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这些药,谁劝都别喝酒!不只头孢......

文摘   2025-02-01 07:10   江苏  

「佛医堂」教学分享


▲弘南老师讲座摘录




广告:我们将于近期举办为期3天的“站桩静心基础课”,为线上直播教学,扫码报名仅需9.9元平台报名费。(报名后还赠送《站桩实修窍诀汇编》电子书)

▲扫码报名公益课




师兄们好,常言道,“想说的话都在酒里了“,春节期间,饭局酒局多了,大家都知道“吃头孢不能喝酒”,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原理,也不知道除了头孢以外,喝酒还会放大多种药物的副作用,后果可能很严重......


小酌怡情,喝多伤身,如果非想喝点酒,这些要点千万别忘记↓↓↓

一、吃药别喝酒,喝酒别吃药

先说结论:不管你吃的是什么药,喝的是什么酒,只要在吃药,就别喝酒了。

再说重点:吃了这几种药,酒是万万喝不得的。

1、抗菌药物(头孢类等)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 这句顺口溜广为人知。

大部分头孢类药物都含有类似双硫仑化学结构的甲硫四氮唑基团,若在服药前后饮酒,可能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是指某些药物由于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化学结构,用药后若饮酒,有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视物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惊厥,甚至死亡等。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酒精类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送医院吸氧及对症治疗。


另外,并不是有“头孢”两个字的药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很多抗菌药物都和酒是“世仇”,例如:

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

大环内酯类:琥乙红霉素、红霉素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

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硝呋太尔

抗真菌类:酮康唑、灰黄霉素

抗结核类:异烟肼

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

2、非甾体抗炎药

这个类别里,有不少生活中的常见药,例如解热和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这类药若遇上酒精,消化道就要遭殃了,有些是增加肝毒性,有些是引起胃黏膜病变,或胃溃疡复发,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塞来昔布等。

注意:大多数复方感冒药都可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

3、降糖药

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磺酰脲类降糖药等。酒精本来就会促进胰岛素分泌,饮酒以后,血糖降低,如果再吃降糖药,那无异于火上浇油,搞不好就会冒虚汗、心跳加快、眼冒金星、颤抖、昏迷......

另外,磺酰脲类的降糖药遇到酒精,同样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也可能发生严重低血糖或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

4、镇静催眠药

酒精会加速这类药物的吸收速度,同时降低代谢速度,再加上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能会加强镇静催眠药的作用,引发严重后果。镇静催眠类药物与乙醇合用后,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与药物的种类、用药量、饮酒量有关,表现为嗜睡加重,反应灵敏度降低,注意力分散,协调能力差,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

服用巴比妥类,苯二氮草类、水合氯醛等镇静催眠药物后切勿饮酒。另外,有些抗过敏的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也具有镇静催眠的副作用,所以服用期间同样也不能喝酒。

5、降压药

过量饮酒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及血管运动中枢、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如果酒后服用降血压药,将使小血管更为扩张,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血压骤降,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晕厥。

二、做到这些事,小酌更放心

特别要注意的是,并非只有药和酒一起吞才危险,喝了酒之后的3天内不宜吃药,吃过药之后的7天内不宜喝酒,并且,含有酒精的药品及食品也不可以,例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生腌海鲜、腐乳、辅料含有乙醇的注射剂等等,甚至用酒精擦拭皮肤也不可以!


常见的含有酒精的药物。

除了绝对的用药禁忌外,喝酒的一些小细节,也可能会影响健康。

喝酒前,吃点东西,别空腹

在喝酒之前,可先食用一些高脂肪、高蛋白或“高碳水”类食物(如酸奶、馒头、面包、面条或米饭等),既能避免醉得太快,也能减少酒精对食管、胃产生的直接刺激与损伤。

“空腹喝酒时,血液吸收酒精的速度会变快,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更容易达到一定值,所以更容易喝醉。”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赵国庆表示。

不要混着喝

白酒、啤酒、红酒不要混着喝。各种酒混在一起喝,首先就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饮酒过量。而且两种以上的酒混着喝还会表现出某种“协同作用”,对人体伤害更大。

广告:(流通处推荐)


注意喝酒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醒,如果喝酒,成年人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克。


别喝得太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二区主任李天表示,饮酒后乙醇在几分钟内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血中的乙醇浓度就可达到最高。喝得快会让乙醇浓度升高得快,很快就会进入醉酒状态。

别与碳酸饮料混喝

一些人认为酒中加入碳酸饮料可以稀释酒精浓度,也能让口感变好,导致越喝越多。李天提醒,碳酸饮料里面的二氧化碳,不仅会撑大胃的容积,还会加快酒精从胃进入小肠的速度,而小肠比胃对酒精的吸收能力要强得多。

喝酒间隙多喝水

李天建议,饮酒时多喝水,有利于促进酒精的稀释和代谢,加速酒精排泄出体外的进程,也可减少酒后口渴等不适。

三、酒后难受如何解?别做这些事

喝酒不开车

喝酒不开车,即便是小酌。不仅是汽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都不得醉酒驾驶。


醉酒不平卧

很多人醉酒之后意识不清醒,随意躺下就睡了,殊不知酒后的睡觉“姿势”决定命运!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王立祥提醒,酒后正确的睡姿应该是侧卧位,防止呕吐物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要注意的是,醉酒后的人可能会在睡觉时翻身,此时家人可以在其后背处放一个枕头,帮助其保持睡姿不变。

