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The Innovation | 土壤“CO₂湖”:理解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

文摘   2024-10-08 22:00   湖北  

十年前有了一个天真的想法:如果土壤中的CO2没有温室效应,那是否可以把CO2藏到土壤中,形成一个巨大的气态碳库,以减缓全球变暖?五年前,在尝试将CO2埋入土壤的过程中,发现土壤CO2同样会改变土壤空气的温度。龙年春节前,估算了全球土壤CO2库的大小和周转速率,发现她就像一个多变、隐秘的气态“CO2湖”,在土壤-大气、有机碳-无机碳以及陆地-水体间架起了碳转化的桥梁,并直接影响地表热量平衡。土壤“CO2湖”的变化,应该是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元素,是以有了这篇短文,以期抛砖引玉。



导 读


土壤CO2有温室效应吗?有。土壤CO2对地表热量平衡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并且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枢纽。工业革命以来,不仅大气CO2浓度在升高,土壤CO2碳库也因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相比于大气CO2,土壤CO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远未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提出土壤“CO2湖”的概念,并阐释了其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带来的新视角。


土壤CO2有温室效应么?

大气CO2浓度升高被认为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此,人们提出了很多基于自然过程或人为措施的CO2去除技术。但是,这是否抓住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牛鼻子”?毋庸置疑,大气CO2会吸收地表红外辐射,但是若没有土壤对热量的持留作用,地表热量丧失过快,大气CO2引起的温室效应将大打折扣。作者团队发现土壤和土壤CO2能直接影响地表的热平衡,即土壤CO2也有类似的温室效应。同时关注大气CO2和土壤CO2的变化,刻画大气吸热和土壤持热的同步变化情况,对全面认识陆地碳循环、发展可持续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团队估算了全球陆地土壤CO2库的大小及其周转速率。提出了土壤“CO2湖”的概念,并阐释了土壤“CO2湖”在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最后,讨论了土壤“CO2湖”概念可能给全球变化研究带来的新思路。


土壤“CO2湖”的特征

土壤CO2浓度通常在0-50,000 ppm之间,且对温度和降水敏感,可以将土壤CO2库想象成一个隐秘而多变的“CO2湖”,其湖体随着大量CO2的输入和输出而快速周转。

对于1米深的全球陆地土壤剖面,假设土壤CO2浓度平均为20,000 ppm,并且土壤向大气排放CO2平均为1,000 g C m-2 year-1,那么土壤孔隙度分别为50%和25%的土壤剖面中“CO2湖”的碳储量分别为0.01 Pg C和0.0054 Pg C(图1A),而其周转速率则分别为0.9 Times h-1和1.9 Times h-1(图1B)。 

图1 估算的全球土壤剖面(1 m深)中土壤“CO2湖”的碳库大小(Pg C,A)及其周转速率(Times h-1,B),以及土壤“CO2湖”作为陆地碳循环枢纽并调控温室效应的概念图(C)。n: 年周转次数;Ra 和Rh分别指自养和异养呼吸;DIC和NDIC分别指可溶性和非可溶性无机碳。


土壤“CO2湖”在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土壤“CO2湖”对地上碳循环过程有重要影响,每年约有98 Pg C的土壤CO2进入大气,这些排出地面的土壤CO2可能被植物重新固定或产生CO2施肥效应,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其他残留在大气中的土壤CO2则会加剧温室效应。不过,土壤“CO2湖”对地下碳循环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阐释。

土壤“CO2湖”作为陆地碳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有机物分解、矿物风化与CO2捕获,以及土壤热平衡之间架起了桥梁(图1C)。一方面,土壤“CO2湖”连接了有机界和无机界。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活动的“催化”下,土壤CO2随着枯落物和根系来源碳的矿化而累积,进而加速化学风化、生物-机械化学CO2捕获和生物钙化;其中大量的无机碳最终可进入水体系统并参与长期碳循环过程。如此,土壤“CO2湖”在大陆、海洋和大气之间建立了联系,进而有机会影响全球碳循环。另一方面,土壤“CO2湖”可以改变土壤热平衡。作者团队发现,当土壤CO2浓度低于7,500 ppm时,土壤气温随土壤CO2浓度的升高而非线性升高,但当其浓度达到16,900 ppm时,土壤气温转而降低。这种由CO2浓度介导的对气温的负反馈作用可维持土壤热量的相对稳定,进而调控温室效应。并且,这种相对温和的土壤温度的升高又可以进一步刺激土壤生物的活动,并促进硅酸盐等矿物的风化。最后,土壤生物和植物根系的活动还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从而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内空气的体积。土壤团聚体及其孔隙就像“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器”,有机物、O2、CO2、H2O和矿物质(MM)在其中充分接触并相互作用;如此,土壤“CO2湖”湖体的大小和及其介导的有机-无机碳转化和长期碳循环过程都将随之得以提高或强化。


关注土壤“CO2湖”可以为全球变化研究带来什么变化?

