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挣扎了,做AI产品,LUI就是未来,这22点你该牢记

文摘   2024-07-30 15:46   日本  

(一)

LUI 全称 language user interface(语言交互界面),简单说就是跟 AI 聊天。

这种跟AI的互动方式到底价值几何,业内有争论。

过去一年多,我曾在线下不同场合表达过我的观点:LUI 是无可争议的未来。

我也曾答应朋友写成文章,却一直拖延, 因为懒 因为总觉得话题很大且很有价值,得挑个良辰吉日写个长篇。

直到最近我想明白了,这么一直拖着不好,干脆先写一篇短的交差,几句话直接说结论那种,未来有时间再详细展开。(至于为什么想明白了,见文末处)。


(二)

关于LUI的价值,以及如何做,过去一年多里,作为创业者,我在我自己的工作中有深入的探索。

同时鉴于我还有个身份是CEO教练,所以我和我所支持的几个团队/CEO 也做过深入交流,观察过他们的尝试和进展。

可以说,你接下来要看到的内容经过了实操检验、认知迭代。如果你是相关领域的从业者,相信这对你会很有价值。

—— 从这个角度看,拖更一年多,也不是没有好处……哈!


(三)

直接上结论,我对LUI的看法,一共22条:

  1. LUI 也就是聊天,将是人跟AI最重要的交互形式,没有之一。注意,我的意思是,这个结论适用于所有AI产品,不仅仅是聊天机器人。


    这本后的本质原因是:只有语言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驱动AI去满足近乎无限的场景需求。未来,GUI都将是被LUI灵活生成的。

  2. 对从业者来说,当下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做LUI,而是坚信上面这第1条,就如同,你应该在十年前笃信推荐算法的价值一样。


  3. 之所以这么说,是我观察到 几乎 所有AI产品研发团队都有一种冲动,那就是:强烈地、无法抑制地想要退回、留在上一个时代——那个由GUI(图形界面)主导的交互时代。


    这种冲动近乎是无意识的,不自知的,且难以抗拒的。


  4. 这股冲动如此之强,以至于反过来,哪怕你对LUI有深刻一点点的理解,有多一点点的尝试,你都将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5. 从表面上看,这股“想要回退到GUI时代的冲动”体现在:AI产研团队总会忍不住在产品中增加各种GUI元素,比如按钮、下拉菜单、勾选框、表单…。


  6. 往深处看,这股“想要回退到GUI时代的冲动”还体现在:AI产研团队总忍不住想在产品中增加各种硬规则、硬逻辑

    例如,你开会时依然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 好,那这里我们优化一下,加一个逻辑判断,如果用户这样…,我们的产品就那样…” 。


  7. 反直觉的地方在于,这种对GUI、硬规则的坚持,不是愚蠢守旧,相反是专业、经验丰富的表现。

    实际上,在今天,你可以历数LUI的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任何坚持LUI的人才显得十分愚蠢。


  8. LUI最被人诟病的两个地方之一是:效率(另一个是幻觉)。

    明明用户这里只需要点一下,但换成聊天,却要输入一大段文字,效率简直太差!


    有这样看法的人,没有意识到LUI不仅仅是表面的聊天,它是关于语言、理解、记忆、主动性等等的整体。


    *关于这点,我们后面另找时间展开讲。


  9. 而即便仅仅考虑表面的聊天,你也要明白,GUI 是几代聪明人花了几十年时间发展出来的东西。


    可以说,效率就是GUI的目的,你本来就不该指望还有别的交互形式能在效率上超过它。

    以淘宝商品搜索结果列表的交互为例,你能指望它在效率上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吗?那是一帮最聪明的人,花了20年,在几十万亿的交易额下优化出来的交互形态。

  10. 有没有一种可能,AI时代,效率不是最重要的,意图的实现才是?

    你当然可以高效的挑选商品,只需要花几次点击。但什么商品都不挑,完全不操心,AI直接帮你买好寄到家里,这叫意图的实现。


    期待LUI 在效率上超过GUI,就相当于指望一辆汽车是最好的马车。


    我们目前离真正的“意图的实现”还有一小段距离,而这恰恰是机会所在。关于这点,我们后面找时间另外交流。


  11. 实际上不仅仅是LUI,历史上每一次的变革转型,从业者乃至用户都会有继续待在上一个时代的强烈冲动。

    当时他们的理由极其充分,基于这些理由做出的选择也显得非常明智。

    比如,汽车刚出现的100年前;又比如,纯电动车刚出现的最近几年。

  12. 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一条勾形曲线,嗯…大约长这样:√  


    它刚一出现,你眼前一亮,但你越用它,越觉出它的不好,还不如原来的老方案,直到你继续摸索,熬过某个临界点,它突然一改颓势、昂扬向上,爆发出惊人的优势。


    *关于勾形曲线,我们另外找时间详细聊。


  13. 所以,我是在说要全面拥抱LUI吗?是的。

    所以,我是在说要彻底抛弃GUI吗?不是。

    我的意思是,你要对LUI的潜力有高度的信仰,而对GUI、硬逻辑保持高度的洁癖。


    具体到执行上,你要逼着自己尽可能的放弃GUI,哪怕会因此付出代价,你应该只在反复思量、黔驴技穷后,允许自己捏着鼻子用一下GUI。


    只有这样,你才算真正的给了自己去探索LUI 的机会,而你所积累的经验,将带给你巨大优势。


  14. 如果你做不到上面这点,那最低要求也应该是:你不再为自己的产品在GUI上的“创新”而沾沾自喜,觉得那是竞争力和亮点。


    相信我,你大概率并没有什么创新。


    据我观察,目前这样的GUI时代的遗老遗少还不少。如果你是其中之一,你要反思。


    *插一句,这一波AI 浪潮下的新产品,很多GUI都很漂亮,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议题,回头另找时间。


