CISHU|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从2001年起为上海马路造像,为每条马路精选了一座标志性建筑。比如,南京路画大光明电影院,延安路画上海展览中心,西藏路画大世界,外滩画海关大楼……和老建筑题材的漫画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郑辛遥说:“画老房子,我有一条心得——要把老房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像邬达克旧居,我就当它是一位老爷爷。既然是老爷爷,你就要画出他的年纪,画出他的表情和肌理。”
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独木成林著、郑辛遥绘)一书中,贯穿了著名漫画家郑辛遥的96幅建筑漫画作品。邬达克旧居、和平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影城、大世界、海关大楼……他为每条马路精选并创作标志性建筑。无论是画“智慧快餐”,还是画老房子,画家都崇尚简约,寥寥几笔即勾画出老房子的肌理、表情与神韵。
老房子情节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我从小生长在石库门弄堂,十分喜欢上海的老建筑。2001年,上海某纺织厂拆除,利用场地建了一家饭店。饭店的老总蛮有创意,做了108间包房,每间包房都以一条上海马路的名字来命名。他邀请我给每一条马路画一幅漫画,作为房间的标识。
从那时起,无意中,我从欣赏、学习老房子变成系统地创作老房子漫画,从一名纯粹的“老房子爱好者”变成了“业余研究者”。
西藏南路1号 上海大世界
南京西路325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跑马总会旧址)
南京东路20号 和平饭店
10年前,我就专门参观过邬达克旧居,对这里的房子印象非常深刻。2022年恰逢第8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开幕、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的漫画专栏《智慧快餐》刊出30周年,报社和邬达克纪念馆一拍即合,决定在这里办一场展览。
展览主题就叫“老房子遇上漫画家”,我欣然同意了。能在邬达克旧居里展览,是一种极大的缘分;另一方面,能借此机会,带着这些画作成为一名宣传保护老建筑的志愿者,我感到非常荣幸。
画老房子的心法
自从那次画了上海百余处地标建筑,我就和老房子题材的漫画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些朋友知道我喜欢老房子、爱画老房子,一有实地走访老房子的机会,就会叫上我。加上各种约稿和展览的需要,这些年,我对老房子漫画的创作一直没有停下。
淮海中路1850号 武康大楼
(原名诺曼底公寓)
汾阳路79号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旧址)
陕西北路369号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
(原宋家老宅)
无论是画“智慧快餐”,还是画老房子,我都崇尚简约。如何实现?很简单,做减法。我每次打好草稿,如果一张草稿上有20根线条,我正式打样的时候,可能就会把线条减少到10~12条,有时甚至更少。只要这幅画能反映我所画对象的特点就可以,减到不能再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简约”,我还会运用“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段,最终的目标——画出老房子的灵魂和神韵。
番禺路129号 邬达克故居
比如,画邬达克旧居,我画的斜顶会比建筑本身的斜顶更斜,我画的烟囱会比现实中烟囱的高度更高。这就是“夸张”。这幢旧居的窗密密麻麻,我就有序地做了减法。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拿我的作品和建筑的照片对照着看。老房子上的岁月痕迹、斑斑驳驳甚至残缺不全,都是画家应该捕捉的。用上海话来说,就是要把这栋房子的“腔调”画出来。把描摹的老房子当人来看,人有表情、有灵魂,房子亦然。
建筑可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还关注到一个现象。如今每逢周末,在类似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这样的老房子、老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人流如织,拍照、打卡的人很多,年轻人尤多。但是,真正希望了解建筑背后故事的市民,似乎很难在现场得到专业、权威知识的介绍和解答。
