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坐班月入2万元
可能吗?
最近
为老人代写回忆录
这种新职业突然火了
▽
“靠给老人写传记,赚了18万元”
打开小红书,以“代写回忆录”为关键词搜索,有近万篇记录写作经历或个人经验的笔记,有些笔记的点赞量甚至上千。其中,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的业务最为红火。
客户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干部
生活在浙江温州的汤小白成为自由撰稿人的8年间,已经写作了近70本回忆录。汤小白的小红书主页以“只有初中学历却月入5万元的自由撰稿人”为身份标签,置顶了“帮老年人代写回忆录,年收入15万以上”的笔记,这条分享帖获得近万点赞,700多条评论。在11月的一条笔记中,汤小白分享了前一个月的营收,“10月接了两本回忆录,合作总金额为4.1万元,预计在两个月内完成”。
“找我写传记和回忆录的客户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干部这类人,在整个社会层面或许不算很有名,但在他们家族,都是了不起的人。”汤小白认为,比起写作技巧、文笔,“找到这类客户才更重要”。为了寻找潜在客户,除了线上运营社交媒体,汤小白还常去公园、养老院与老人聊天,不错过任何“推销”自己的机会。他的第一批回忆录“客户”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主动联络、希望留下回忆录的老人往往不“普通”,但在明微看来,并非只有创造了一番事业的人才值得书写,普通人的精神品质也值得在时代中留下印记。不少年轻人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写手,希望为长辈留下一些回忆,成为“尽一点孝心”的方式。他感受到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每次我去采访老人,他们讲着讲着就哭了,情绪很容易波动。很多老人的故事其实很丰富,但很少有人陪他们聊天。他们心里是有这样的需求在的,但孩子不主动和他们沟通,这个想法就在心里埋没了。”
代写回忆录日渐兴起
折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2024年,一大批人从各行各业加入代写回忆录这个“风口”,这也被称之为“银发经济的新赛道”。从业人员中有兼职的白领,有谋求转型的自媒体人,有养老行业上下游从业者,也有每一个风口都摩拳擦掌的投机者……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容创业”与“知识付费”。
需要看到的是,在代写回忆录的产业兴起之前,其实老年人“回忆过去”的需求一直都存在,早在2018年就有关于代写回忆录产业的相关报道。只不过,在过去,有子女替自己的父母写,有老人自己亲自书写过去的经历,有的老年人碍于体力和精力的不济才选择找人代写。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深,老年人口增加,有代写回忆录需求的老人越来越多。由此,这也渐渐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商机。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需要更多来自精神层面的关怀。
老年人愿意找人代写回忆录,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实都在强调与过去的联系。有学者认为,适老化理论强调老年人需要维持过往生活和现今生活之间的联系,他们没有进入全新的生活,而是倾向于延续过去的生活,撰写回忆录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不同于名人传记中种种惊心动魄,普通人的一生虽然没有那么多“高光时刻”,但仍有被记录的意义。即便是没有那么多正面事件也要记录,这背后暗藏了一种表达:普通人的生活也值得被记录,中老年人也能通过写回忆录,在精神上获得肯定和陪伴,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文关怀?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银发经济”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下一个超级风口。当然,风口也并非凭空产生,也需要相关从业者看到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对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重视。其实,从近段时间文艺作品内容的新变化中也可一窥“银发经济”的潜力。比如,面向中老年群体的短剧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虽然有部分剧情内容在价值观层面仍有待商榷,但这些现象背后其实反映的还是老年人蓬勃的情感需求,这需要相关从业者更为重视,逐渐开拓相关的市场。
编辑丨蒋锐、束月琴 审核丨张晓磊、朱朝智
来源丨新民晚报、上海消保委、光明日报
声明丨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