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SCGTV:一种高质量空间站天文图像重建方法

文摘   科学   2024-09-25 09:00   北京  
撰稿人:李硕文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博士研究生

撰稿

研究背景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黄昏或黎明时分,仰望夜空,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明亮的目标快速划过天际,那很可能是在四百公里高空运行的空间站

随着宇航技术的发展,卫星轨道上的空间目标数量显著增加,对其进行监测和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地基望远镜是观测空间目标的重要工具,然而,除了少数配备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望远镜,绝大多数望远镜在观测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气湍流的干扰,这会导致观测图像的清晰度显著下降(图1),给空间目标的识别和研究带来了挑战。

图1 受大气湍流扰动的空间站(空间站建模图像来自网络)。

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模糊天文图像,获得更清晰的结果,是广大研究人员努力的目标,也是推动天文观测、空间目标监测以及相关工程应用的重要课题。

导读

天文图像盲解卷积方法是一种从模糊图像中恢复清晰图像的技术。在不知道精确模糊核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以同时估计清晰天文图像和模糊核,能有效应对由大气湍流造成的图像退化问题

常见的天文去模糊方法通常需要利用多张图像的信息,这些方法的处理速度较慢,数据需求量较大,无法实时重建快速移动的目标。

近日,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单帧天文图像盲解卷积方法。该方法仅依赖一张模糊的天文图像,通过概率模型“猜测”出清晰图像对应的模糊核,成功重建了高质量的空间站图像。该成果以“Blind deblurring of astronomical images using a SCGTV-based single-frame method”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Optics Express》。


主要研究内容

在天文观测过程中,大气湍流会导致地基望远镜观测到的天文图像质量下降。图2展示了这一退化过程的示意图,地基望远镜捕获的天文图像因大气湍流的影响而出现模糊

图2 大气湍流引起的图像退化过程图示,将大气湍流视作成像过程的点扩散函数。

如图3所示,可以将大气湍流视作天文图像的未知模糊核,因此图像退化的过程可以描述为清晰天文图像与模糊核卷积并添加噪声

图3 大气湍流造成的空间站图像退化过程。

为了从已知模糊天文图像中求解出未知的清晰图像和模糊核,本文提出了饱和校正图全变分(Saturation-Corrected Graph Total Variation,SCGTV)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单帧天文图像在低信噪比像素饱和情况下的盲去模糊问题,成功重建出了高质量的空间站图像。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SCGTV在不同模糊核下均取得了较好的去模糊效果,为天文图像的高效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图4 SCGTV重建结果。

技术突破与创新点

传统的多帧天文图像去模糊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图像细节,但其处理速度慢、数据需求量大,不适用于实时观测场景。而SCGTV方法通过单帧图像即可恢复细节,大大提升了处理效率

SCGTV的算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通过引入全变分先验饱和度校正掩膜,能够对单帧天文图像进行有效去模糊,这一算法不仅对噪声鲁棒,且在恢复图像的边缘细节上表现出色。该方法还结合了暗通道信息,有效减少了重建过程中的伪影。

图5 算法流程图。SCGTV算法包含三个关键部分:盲解卷积、饱和像素校正和暗通道先验。

对空间站图像进行重建,结果如图6所示。该方法在不依赖多帧图像的情况下,能有效抑制噪声并保留图像的边缘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不同去模糊场景的鲁棒性。

图6 空间站去模糊重建结果。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SCGTV方法,针对天文图像存在的低信噪比和像素饱和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单帧盲解卷积解决方案。该方法在抑制噪声的同时,保留了图像的边缘细节,并有效减少了重建伪影。

实验结果显示,SCGTV方法在图像去模糊和大气湍流模糊核的估计上表现出色,具备出色的噪声鲁棒性和实时处理能力。

该算法有望通过优化迭代速度,适应不同类型的天文观测设备,扩展其应用范围。不仅限于天文图像,SCGTV还可用于其他受大气影响的远距离成像任务,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

文章信息

Shuowen Li, Yunhui Gao, Jiachen Wu, and Liangcai Cao, "Blind deblurring of astronomical images using a SCGTV-based single-frame method," Optics Express 32, 35579-35593 (2024)

全文链接:

https://opg.optica.org/oe/fulltext.cfm?uri=oe-32-20-35579&id=559910

主要作者介绍

曹良才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为全息光学成像与显示技术。

李硕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光学成像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参与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在Fundamental ResearchOptics Express上发表论文2篇。


 点击 原文链接 查看全文

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科研资讯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网来源均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第一时间后台联系,我们将协调进行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立即删除),所有来稿文责自负,专委会仅作为分享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请联系邮箱:cita@csoe.org.cn



公众号投稿请联系:cita@csoe.org.cn
商务合作/文章转载请联系:010-63726007



欢迎多多关注

  
   欢迎分享                                                 点赞,在看

CSOE计算成像CITA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成像专委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