对此,我想提三点建议:第一,在一些老房子比较集中的区域,成立老房子宣讲志愿者队伍。邀请权威专家、资深的老房子研究者来上课,培养一支专业讲解员队伍。第二,一些历史建筑的门口挂有铜牌或铭牌,只有建筑本身的信息,没有历史人文背景方面的介绍。不妨排查一遍,信息不足的应予以完善。第三,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城市,来此居住、旅行的外国友人很多,因此我们的建筑介绍信息光有中文版是不够的,至少还要配上英文版。
(本文节选自《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作者:郑辛遥。标题系编者所加)
书摘
巨鹿路的回声
巨鹿路原名巨籁达路,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巨籁达名命名,筑于1907年。1943年改名为巨鹿路。它东起金陵西路,西至常熟路,也是一条不通公共汽车的安静马路。身处繁华的市中心,巨鹿路似乎显得有些安静寂寞。
但是,巨鹿路是有回声的。这种回声不是喧嚣和嘈杂的声浪,而是内心深处的惊叹。那些陈旧却精美得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的建筑,无不让每一个路过此地的人感慨几许、赞叹连连。
如果你从东面金陵西路走进巨鹿路,南北两面都是广场公园的绿地,那是20世纪90年代拆除众多老旧弄堂建筑之后的新貌。过去这里沿路两侧,有专演越剧的九星大戏院、信谊化学制药厂、上海卢湾区妇幼保健院,以及永庆里、安乐邨、首芝坊、巨兴里、茂德里等,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巨鹿路菜场。一路上,鱼腥味和蔬菜清香味混合,让人熟悉也让人生疑。往西,过了茂名南路,巨鹿路就安静下来。
过陕西南路向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一组具有挪威城堡建筑风格的别墅,这就是建于1936年的马勒住宅。整组建筑由6栋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房屋组成,尖塔四坡顶,尖顶嵌有彩色玻璃,墙面凹凸多变,棱角起翘,多彩多姿,很有童话意趣。据说当年以航海起家的英籍犹太人马勒,正是为了满足女儿的梦境想象,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建造了这么一组奇特的建筑,其内部大小106个房间的装饰也极尽奢华精巧之能事,真的像童话仙境一般虚幻美丽。新中国成立后,马勒住宅一度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办公场所。2002年5月至今,又成为马勒别墅饭店正式对外开放营业。
陕西南路30号 马勒别墅饭店
(原马勒住宅)
如果你从西面的常熟路进入巨鹿路,这里的马路虽然不是最宽阔,但是两边由绿色铁门、围墙和透空栏杆包围的各种洋房呈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宁静和空旷,时光仿佛静止,空气似乎凝固。
走进889号,可以看见9幢建筑风格接近的英式双毗连三层楼花园住宅。这是建筑于1929年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的职员寓所。住宅的南立面底层为券廊,二层设大阳台,两侧是双坡三角形山墙,山墙上露着绿色的木构架,屋顶中间有棚式的老虎窗。西侧的入口处有罗马式的小亭,有青石台阶和红砖护栏。如果从空中俯瞰,红瓦黄墙绿窗点缀的多边形建筑平面,犹如展开在绿草丛中一枚枚精致优美的贝壳,在阳光下发出璀璨的光芒。
就在巨鹿园酒店对面的852弄内,8幢建于1930年的英国乡村风格的楼房,分列于弄道两侧,坡形屋顶假三层。黄色糙面水泥砂浆墙面,楼前有小庭院。楼房的部分山墙露出暗红色的木构架,坡顶上有高高的烟囱;侧门入口处有拱券形的雨棚,伴着高耸入云的水杉树,同样的美丽如画,让人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巨鹿路那华彩乐章的开端。
巨鹿路889号 巨鹿花园
(英式花园住宅)
巨鹿路既有保留完好的成片成群的花园洋房,也有存留至今的整条整块的新式里弄住宅。位于巨鹿路820弄的景华新村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条。弄内全是联立式的二层小楼,正立面以檐竖墙分隔单元,山墙上有精致的线条装饰。弄内12号曾是海上名画家朱屺瞻的寓所。朱屺瞻的“梅花草堂”就设在二楼南面的一排钢窗下,他的书画艺术越到晚年越臻完美,95岁高龄时还为钓鱼台国宾馆作画,并再度越洋访美讲学。
