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区:产业兴旺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创业   2024-11-11 18:50   陕西  

点击“宝鸡农业农村”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产业兴旺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金台区蟠龙镇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综述

宝鸡市区北上,便是平坦广阔的蟠龙塬。放眼望去,科技园区高楼林立、工业企业鳞次栉比,现代科技感十足的蟠龙高新区一览无余;沿着宽敞笔直的大道西行,错落有致的农家新居映入眼帘,还有一望无际的万亩粮田……

  这就是金台区蟠龙镇,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宝鸡小镇。近年来,该镇紧抓蟠龙高新区发展壮大的有利时机,聚焦3.7万亩粮田狠抓传统农业,依托产业园区延伸二三产业,紧盯龙头企业坚持联农带农,形成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带动百姓致富的振兴之路,也绘就了一幅“半边风景半边城”的城市近郊风景图。

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交织,双城融合与乡村振兴并重,蟠龙镇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铿锵有力。2023年,该镇工业总产值实现3.4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该镇成功创建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狠抓一个“优”字  聚焦主导产业强基础
地处市区周边,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让蟠龙镇享受到城市发展辐射的“红利”;“手攥”3.7万亩粮田,丰富的土地资源能够让蟠龙镇做好农民“最在乎的事”。
  城乡融合怎么融?蟠龙镇用“一手抓传统农业,一手抓工业产业”给出了答案。“‘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坚定不移抓牢抓实。”该镇党委书记杨敏辉说,镇域发展必须在传统农业上做文章,这是底线,决不能丢。

索家村的麻花深受群众喜爱

然而传统的小田种植,根本不能让农业形成产业化,必须做出改变,要在规模化、机械化上找方向,让粮田变“良田”,让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让土地资源成为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优质资源。
  近年来,该镇加快实施农业规模化,流转土地1.5万亩,引导种粮大户集中种植;培育1.2万亩高标准农田,坚持探索提能提产,小麦亩均产量突破700公斤;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镇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超95%……现代农业的步子越迈越大。
  该镇韩家村村民韩洋就是现代农业受益者之一。3年前,他联合4名村民返乡创业,成立圣品玖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来1200亩土地,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因为精细化管理、机械化作务,去年收益60万元。

韩家村套种药材丹参喜获丰收

“我们依托‘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销路不愁、收入不少,基本上农作物一出地头就被运走。”韩洋说,小麦主要销售到位于镇上的擀面皮产业园,而大豆则远销湖北。因为这些农产品品质好、质量有保障,所以这几年和客户一直是长期合作。
  韩洋的致富史在蟠龙镇不是特例,如今镇上在“地里刨钱”的种植户比比皆是。“我们全镇流转土地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有45户。”副镇长杨海军介绍说,同时为了提高群众从事农业种植的积极性,镇上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和种粮大户支持政策,累计发放财政补贴资金283万余元。

  智慧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必走之路。蟠龙镇在发展主导产业中,大力倡导科学化、精细化种植管理方式,积极推广小麦宽幅沟播“3335”机械化播种技术,引导各村推行“龙头企业+种粮大户+村集体”联合联营模式,还探索推广“收益型”“劳务型”“订单式”耕地托管运营模式,带动更多小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最大限度拓宽增收渠道。


坚持一个“特”字  围绕特色产业壮筋骨
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独具魅力的地域名片,也是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打包发货擀面皮

提到宝鸡,就不得不说擀面皮。如今蟠龙镇积极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优势,依托宝鸡擀面皮产业园中杂八得、方硕食品等面皮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优势,把小面皮做成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更是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持续筑牢产业发展“蓄水池”。
  在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擀面皮生产车间,工人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调料灌装、产品预包装、二次灭菌等工作。该公司是宝鸡擀面皮产业的龙头企业,其日产30万份擀面皮项目于去年4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建成投产。“最近订单特别多,生产和销售人员轮流上班,确保生产线不停工,每日生产擀面皮5万余份。”该公司负责人孙煊说,公司生意好了,镇上其他村子的收益也会提高,因为企业80%的工人来自蟠龙镇各村,而且一大半的小麦等原材料就从各村合作社订购,可以说公司带动了好几个村的种植合作社发展。
  “我们积极推动全镇种植合作社、散户农民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与龙头企业签订小麦收购协议,提高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镇长尚荣荣说,他们还创新“公司+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动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资产入股,既支持擀面皮产业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又带动全镇11个经济薄弱村年均增收3.5万元。

