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炮火纷飞,我在教音乐

文摘   2024-09-10 07:30   上海  
我们曾经针对「音乐老师最容易受到的误解」做过一次征集,收到的答案既真实又无奈,让人不由感慨音乐教育之路的任重道远:





而在百年前的中国,有一位曾任清华音乐团主席的「文艺青年」、专业课全优的「公派留美学生」,不顾家人反对,在动荡年代中投身艺术,建设起中国音乐教育的体系,奠定了当今中国专业理论作曲教学的基石。他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

在黄自先生120周年诞辰的教师节,让我们共同回顾这段中国音教的历史,致敬这位「中国音乐的一代宗师」

黄自

(1904-1938)

中国著名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


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他是第一位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理论的音乐教育家,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培养出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等近代音乐先驱。


01/

心理学全优,却只想学音乐


1904年,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黄自出生于一个非常「正统」的家庭。父亲是工厂经理,同时还参与政事,母亲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女性。黄自天资聪颖,未满三岁即能背诵古文,12岁进入清华学校读书,各项课程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家长老师都喜欢的好学生


与此同时,在艺术氛围浓厚的清华园中,黄自逐步接触并了解了西方音乐。他加入音乐社团,在管乐队吹单簧管,在合唱团唱男高音。可以说,成绩优异的他「对正经学问的兴趣远小于音乐」。


黄自(后排右四)


然而当时军阀夺权、社会动乱,中国逐步挣脱封建束缚,「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加上传统家庭的影响,「学艺术」便成了一个「危险」的苗头:


设想一下,大家都说工商业或者学技术更有出路的时候,你家文化课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说要走艺考,有多少家长能愿意?


因此,当黄自的父亲发现他有想学习音乐的倾向,赶紧请海外留学后回国兴办实业的家族成功人士写信规劝他,一言以蔽之:搞音乐将来没出路。


黄自毫不妥协,十六岁的他手书长信,追古溯今,洋洋千言阐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文笔真切、有理有据,加上「主科」成绩确实好,倒也避免了一场家庭大战的爆发。


黄自手写信局部:「音乐能发表个人之思(想)…」


不过,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黄自学满八年之后,于20岁被派往美国,学习「科学技术和先进学问」——当时公派留学的科目中,也压根没有音乐。于是他去了欧柏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并在这所美国最好的文理学院之一里拿到了全优的成绩。不仅如此,他毕业时还成为了美国杰出大学生荣誉组织的会员,当年全美仅有三十人入选。


黄自在欧柏林学院选修音乐课程的考卷


「多快好省」地修完心理学课程之后,在公费留学剩余的期限,黄自终于能专心学习他所热爱的音乐了。而在当时的美国,音乐学科的淘汰率和前景同样令人感慨,鲜少有人能在这一专业取得成功。


……虽然鲜少,但总是有人能成功。1928年,黄自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仅一年之后便以优异的成绩从作曲系毕业,其毕业作品《怀旧》序曲也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美国《新港晚报》甚至为他写了一篇专栏,认为他如果继续留美深造音乐,将会前途无量。


然而,1929年,黄自带着满腹学识,在那个中国音乐教育可谓「惨淡」的年代,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不要自己「独乐乐」,他要的是中国人的「众乐乐」。


02/

民族危机中的「主旋律」


学术堡垒刚要建起,国家却陷入了更大的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黄自迅速创作了中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抗敌歌》,呼吁同胞们「做中华锦绣江山的主人翁」,自己也和学生一同踊跃参加救亡活动。


黄自《抗敌歌》手稿,上海音乐学院藏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看到国立音专被日军轰炸后的破败景象,黄自谱写出《玫瑰三愿》,由同事龙榆生作词。风雨飘摇,花瓣零落,唯愿「红颜常好不凋谢」,这首艺术歌曲带有古典的中国意境,是忧愤的流在心底的「无泪之泪」,更是「人生苦短」经典命题的东方表达。


同年五月五日,国民政府宣布了不抵抗政策。若政治不清明,民族将陷入危难。于是,黄自取材白居易诗,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可以说是他「要产生民族化新音乐」理想的成功实践,为当时中国的音乐创作指明了方向。1933年,黄自又写下苍劲深沉的四部合唱《旗正飘飘》,成为了抗战前后各种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在动荡的时代中,黄自的音乐成为了振奋人心、武装信念的力量。


黄自《旗正飘飘》手稿,上海音乐学院藏


03/

从无到有的学科基建


黄自生命的旋律,是民族危难中爱国救亡、激荡人心的主旋律,也是音教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筚路蓝缕的新旋律。