  15. 你可能还想挣扎一下,说,文兄你这是把GUI和LUI无端对立起来,实际上,GUI和LUI并不矛盾,我们完全可以融会贯通,每次视情况做出最优选择


    你说得对,但这是一句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正确废话。


    GUI确实不会没有,正如移动互联网崛起后,PC 互联网(以及整套互联网交互规范)并没有消亡,它只是变得不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要对趋势押注,你要付出代价以便获得探索LUI的机会。

    十年后人们会说,AI产品的规范是GUI和LUI的深度融合,二者缺一不可。

    但那又怎样?

    微积分也可以说成是九九乘法表和高等代数的深度融合,难道你在大学还要背九九乘法表吗?

  16. 你要提醒自己,对 LUI 要有足够的信心,一系列的证据正在证明它就是未来。

    仔细回忆一下,今天那些让你觉得有价值(不仅仅是好看)的AI产品,它们真正让你心满意足的点是什么?


    你会发现一定是落脚在某个跟对话强关联的功能点上。


    什么?你觉得不是?那请你再仔细回想一下。


  17. 真正有价值的非共识,往往朴素、直接,以至于让人不敢全然相信和臣服。

    人们会怀疑:答案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是的,不仅仅是文字聊天,LUI 将沿着文字、语音、视频/VR 、机器人…… 一路进化下去。这是一条长长的坡道,有无数的大机会。


    回想一下 GPT-4o 在语音演示时给你的震撼吧。

  18. 对于大部分的产品经理、工程师、CEO来说,真正的挑战也许是:就算你今天看了这篇短文,也依然无法抗拒 GUI 的引力——你甚至无法觉察到这种引力。


    LUI的巨大缺陷、GUI的巨大优点,会让你在每一个产品决策点上都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选择GUI,自然到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选择。


  19. 即便你决心拥抱LUI,你也将会遭遇一个巨大挑战:


    根据我的观察,今天 几乎 所有AI团队都缺乏一项做好LUI的底层能力,那就是 —— 好好说话的能力。


    今天,有经验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能把一个按钮的点击率提高十倍,但对于AI怎么说话才能让客户的下单率提高十倍,几乎没有sence。


    *关于“怎么让AI会说话”这点,我们后续另找时间细聊。


  20. 大部分AI产品经理对AI技术知识的匮乏,更进一步加剧了挑战的难度。


    产品经理们往往拿不出好的LUI方案,因为这可能涉及到模型训练、多模型协同、“知识供应链”、训练数据等一系列知识的掌握。

    *好消息是有办法突破这点,具体我们另找时间细聊。


  21. 你要注意,尽管有如此多的挑战,依然有产品在持续探索 LUI 的过程中,获得了的进展。


  22. 遗憾的是,对大多数创业者和大厂职业经理人来说,未来的剧情将不可避免的以下面这样的方式展开:

    起初,他们总是轻易地、乃至无意识地允许团队放弃LUI。


    事实证明,他们没有错,选择的理由很充分,用户需求被高效满足,他们会看到数据提升,收获奖金和赞美。


    但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那些长远的、全局的最优解被屏蔽在雷达之外。


    一切都很美好,好到可以从容嘲笑那些探索LUI的苦逼团队。


    直到半年、一年后… 他们突然发现,看不懂竞争对手的产品了,想不明白,对手怎么做到这么脑洞大开的。他们甚至看不懂对手的采访,理解不了对方的理念。


    他们意识到自己掉队了,但不知道这是如何发生的,只是很清晰的知道,要赶上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担心永远也赶不上了。

    ……



(四)

PS. 回答开篇的问题,“为什么想到写篇短文来交差呢?”

因为在我决定恢复这个小众公众号的日常连更,而要做到这点,我就不能拖延、敝帚自珍,必须有啥能写的就先写点出来。


如你所见,在写这篇的同时我挖了不少新坑,欢迎关注MindCode未来的填坑之旅。


最后,照惯例说一句:我说的都是错的。尽管今天这篇文章注定它的每一句都将是对的。




文君是谁?

科技领域连续创业者(目前在AI+心理领域),中美3家AI公司的GPT战略顾问,原阿里巴巴早期移动端核心产品负责人,CEO心智与战略教练。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你关注的某些重要的AI产品,或某些备受关注的项目融资,背后就有他身影。

MindCode是什么?
一个刚刚决定写点好东西的、很小众的公众号。日常发短篇,偶尔有深度长文。关注:AI、脑科学、心理学、创业等。由于在几个关联领域都有很深入思考,关注者中不乏顶级牛人,比如xxx和xx。

AI时代,读他人之未读对你很重要。关注并发送“1”可加讨论小群。

MindCode
你很有眼力,这是多位大咖关注的小众公众号,跟你聊:机器AI、人类心理,创业、产业,成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