酒后要避免三种睡姿:

1、平卧位:醉酒后仰面朝上睡觉,胃里的内容物、残渣反流,此时人体的吞咽作用在酒精的刺激下反应迟钝,在呼吸时就很容易堵塞气管,造成异物窒息。

2、俯卧位:酒后趴在枕头上就睡着,枕头一半较为松软,趴在上面等于把口鼻都遮住了,气道就不通畅了。

3、坐位:坐着睡头部下垂不但会导致气道受阻呼吸不畅,低头还会使血容量不足,下肢低垂,还容易造成体位性的低血压,造成险情的发生。

广告:(流通处推荐)


别用咖啡、浓茶解酒

有人觉得喝咖啡、喝浓茶有助于促进酒精代谢,这是误区。李天介绍,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不会加速酒精代谢,饮酒后再喝咖啡,会兴奋神经中枢系统,从而扩张毛细血管,导致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的症状。

大部分酒精先在肝脏内进行代谢,最终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再分别经肺和肾排出,从而起到解酒作用。茶的主要成分是茶碱,浓茶中的大量茶碱发挥利尿作用,易造成身体缺水,还会促使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影响肾脏功能。

可以喝点果汁、蜂蜜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科医师施奕介绍,果汁有助于醒酒,尤其是橙汁和苹果汁,里面的果酸可以促进酒精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喝点蜂蜜水,蜂蜜富含果糖,可以促进酒精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也可以喝点米汤和粥,谷物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促进乙醇的代谢。

酒后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医

喝酒后可能出现胸口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剧烈疼痛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有时伴有四肢末端皮肤湿冷、头晕等。

饮酒后若出现头痛、头晕、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偏瘫、血压及呼吸异常,需立即拨打120就医。

喝酒不能吃什么药,
你记住了吗?
别想了
临床医生也要翻资料,
咱就记住一句话:

吃药别喝酒

谁再劝你“喝吧,没事儿”就出示这篇文章吧
愿大家都能兼得,推杯换盏之乐与身体康健之福
干杯

温馨提示:佛医堂所发布、分享以及回复的一切内容,仅可用于学习参考,不可作为医疗诊断依据。佛医堂也不通过网络推销、销售任何药品或做网络医疗。如您有疗愈需要,请务必经专业医师诊断、指导下进行。 


扫码加入学习型社群(免费)


如您对佛医堂的工作有任何意见或问题,请扫上面二维码进入社区“写留言”,我们将会回复或根据您的意见做相关工作,如有特殊问题也可点此联系佛医堂团队>>


广告:


倡导使用 “佛医科学打坐垫”


佛医打坐垫是参照南怀瑾老师的设计,用多种不同种类的棉,经过专业设备以科学比例混合填充,所制成的完全符合人体力学的专业禅修打坐垫。


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非常复杂的结构,但普通的打坐垫,往往设计并不符合人体力学,容易令人体脊柱疲劳,难以放松。而人体有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障碍“空灵”的境界,更加难以令人进入禅定,而使用不科学的打坐垫甚至还会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经过专业科学设计的“佛医科学养生打坐垫充分考虑到人体在打坐时身体各部分的受力情况,非常严格地以多种棉按比例配置制成合适的厚度和弹性,使人在打坐时能充分放松,并以其独特的高度、弹性设计实现人体脊柱、腰腿健康的养生调理和禅修效果


使用“佛医养生打坐垫可令您实现专业禅修的效果。(扫下面二维码即可请购


防伪提示佛医养生打坐垫”是“佛医堂”以及“弘南中医研究院”以严谨的科学方法监制,其原料选择与制作工艺都是独特的。

例如为了保证打坐垫的弹性、柔软度、厚度及长期抗压性等问题,仅垫子里用棉这一项工艺就是要使用多种不同种类的棉花按照特别比例,经专业机械混合加工而成,这些技术远非普通工厂能够仿制。

而多年来,网络上有很多仿制佛医堂打坐垫,甚至有商品宣传上也冒充“佛医堂打坐垫”的商家。而这些仿制品的品质和使用效果完全不能和正版“佛医堂打坐垫”相比,详情请听下面弘南老师对学员的说明:


佛医堂的义工曾收到过多位同修买到仿冒品的返馈。为保证用户利益,请您只在佛医堂流通处官方微店或淘宝店请购>>





佛医堂相关链接:




编辑声明


    本公众平台由佛医堂与一些公益人士合作运营。所发布、分享、回复的一切内容大部分整理自公开媒体,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不一定代表佛医堂意见。如果您有任何观点,欢迎在评论栏里与我们的编辑义工对话。另外,如您认为微信的图文内容有任何版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admin@foyitang.com 我们会及时更正。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可到达佛医堂流通处微店

佛医堂云道场
欢迎加入全球华人知名的佛医文化道场——佛医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