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十点主创团
之前,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参加比赛时,他的两个儿子在赛场活泼调皮的样子,引得网友们纷纷调侃:
“终于理解马龙为啥愿意上班了。”
“原来马龙之前不退役,是因为怕回家带娃。”
也有人忍不住共情所有带娃的老母亲:
“只有自己亲自带过娃,才知道带娃有多累。”
“宝妈们都是这么一天天熬过来的。”
深有同感。
有人曾说这世界上最累的工作,莫过于带娃的妈妈们。
从早上的兵荒马乱开始,忙忙碌碌一天,只等晚上孩子睡着,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点时间。
可是,即便如此辛苦了,换回的却是老公的习以为常,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听话。
客厅里是瘫在沙发上,说自己工作太累需要清净的孩他爸,卧室里是关着门不让你进,嫌你管得太多,对你一堆怨言的孩子。
这时候,即便再有战斗力的老母亲,也不免觉得心累。
有研究曾证明,在一个家庭里,妈妈越累、越辛苦,家庭越不容易幸福。
因为妈妈的状态,是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的最好风水。
妈妈身上的负能量
是累出来的
看过一条视频,让人十分唏嘘。
凌晨的天桥上,一位三胎妈妈趴在栏杆上嚎啕大哭:
“我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什么都没有。我很累,很压抑。如果不是报了警,我可能已经从这里跳下去了。”
在她身旁,民警耐心听着这位妈妈的诉说,正想着怎么安慰她。
没想到这位妈妈在手机上看到家里的孩子醒来了,连忙一路跑回了家。
视频看得让人既难过又心酸。
身体已经累到崩溃,心里还在牵挂着孩子。
有人说,当妈后,会被困在那个叫“家”的牢笼里,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让自己活成一团团乱麻。
养育孩子的一地鸡毛,总要有人去承担。
只是,在这种超负荷的困境里,有些妈妈熬了过去,而有些妈妈,却被永远困在了里面。
心理学角度认为,女性会比男性更倾向于以满足他人的方式来实现自我。
简单说,就是妈妈们会承担更多的照顾者角色。身体被育儿的琐碎消耗,精神和心理也被压抑着,所以才滋生了很多的负能量。
但是,妈妈的负能量,孩子会比妈妈更早地觉察到,并进而受到影响。
电影《优雅的刺猬》中,女孩帕洛玛的妈妈常年受抑郁症困扰,总爱大惊小怪。
在她的潜移默化下,女儿帕洛玛小小年纪就已经觉得生活无比空虚,甚至决定在自己13岁生日的时候自杀,并放火烧掉家。
而在另一部影片《房间》中同样有一位妈妈,她被邻居欺骗后,囚禁在一个储物室将近7年。在那里,她被迫生下了儿子杰克。
命运戏弄了她,但她却竭尽所能给了儿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儿子长大后,不仅带着妈妈逃离了这座困了他们数年的“房间”,还帮助妈妈重新建立了面对外面世界的信心。
孩子,是吸收妈妈情绪长大的。
妈妈的情绪影响孩子,孩子的成长状态最终也会反馈给妈妈。
妈妈付出越多
孩子更难快乐
@十点人物志 的一篇文章中,《基层女性》的作者王慧玲谈起自己的妈妈时说的话,让人很有共鸣。
她说自己想起妈妈时,只有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更多的是妈妈对她经常的打骂,有次甚至差点打瞎了她的眼睛。
虽然她也知道妈妈当年不容易,很辛苦,自己太调皮,但她依然觉得妈妈之所以打她,是把生活压力和愤怒情绪发泄给女儿的借口。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像王慧玲妈妈一样的女性了,她们为了孩子付出、牺牲了很多,但孩子却很难感激她们。
这也似乎是很多中式家庭的悲剧轮回:妈妈越辛苦,越容易养出“报仇”的孩子。
但这一切,真的怪孩子吗?