1930年,应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现上海音乐学院)校长萧友梅的聘请,黄自开始担任该校教授和教务长,快速建立起了教学体系。他既要制定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又要处理各种教务琐事,三头六臂,以一当十。


在国立音专任职的黄自(左一)


1934年,黄自带头着手编写《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从音乐史到乐理知识,从谱面标记到歌曲范例,当时国内全无现成资料,其难度和需要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教科书中的歌曲,有28首由黄自亲笔创作,难度适中,韵律和谐,琅琅上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都觉得好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自辞去教务长的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编写《音乐史》《和声学》两部论著。他所经手的所有资料,不论备课还是著作,都严谨得惊人——像把一个海洋的水浓缩成一杯那样,黄自用成千上万的文献垒起知识的阶梯,传道授业,身体力行。


1938年5月9日,这位年仅34岁的「一代宗师」因伤寒病逝于上海,临终前的遗憾不为其他,却是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



然而在民族危机之中,一些较为激进的人士认为,没受过系统教育的创作者同样能以音乐作为斗争的武器。这样的主张甚至演变为「中国不需要古典的、学院派的、系统化的音乐」等诸如此类的误解,以黄自为代表的学院派也一度被推到了「对立面」上。


事实上,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须有客观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理论和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无关立场,更无关政治。没有教育,何来进步?于是,黄自关起门来,在那些嘈杂的噪声之外,沉默又铿锵地构筑着中国音乐教育的大楼,直到生命尽头。


正如他心中那纯粹的信念——「音乐的意义是音乐本身」。他所做的一切,并非为自己广开财路、功成名就,却是为教学和普及音乐。他求诸西方学问与体系,是为「取人之长,补我之短」,从而振兴中国音乐,将其发扬光大。


黄自头像


04/

弦歌不辍,声生不息


说了这么多,黄自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很难用寥寥数语概括,但在他身上有很多响亮的「第一」:第一个全面系统地在中国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理论、心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抱负的音乐教育家,创作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首交响作品、第一首抗日歌曲、第一部清唱剧、第一部电影配乐……


时至今日,中国作曲系沿用的教学体系框架,仍是基于黄自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建立的模板。人称黄自「四大弟子」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都是中国第一批接受专业作曲教育的佼佼者。同时,国立音专成立早年的学生基本都接受过黄自的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成为了中国音乐界的先辈乃至泰斗级人物。


黄自的「四大弟子」


治学上,他学贯中西,兼收并蓄,复兴传统,豁目开襟;为人上,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与世无争。


若他还在世,估计也会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投身于热爱的事业,尽全力做好了手头的工作,算不上什么伟人。然中国音乐教育的奠基、学科体系的建设,若没有黄自,也不知何时才能起步,现在音乐老师们碗里的饭又要如何吃。


黄自(右二)、萧友梅(中)与国立音专第一届毕业生李献敏、喻宜萱和裘复生合影。当年只有三名学生的专业,今已发展壮大。


不是每一门学问都得为了实绩和效益,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宗师」。但每一份理想主义般的努力,都会成为汇聚向涓涓细流的点点清泉,让美育教育的力量润物无声,滋养人间。


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的兢兢业业的音乐老师和音教工作者们,纵然受到各种误解,仍在「逆流而上」,做着这些所谓「正经学问」以外的事。现在的他们,正站在前辈们筑好的地基上,夯实基础、巩固提升,为中国音乐和美育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延续着黄自所期望的、让国人「众乐乐」的精神。


「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


教育是砖石瓦砾间顽强破土的种子,而音乐是动荡世界里开出的花。终有一日,必将桃李满园,百世流芳。


黄自《西风的话》手稿,上海音乐学院藏

参考资料

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黄自

黄自. 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J]. 音乐艺术, 1984.

钱仁康. 黄自的生活与创作[J]. 音乐艺术, 1993.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写在最后:今年,乐律文化整理、汇编并出版了一系列黄自作品的电子乐谱,以各种声乐作品为主。作为一个致力于合唱教育发展的平台,我们也想以自己的方式传承民族音乐,致敬经典,纪念宗师,在往期文章中搜索「黄自」即可查看相关内容。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下方客服,工作日10-18点会按顺序回复⬇️

TM乐律合唱
「乐律文化」是国内领先的合唱单行本乐谱正版发行平台,致力于合唱乐谱及相关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及合唱教育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