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赵庆宝
职业|江北新区玉带实验学校
俗话说: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结婚是人生大喜事。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位同事儿子的婚礼,不由想起了当年在大厂工作的同学结婚时的那些往事。
网络配图
我结婚最早的同学是1981年春天结婚的。当时响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男女双方年龄相加大于50,婚检健康,民政部门方可发放结婚证书,他家是农民,住大厂镇姜桥大队。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刚刚吹拂中华大地,放眼全国已是满眼“绿意”,到处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人们的生活也开始显露出蒸蒸日上的风貌。
因大厂大企大业多,郊区农民也有许多比其他地区农民优越的条件。当时我们那一代人结婚时的礼尚往来,今日回忆起来仍不免有些恍若隔世。当年的物价水平虽低,但人们的收入也少,每个月的收入以工分折算七至八元左右,因而亲朋好友结婚时的贺喜随礼,多是以“物”为主:或是一对暖水瓶(开水瓶),或是一个脸盆,或是一对枕巾,或是一对枕套,或是一副茶具,最有面子的是一床被面……记得第一位大厂同学结婚时,他收到了四对暖水瓶、三个脸盆、三套茶具,这些东西后来又被他陆续当作贺礼转送出去。
网络配图
时下年轻人结婚,要么是定制家具,要么是到商场购买成品,而当年在大厂工作的同学结婚时的家具,如沙发、三门橱、电视柜、半橱、梳妆台等等,所有家具都是请木匠进家“打”的。那时同学情非常单纯,我的一位同学得知我要结婚了,而三门橱尚未配上镜子,他便到大厂制镜厂(在南化总校后排)买了一面,当我给他钱时他对我说:“这面镜子就算我送你的结婚贺礼吧!”
我的另一位同学分配到南化化机厂做了一名电气焊工,得知同学要结婚,便自寻材料给他焊了个“脸盘架”,精心打磨后涂好油漆,当作贺礼送到同学的新房。我的同桌结婚,我为他买了一个不锈钢材质的可以装15斤大米的米桶,并写上了“恭贺新禧”四个大字,这个米桶他家一直用了二十多年。同学间结婚送钱的少,送礼的多,结婚要备齐所有生活用具,是要花许多钱的,同学之间会各发所长,为同学解决难题,这是当年同学结婚时的普遍情况。今日看来,那时候送的“物”寒酸,可细细说来,那时随的份子钱也够寒酸的。记得同事随份子,三元五元的居多,邻居还有不少人随二元。在我大厂同学中,在工厂上班的大都是随礼十元,农村同学一般五元,三元的也有。
记得我的另一位在大厂工作的同学于一九八二年冬结婚,当我得知他要结婚的喜讯时,我立马给他送去了十斤优质棉花。一九八二年,农村已实行分田到户,联产计酬,这一年我家种了二亩棉花,获得丰产。这十斤棉花当时可谓雪中送炭,他母亲见状更是喜得合不拢嘴,这十斤优质棉花,使得他和他弟弟结婚所需的棉被、棉褥有了保障。
虽说当年的贺礼便宜,可当年的喜宴也便宜啊!在大厂工作的同学结婚的婚宴喜席大多数在家举办,请厨师上门服务,厨师提前几天开好菜单,主人家按菜单购买,桌子、板凳、碗筷、酒杯、碟子、茶杯等餐具都是到各家去借的(都会登记好)。价格看似不高,可鸡鸭鱼肉样样齐全,特别是招牌六合头道菜,分量十足、食材给力、味道鲜美满满一大碗。大厂婚宴喜席当时12道菜,而其他地方婚宴喜席一般是8道就够档次了。与今日动辄每桌四五千元的喜宴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同学们均已退休,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偶尔相聚不由得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结婚随礼办婚宴的往事,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