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杨绛的社会关系图,方知所有的关系,都是精准匹配

体娱   2024-10-27 20:00   广东  


作者 | 每晚一卷书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学者吴学昭,是杨绛先生的忘年交,也编过杨绛先生的纪念文集。


他曾经过考证,列出了杨绛的“朋友圈”:



在清华读书期间,杨绛认识了林庚、吴祖缃、曹禺、王宪钧等人。


留学英国期间,跟她相熟的有俞大缜、俞大絪姊妹,常到她家玩的是向达、司徒亚。


抗战期间留居上海时,跟她相熟的有李健吾,傅雷,郑振铎……


这些朋友中,有作家、哲学家,也有物理学家、历史学家。


他们与杨绛,有的是学术上观念契合的同道,有的是生活里肝胆相照的挚友。


想起作家刘轩说的一句话:


那些走得长远的关系,要不互相引领,要不互相温暖,要不互为臂膀。


世界上所有的关系,其实都是一场精准的匹配。




观念匹配
心理学家莱昂内·奥多姆,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些互不相识的人邀请到一起,讨论颇具争议的话题,然后让每位参与者对其他人的好感度打分。


结果表明,在讨论中观点一致的人,给对方的打分都很高。


也就是说,有共同见解的人,更容易认可对方。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观念相合的人,总是更容易走到一块,产生共鸣。


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那些真正能够一直并肩同行的关系,其实都源自观念的精准匹配。


杨绛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怀念陈衡哲》。


在文章中,她记录了自己与作家陈衡哲之间的交往故事。


陈衡哲大杨绛21岁,两人初识于一个共同好友家。


当时朋友们都在谈论一些哲学问题。


两人也聊了几句,发现尽管年龄差距较大,但在很多问题上,彼此却有相同看法。


她们交谈了一会,各自都有相见恨晚之意。


自那以后,杨绛就常常去拜访陈衡哲。


两人在一起,要么一起讨论文学,交换见解;要么一起畅谈生活,品悟人生。


她们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也碰撞出了无数思想火花。


杨绛曾提到,陈衡哲的才华和见识让她深感敬佩,两人的交往让她受益匪浅。


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理念,造就了这段著名的忘年交。


很认同一句话:成年人的关系,感情是粘合剂,三观则是基石。


没有粘合剂,两个人或许仍能靠在一起,互相支持;但若失去脚下的基石,即使靠得再近,最终也会一拍两散。


与同频的人在一起,你才能与对方相互接纳,携手共进。


当两个人三观契合、彼此同频,自然能在漫长岁月中相处不腻,久伴不厌。




能量匹配


复旦大学老师陈果曾在演讲里说道:


“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你想找到一个闪闪发光的人,要先活成闪闪发光的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就是能量的流动互换。


上世纪40年代初,国内动荡不安,刚刚搬到上海的杨绛一家,日子过得很拮据。


为了补贴家用,在当家教的同时,杨绛也开始尝试戏剧创作。


刚开始,她写得并不顺利,经常卡壳,不知如何继续。


初稿完成后,她满怀期待地给一些朋友看,结果大家纷纷摇头。


为此杨绛一度心情非常低落,甚至想要放弃创作。


当时她的戏剧家朋友陈麟瑞知道后,专门过来帮她看稿子,并鼓励她写下去。


陈麟瑞怕杨绛气馁,还给出明确修改方向。


于是杨绛再次提笔调整,使得剧本结构更紧凑,文字更加引人入胜。


过了段时间,这部名叫《称心如意》的戏剧一登上舞台,就获得极大成功。


在陈麟瑞的支持与鼓舞下,杨绛重新找回了信心。


而每当陈麟瑞遭遇挫折或困难时,杨绛也是第一时间问候他,给他加油打气。


两人相互扶持,经常给对方精神上的支撑。


他们的友谊,也因此绵延了二十多年,直至陈麟瑞逝世。


小说家马家辉说:“一段良性的、长久的关系,是大家一起成长,而非一起沉沦。”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能量场,即使肉眼看不见,可它真实存在。


与低能量的人同行,无形之中,就会勾出你骨子里的消极、懒惰、自卑,让你越过越差;


与同等能量的人相互赋能,你们自然能携手迈向更高层次。


保持高能量的链接与匹配,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在正向循环中走向长久。




人品匹配


杨绛先生,曾在书中讲述过与车夫老王的故事。


老王是个三轮车夫,年纪很大,也没有什么亲人,还患有眼疾。


因为一只眼睛看不见,很多乘客都不愿坐他的车。


他几乎没什么生意,生活非常窘迫,连吃饭都成问题。


杨绛得知后,一直主动接济他。


为了帮他维持日常收入,杨绛夫妇俩每天都照顾他的生意,坐他的车。


为了让他多挣点钱,他们甚至主动招揽老王帮他们送冰。


杨绛的善举,以及她高尚的人品,也赢得了老王的友谊。


老王不愿意占太多便宜,于是经常给杨绛一家,送一些土特产:上好的香油,和“多得数不清”的鸡蛋。


因为各自的厚道与真诚,尽管身份不同,杨绛与老王却结下了深厚情谊。


与人相处,人品永远摆在第一位。


品行不过关,能力再强,也无人敢赏识,性格再好,也无人敢交心。


就如培根说的: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实的品格。”


清朝初年,京城有位才子叫顾贞观。


顾贞观经常出入各大贵族官邸,于是有了溜须拍马的名声。


此后大学士纳兰明珠,聘他给儿子纳兰性德授课。


一开始,纳兰性德只是佩服他的才华,两人关系不远不近。


后来他得知,顾贞观在高官贵族间曲意逢迎,不顾名声,只为了营救好友吴兆骞。


纳兰性德大为感动,觉得顾贞观有情有义,于是主动结交,并向他伸出援手。


顾贞观对此也心怀感激,也认可了纳兰性德,两人成为至交。


老话说得好:“唯有德者可以其力,唯有人品可立一世。”


感情到最后,其实人品的筛选与匹配。


一个人身上的特质有很多,但只有德行,是最好的名片。


当修好自己的人品,你也能更容易结识真正知心的朋友,彼此深交一辈子。


经济学教授艾瑞里说: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最重要的是门当户对。”


成年人的感情,维系一时并不难,难的是永远走下去。


而那些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源自契合的三观,同等的能量,以及良善的品行。


人生的旅途漫长曲折,一定要与对的人并肩同行。


学会与人为善,多些付出,你自能收获真心,结识良友,共度生命中的风风雨雨。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木棉说
新女性全方位成长平台,1000万+都市女性都在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