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过小年。现在交通便利,家乡并非过去那样的遥不可及,但家乡依然是熟悉交缠着陌生。经历过的、未变化的,便感觉熟悉;没有见证的、没有参加的,便感觉陌生;曾经有过、今日却无的,曾经有过、今日重现的,便是熟悉夹杂着陌生。
安徽地跨南北,桐城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小年夜,小侄子在山村院子里放起了烟花。要给这个烟花做个广告(我还不知道是什么品牌、什么品种),居然足足喷焰三分钟。当你认为它该喷完了,它却又勃发了,满院星斗,间杂噼里啪啦,让人惊喜。
有烟火,才是真过年。“炮竹声中一岁除”,没有烟花炮竹,纵使大喇叭喊破天地说年味没淡,都只能对其呵呵。
从离乡读中学开始,每次过年回家,都想要体会一点点体力劳动。早年老家确实有很多农活,田间地头山上,家里的房屋维修,房前屋后的打扫,多少能忙活一些。近些年来,父母在城里带娃,回乡过年也有了“客”味,真正的农活就不多了。但我还是想创造机会稍稍体验,特别是跟父亲一起做事,哪怕父亲不让我做什么,我就在旁边看着,也是一种重温和享受。
这次也一样。上山砍柴、锯树,察看菜地、茶园,一年一次轻度体力活儿,健康有趣味!
不免回忆起小时候跟父亲一起上山砍柴的情形。砍树、砍柴,是真正的辛苦劳动,也是人类直接享受的大自然的馈赠,也直接体现了人类的辛劳、坚韧和智慧。如今农村的孩子已经不需要做这些了,以后若有机会,要跟孩子们讲讲砍柴砍树这些遥远的故事。
茶园茶树老叶上全是虫洞。今年是暖冬,开春后茶叶乃至农作物虫害估计会加重,不打农药的原生态茶叶将受挑战。
茶叶完美地展示了春之萌动和生命的新鲜。我给村里产的桐城小花茶叶罐上选了一句话:“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就像黄梅戏《天仙配》“路遇”那段唱的,“你好比杨柳遭霜打,待到春来就发枝”。别看这些茶树现在蔫头耷脑的,春来一定是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只是,今年暖冬,少了兆丰年的瑞雪。莫要发芽时遭寒流春雪,那将是冻死成片,损失巨大。
菜地里青菜叶子都被鸟儿啄吃了,光秃秃的,居然很整齐,看着有点好笑。据说种的瓜薯玉米都被野猪吃了,便不再种。生态是很好,但农村的农作物种不了,也很奇葩。以后农村人口可能更少,也许随着这两代不断迁徙进城,人类终将退出村野,这里终将回归鸟兽自然。要不要赶紧埋点东西,几千年后被挖出来,发现人类活动痕迹,也有意思。
去年夏天,山里爆发了空前的大水,加上上游堤坝决口,毁坏了不少农田水利和道路,至今尚未完全恢复。沟渠断流、小路毁坏,不能通行。这条沟渠曾经是清清流水,是维系几个村庄的灌溉主干渠,也是孩童们抓鱼摸虾的乐园。我清楚地记得以前经常修补这条沟渠,一次大修后,用瓷片在水泥路面上摆出了“人民道路人民建”的字样,每天走在路上去上学,感觉颇为神圣,也对“人民”二字有了切实的理解。
我溯流而上,居然还找到了这几个字,而且这段沟渠没有毁坏。想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依然可以辨认“人民道路”。
鸟兽是小祸害,天灾是大祸害,今天的农业农村,说“靠天吃饭”或许过分了,但依然受天影响极大,依然艰难。2017年,我写过“怂恿”父亲养鱼的故事,如今这片池塘干涸种了菜。小小一方水塘,短短八年,竟然遭到两次毁灭打击!
好在村里干部说,这段沟渠的复修已经立项,年后就要动工。希望早点恢复建好。
这些艰难之外,也有很多希望。这次见到不少乡村干部,特别是有不少青年人,95后00后的,到乡村工作,让我大吃一惊。看上去热气腾腾,也添了不少希望。
家乡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傍晚在初中老同学们的带领下,回到外婆家的当年的红心村。站在外婆家的旧址附近、曾经我的小学附近,看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只有惊叹。儿时瞎想的打个洞直通山外,居然变成了现实;儿时不敢想象的移山造海,居然真的在眼前发生。只想说七个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桐城史上最大单笔投资项目。深山老林,改天换地,未来的能源、康养、旅游,都是家乡的新希望。
初中同学聚了一大桌,我虽见过大部分,但还有不少人毕业以后互相从来没见过。我请大家一个一个讲。这么多年,大家复杂的经历,其中的曲折和成功,痛苦和成就,仿佛把真实中国三十年的电影,从头播放了三十遍,各个不同,又有共通共性。相对而言,我这样一直在大学工作的人,真的好像飘在天上,而同学们的经历更加真实更加细腻。幸亏我给这个号取了名字叫“泥巴青年”。空中是没啥味道的,除了风大;泥土中才有各种复杂的真实味道。
老同学安排的饭菜实在又可口。发几张看看就能感受到:
说起吃的,美食总是回乡的一大主题。
最美好的家乡美食是什么呢?我认为最好的家乡美食,不在于丰盛和熟悉的味道,而是自己动手一起做的美食。
这次在家时间太短,只参加了一项:炸糯米圆子。
炸圆子,真实过年味。糯米凉水浸泡一夜,甑蒸成饭粒,木棒锤揣成泥,添加山粉盐水佐料少许,手搓成圆,放置两个时辰。柴锅大火烹香油,圆子下锅,炸至金黄。外脆内糯,香喷喷、热乎乎,纯正家乡年。
我把这些发到朋友圈,好几百的点赞和留言,勾起许多乡情和馋虫。
我的工作,自然只是个配角,只在揣锤糯米饭时出了一点点力,然后在炸圆子时,在灶台添了几把火——主要还是想坐在那里,一边烤火,一边看父母忙碌。
家乡炸圆子不仅是糯米饭圆子,还有淀粉圆子、肉圆子,等等。过年美食也不仅是炸圆子,还要自己做豆腐、熬糖稀、做切糖等。曾想写写这些,但确实没顾得上写,家乡也有不少人已经写了,比我写得更加细腻和生动。家乡号称“文都”,这个称号有点大,不过确实有很多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愿意用笔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一些人、一些事。这些文字,就跟我这篇一样,普普通通,但真真实实,用文和物、人和事、情和理,一起记录我们真实的生活,也将之传承于子孙后世。
短短两天,很快回程。箱子里塞满了圆子、萝卜、青菜。家乡的萝卜青菜,真甜,真好吃。回京后,清水煮一盆青菜,也是至上至纯的人间美味。
已经很多天没更新公众号了。回京后,把这两日朋友圈的文字图片扒下来,在“泥巴青年”留存记录,分享给读者。
也借此机会,祝愿这两天见着和没见着的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新年安康如意,祝愿家乡更好。
题图用我在灶台添火炸圆子的照片,意为新春添把火!
加油!要开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