如今富民路、巨鹿路西南的墙壁上,置有《江南画坛宗师朱屺瞻》的宣传栏,选贴了朱屺瞻《飞雪迎春图》《飞机灭蝗图》等几幅富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画作,让人们穿越时空,来一场关于“江南书画”的对话。看来,朱屺瞻的仙风道骨也为巨鹿路增添了不少书香气。
巨鹿路上还有光华里、采寿里、四成里、大德里、明德里、集美里、安丰里、巨籁邨、四明邨等海上旧里和名楼,它们同样记录着上海的历史,印证着上海的变迁。1930年9月,391弄四成里12号楼房门口曾挂着“上海福利电气公司工厂”的招牌,其实房内是一个红军无线电技术人员的秘密培训班。巨鹿路211弄同福里系建于1912年至1936年的旧式里弄,有石库门三层楼房28栋。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省机关就设在弄内16号。但如今同福里及周边的厚德里、晋福里等一批差不多同时建的老弄堂已经列入拆迁范围。
横跨我国无声和有声电影两个时代的电影皇后胡蝶,1932年曾在光华里13号居住过一段时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去内地,后又辗转海外,再也没有回过上海。喜剧电影演员韩非也在巨鹿路741号爱美尔大楼居住过很多年,他参演的《子夜》《东方魔术师》等电影都是在此期间拍摄完成的,韩非故居斜对面就是巨鹿路626弄著名的四明邨南门。
四明邨是四明银行于1912年至1928年分三批建成的一条新式石库门弄堂,共有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楼房118栋,正好囊括了上海低、中、高三种类型的石库门房屋,可谓解读老上海弄堂的“范本”。四明邨以南北总弄为轴线,两边行列布置,总弄宽度7米,汽车可通行。机制红砖清水勾缝外墙,山墙有西式装饰,客堂、卧室、天井、亭子间、晒台、乌漆大门、铜环等石库门元素俱全,室内还有成套的卫生设备。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它是这个城市所具有的背景。王安忆在《长恨歌》开篇就用华丽而抽象的语言描写了上海的几个市民生活场景:弄堂、流言、闺阁、鸽子和弄堂女儿王琦瑶。她写得再也真实不过,里弄住宅其实是构成上海城市肌理的基本元素,它们见证了老上海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过程。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之于上海,不仅是石库门建筑的载体,更是一份生活的意象,它们是繁华都市的底蕴、人生大舞台的后台,里弄生活记忆也成为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
王安忆将小说主要人物安排在平安里(四明邨)里,通过几对男女充满人间烟火生活的描绘,使融智慧于世俗,集聪颖于琐屑,表面看似风轻云淡,内心却躁动不安的市民日常成为一种审美和观照,揭示了俗世生活的价值。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描写上海弄堂生活,王安忆达到了“为上海立传塑像”的艺术理想。
如今在巨鹿路沿街的洋房里开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酒吧、服饰店、新潮小店等。但是白天的巨鹿路还是显得那么宁静安谧,因为茂密的梧桐树枝叶似乎过滤了远近的市尘声,每个小店门面,都借助老洋房那独特的人文背景,加上中西风格的内外装饰,或浓烈或淡雅,充满了某种迷人的情调,让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
当然,巨鹿路也不乏“时尚”。这些年从常熟路到富民路一段的巨鹿路,藏着20多家网红小店,消费者一路吃吃逛逛、拍拍照,可以消磨一个晚上。位于巨鹿路、富民路东北角上的“JULU785”是近年开业的网红集聚地。该聚集地由老厂房厂区改建而来,2019年由一家市场化企业完成招商,一下就引入40多家品牌店,不少品牌都给人新奇特的消费体验。网红店的扎堆,给整个街区带来丰富的体验感,也带动了一些传统小店的转型。
巨鹿路675号在2007年前后是一家挂有“文学会馆”招牌的餐厅。推开玻璃大门迎面就是一张数百人的合影照,从照片中人物的衣饰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张文学界人士的合影照,其中有巴金等知名作家。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里又成了作家书店,而书店的后面就是上海作家协会的所在地。
依托作家协会而生的作家书店,正成为沪上地标式阅读空间,也是沪上人气最高的作家集聚之地。从一楼的大门走进去,不少读者都会被书架上的作家签名本所吸引。在这里,不仅有王安忆、叶辛、陈村、孙甘露、赵丽宏等上海作家的签名本,也有莫言、余华、毕飞宇等非上海作家的签名本。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这里你可能会邂逅你的文学偶像,因为他们或许刚开完会,就从后门顺道来书店聚聚,喝上一杯咖啡。