关注土壤气态CO2库有助于勾勒出完整的碳循环相关的全球变化机理图。首先,本研究确定了土壤“CO2湖”可以作为陆地碳循环的枢纽,因为不管是陆地的地上和地下系统,还是陆地和水体系统都可以通过土壤“CO2湖”得以连接和调控。


其次,起伏多变的土壤“CO2湖”看似蕴含巨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为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一个新的维度。与大气CO2相比,土壤CO2有巨大的时空异质性,这为充分阐释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差异提供了机会。地表水热状况可能是土壤中CO2-H2O-MM(CHMM)耦合与大气中CO2-H2O耦合过程共同驱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将大气 CO2和土壤CO2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CO2介导的全球变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当土壤CO2浓度超过一定水平时,CO2对土壤温度的效应由正转负。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CO2浓度不同,甚至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的土壤CO2浓度也不同,CO2浓度介导的对土壤温度的负反馈会随着生态系统类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将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时空异质性。


再者,土壤CO2及其相关过程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普遍认为的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当大气中的CO2浓度随着工业革命而升高时,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也伴随而来(如大面积砍伐森林),这可能会改变土壤“CO2湖”的特征、CO2固定过程以及CO2相关的热平衡。因此,土壤CO2相关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会被大气CO2的影响所掩盖。


最后,人类完全有机会去调控土壤“CO2湖”及其相关的全球变化过程。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免耕、海绵城市建设等,将促进土壤团聚体和重要生物界面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土壤中CHMM的耦合,从而维持更稳定、更宜居的生态系统,并加速矿物风化及相关的CO2固定过程。例如,蚯蚓介导形成的“海绵式资源岛”为CHMM反应提供了理想的空间和基质,利用这种资源岛加速硅酸盐风化过程并形成长期的无机碳汇,将是一项很有前景的研究。此外,机械-化学CO2捕集过程也可能发生于蚓触圈(Drilosphere),因为蚯蚓肠道内矿物和有机物的充分研磨和混合过程可能促进CO2在矿物晶格中的吸附。因此,保护自然栖息地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且对减缓全球变暖、减少极端气候和保护地球宜居环境都至关重要。


总结与展望



土壤“CO2湖”可以将主要的碳库和碳循环过程联系起来并加以调控,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和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以整个土壤孔隙空间为湖体、以所有土壤矿物颗粒为湖岸的快速周转的土壤“CO2湖”虽与真正的湖泊截然不同,但她具有湖泊的主要功能,如连接不同的分支和作为短暂的汇。她可能不算是新的碳库,但却是一个功能性的碳循环单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枢纽。

将土壤CO2纳入全球气候变化模型正当其时。亟需探究工业革命以来土壤“CO2湖”的变化规律,并在人类干扰程度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建立野外控制实验和监测平台,以全面量化土壤“CO2湖”对碳循环、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责任编辑


赵 琨  南京理工大学

陈 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4)00080-8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五卷第四期以Out-of-the-Box发表的“Fluctuating 'soil CO2-lake' is key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投稿: 2024-02-19;接收: 2024-05-16;在线刊出: 2024-05-17)。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4.100642


引用格式:Zhang W., Shao Y., Zou X., et al. (2024). Fluctuating “soil CO2-lake” is key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Innovation 5(4), 100642.



作者简介

傅声雷,河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环境资源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兼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曾长期担任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编委,现任Soil Ecology Letters共同创刊主编和《生物多样性》副主编。从事土壤动物生态功能和植物-土壤反馈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从土壤食物网的角度解读土壤生态学的专著,发表SCI论文21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创始站长。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henglei-Fu

张卫信,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河南省土壤生物调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地理学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Soil Ecology Letters,《应用生态学报》和《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编委。长期从事蚯蚓生态功能、蚯蚓与可持续农业、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研究。代表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Ecology和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等主流期刊,揭示了蚯蚓介导的“碳阱”促进土壤碳净固存和蚯蚓活动形成的“海绵式养分岛”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并解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通过创建“碳固存系数”概念建立了量化土壤生物“固碳增效”作用的普适性新方法,形成了探究蚯蚓关键生态功能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推进了“土壤动物-可持续农业-全球变化”交叉领域的发展。先后主持国际科学基金(IFS,瑞典)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以及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1项。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Weixin-Zhang-5


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风险评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顾西辉教授学术团队公众号,专注分享极端天气气候与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科研动态、学术成果、项目合作、学术讲座、团队发展等信息。期待与您的交流!Email : guxihui421@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