蟠龙镇粮食单产提升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效果图

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村办企业也不遑多让,可谓是特色农业产业枝繁叶茂、满园春色。
  索家村的手工麻花好吃,因为村上有一位麻花非遗传承人任民。
  村委会在成立索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后,主动上门,请老人家“出山”,成立了一家麻花加工坊,没想到一举成名,年销售额30万元。“这一根根的麻花都是任师傅和徒弟们手搓出来的,吃起来又酥又香。”该村党支部书记索小勇说。
  而在麻花加工坊正对面,是索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的面粉厂,厂里每天生产面粉1吨,仅靠周边群众和单位购买就保证了销量,一年收入17万元。

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蟠龙镇通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互融互促的模式,让特色农业产业多点开花,让蟠龙人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拳脚”、铿锵前行。


把准一个“融”字  紧扣富农产业增活力

以往,提起蟠龙塬上人,很多宝鸡人会说:“人家都是手艺人,搞装潢、修水暖、电工瓦工水泥工,厉害着呢!”
  现如今,蟠龙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行的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的一系列联农带农利好政策,让那些原本早上下塬找活干、傍晚干完往回赶的塬上人或“弃商从农”,或“家门口打工”,实现了顾家赚钱两不误。

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厂房

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联农带农的重要举措之一。韩家村实行“党支部+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招引重点龙头企业2户,招引致富带头人4人回乡创业,相继成立以种植养殖、特色农业等为主的5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韩家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涛介绍,村上打造特色多样农业,村集体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羊肚菌、大棚蔬菜、苗木花卉、水蜜桃、中药材等,8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村民宋建玉是蔬菜种植户,从2018年开始承包了60亩土地种植各类蔬菜。“一年收入近20万元,相比以前外出打工,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离家近了,收入还高了。”宋建玉说。
  有人重拾锄头当农民,也有人家门口就业当“蓝领”。在“杂八得”上班的王宝英就是其中一员。今年24岁的她,以前在渭南从事养殖行业,又脏又累不说,还挣不到几个钱。今年上半年,她辞职回乡应聘到该公司成为一名操作工。

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在田间作业

“这里正常上下班,‘五金’全缴,吃饭还有补贴,刚开始一个月4000多元,很不错。”王宝英说,关键是回家就几步路,上班生活两不误。
  如今,随着蟠龙镇各个产业园的新建、数十家企业的入驻,选择就近务工的人不在少数。粗略计算,全镇有千余名群众在附近企业上班。
  地处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条新路子。近年来,蟠龙镇紧紧围绕小麦主导产业,深入发掘宝鸡区域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强化品牌营销宣传,初步形成了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塔寺头村就是该镇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走进塔寺头村,道路宽敞干净,小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文化墙上内容丰富。
  特别是去年,村上依托省级非遗项目罗氏彩塑彩绘传习所、充满故事和趣味的西府农耕文化体验馆以及华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子打造成集非遗文化、农耕体验、观光采摘、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研学、旅游基地。
  “合作社种植了甘蔗、火龙果、黑土豆、红薯等,满足游客的采摘需求,同时村上还成立了金台区书协创作基地,为游客介绍汉字的起源,让他们感受书法的魅力。”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海利说,罗氏彩塑彩绘传习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还开展多种参观和体验活动……仅去年,村上就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据了解,该镇通过打造三产融合示范镇,积极推动“农业+企业+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已经形成“一产接二连三”全产业链。
  如今,蟠龙镇加速农旅融合步伐,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广泛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精心打造出西府农耕文化体验馆、乡村大食堂、亲子庄园、冯家崖村乡村游、智慧农业阳光大棚等农业文旅项目,也让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向前延伸。

产业兴旺,不断激活蟠龙镇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蟠龙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依托农业产业的振兴,从容运笔、加速前行,绘就了一幅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最美乡村图。

来源:宝鸡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来源!


宝鸡农业农村
发布农业农村各类新闻信息,宣传农业农村政策、技术、典型,推介优质农产品、休闲农业示范点,扩大宝鸡农业农村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