在一篇采访稿中,看到女诗人邬霞的故事:
邬霞在离婚时,分到了小女儿的抚养权,后来前夫又把大女儿也送到了她身边。
因为她自己曾吃过低学历、经济差的苦,所以她为了让两个女儿不重复她的命运,带着女儿住在城中村。
即使经济再困难,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早上上学甚至要6:30起床,她也坚持要让女儿们读大城市的学校。
奔波的生活差点让她累瘫,但一想到为了孩子未来的生活,她也心有所甘。
但直到某一天,她发现大女儿的性格越来越沉默,原本性格更开朗的小女孩,也天天嚷着不想再读书了,说学校太远了,只想躺平。
妈妈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却一点不领情。
《家庭的觉醒》中曾写道,孩子关注的是现在,父母关注的是未来。
孩子要的,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但妈妈们做的,却是掌控孩子的现在,期许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不是妈妈错了,也不是孩子错了,是二者的需求完全不同步。
而且还有一点,妈妈付出太多,孩子看到的反而是妈妈身上的压力和不快乐,丢掉的是他们的自主权和对人生的真实体验。
所以说,过度牺牲的母亲,不仅“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孩子。
妈妈越操心
爸爸越容易被“边缘化”
作为一位老母亲,太理解很多妈妈们为什么宁愿自己累死,也不愿意让孩子爸多参与育儿了。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攒够了失望,自然就没有了指望。
但有次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爸爸的分享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似乎并不太对:
“儿子出生后,基本都是老婆在带。
最开始,我也经常帮着一起带。但后来渐渐的,带儿子的任务基本就被归老婆了。
老婆经常在我耳边说自己太累了,说我是丧偶型爸爸,但我也是有苦难言。
首先我必须要肯定的是,在养育孩子这个事上,妈妈确实比爸爸付出了太多。
可能是来自社会和自身的母职束缚,还有女性自身性格底色的特点,同样是照顾儿子,老婆比我既细心又耐心。
有时候儿子咳嗽一会,我都没注意到,她就已经意识到儿子可能积食了或者感冒了。
但我觉得责任不完全在我。
因为我发现,她对照顾儿子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一旦我做得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被她评价为我做爸爸做得不够好。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
我越达不到她的标准,她就越觉得我做得不好,越不想放手。
我也就越没有参与育儿的机会,自然越不容易被她更信任,而我自己也渐渐没有了养好娃的信心,最后索性把养孩子这个事儿全交给她。
现在每次听她唠叨自己太累,我不帮忙时,我也很无奈。”
你有没有发现?但凡在一个家庭中,妈妈做得太多,爸爸参与太少,这个家庭的矛盾就会越多,争吵就越多。
而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也很难幸福。
而且时间一长,爸爸们参与得越少,就会越发把什么也不做当成理所当然,妈妈的怨言也会越来越多,孩子和爸爸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差。
妈妈感觉到幸福
家庭才能更幸福
心理学博士洪兰教授曾说过:“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只有妈妈感觉到幸福,家庭才能更幸福:
1、家庭养育的本质是一场合作
很认同这句话:“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之间一场爱的合谋。”
哪有人天生想要一直辛苦,说到底,无非是没有人分担罢了。
有时候在网上翻到妈妈们崩溃的视频,无一例外,她们的心声都是:
“我太累了!”
“孩子的什么事都要我管,没有一个人帮忙。”
辛苦的妈妈,背后都有一个缺席的爸爸。
但最好的教育,往往是父母同心、同频、同力,才能真正的教好、养好孩子。
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
爸爸多参与,妈妈多放手,孩子才能在健康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生长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2、孩子不是妈妈唯一的生命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在自己的直播间曾分享:
中式教育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来自“密集母职”文化。
这种文化要求母亲作为照顾者,要24小时地投入到对孩子的照顾中。
但这种密集的照顾,会让妈妈、爸爸、孩子都过得很累。
她说,真正好的教育,是妈妈很快乐,很舒服,孩子也一定会舒服和快乐。
而妈妈不快乐、焦虑、有压力,孩子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只是他们不会像妈妈那样更善于表达。
妈妈是什么状态,孩子就是什么状态。
《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过,每个人都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
这个“东西”可以是自己的爱好、兴趣、追求、理想,但一定不要是孩子。
一个有自我的妈妈,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一位育儿博主曾说,婚姻和生育,带给了妈妈们太多负荷。
她们并不是不想逃离,只是逃无可逃。
在我们的社会现状中,妈妈似乎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就连很多影视剧,也都在塑造一个苦大仇深、任劳任怨、脾气暴躁的妈妈。
但有多少妈妈,歇斯底里的背后,不过是因为身上的重担太大。其实,妈妈们想要的,不过是家人的一点理解和认同。
一个家庭里,妈妈的能量场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度。
希望所有的爸爸,都能给妈妈们多一些体谅和分担。
也希望所有的妈妈,都能多专注自己一些,少操劳一些,多快乐一些。
妈妈不辛苦,家庭有福气,孩子才能更幸福。
*作者: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