上海作家协会所在的这幢花园洋房名为“爱神花园”。1949年以前它的主人是上海著名企业家刘吉生。整座宅邸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风格,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26年。庭院里有希腊公主普绪赫和爱神丘比特的雕像立在喷泉中央。建筑为假4层,南立面设置贯通两层且带凹槽的爱奥尼柱式门廊,底层的门与柱之间设计为大青石平台。两层柱间为弧形阳台,配以雕花铸铁栏杆,庄重而又优雅,华丽而又轻盈。整个楼房功能齐备,布局合理,
环境优美。电影《阮玲玉》《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1990年的一天,旅居海外多年的刘吉生的后人回沪,特来此探访。当他们看到当年的花园洋房被维护得这么好,连连表示感谢。巨籁达是法国第一任驻上海领事,而巨鹿路这个路名比起巨籁达路来,似乎更有寓意和古雅,古代许多皇帝都曾以“巨鹿”之名,作为封爵谥号给功臣名将。古时的松江被称为“茸城”,茸乃鹿也,有“十鹿九回头”之说。
走在巨鹿路上,心中似乎有一头小鹿在不断地撞击胸怀,总是让人不断地回头,生怕错过什么……
(本文选自《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作者:独木成林)
《叩街问巷》文字作者
独木成林 本名周林。“行走上海”的起点始于1997年5月发表在《上海大众卫生报》副刊上的《想在一条路上散步》。2006年起,有计划地利用工余时间坚持用脚步丈量上海马路,挖掘马路背后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上海城市的历史人文风情。作品见诸《上海采风》《上海滩》《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劳动报》等报刊。文字作品被收入《虹口记忆》《虹口电影》等书中。2015年至2023年,被聘为《虹口文化报》《静安档案》特约作者。2019年7月在今日头条平台注册“叩街问巷”个人账号。
《叩街问巷》绘画作者
郑辛遥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漫画作品曾在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举办的国际漫画大赛中获奖。代表作《智慧快餐》系列漫画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四次获上海新闻漫画一等奖。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第九至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获上海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第九届上海长江韬奋奖。
图书介绍:
城市空间的延伸,城市风貌的记录,城市记忆的留存,来自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描摹上海马路与新老建筑的散文随笔集,图文两位作者郑辛遥、独木成林用脚步感知历史,行走于上海的马路与建筑,深入发掘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以散文随笔、漫画作品形式,表达了一代人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探源和传承。全书以13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来串联文章,意在给读者一种新的“指引”。蜿蜒蛇行的轨交线路,犹如上海的掌纹,那便是几代上海人共同创造的“上海密码”。
注重上海马路的今昔对比,是《叩街问巷》的一大写作特色。既有繁华大马路,也有低调小马路,既有上海开埠时期修筑的老马路,也有还未盘出包浆的新马路,反映了上海从开埠以来一百多年间马路的发展变化过程,几乎将高级住宅区、商业娱乐区、工业区、老城厢传统居民区和棚户区一网打尽,从书后1300多条新旧地名索引里可见一斑。且作者着重对宝山、普陀、杨浦、闵行和静安区的原闸北区部分的老工业区的前世今生进行挖掘、阐述,对这些工业发展史的书写,使得全书所呈现的马路功能调性更趋全面。
扫码去小红书购书
推荐阅读
供稿丨朱志凌
排版丨陈虹静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我社微店。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