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年红军长征过程中,张国焘搞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当时张国焘决定与中央决裂,率军南下之前,做了很多煽动的工作,以至于很多红军干部和战士也就是相信了张国焘的主张,连林彪都说既然张国焘是路线错误,为什么跟着他的人还更多呢。
当时的中国革命其实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所以,原本与中央红军编在一起的陈昌浩、徐向前部,就没有跟着中央红军北上,中央纵队只有一个原中央红军的三军团,约7000多人。
而张国焘掌握的部队就红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第三十三军。中央红军第五军团改编的第五军,第九军团改编的第三十二军,共7个军共80000余人。
从人数上张国焘占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张国焘敢率军南下,并且在川康省委扩大会议会场,外面挂着横幅,反对毛、周、张、博北上逃跑,张国焘的讲话就是攻击中央率军北上是逃跑主义。
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松岗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中央。要求朱德表态。
朱德则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大家要冷静,不能叫蒋介石看热闹。
朱德的讲话还是很有分量的,不知道亲亲为政军奠定了他红军总司令的地位,任谁都要考虑考虑朱德的意见。
因为兵力占了优势,这时的张国焘已经和中央开始了博弈叫板,双方都在劝对方回心转意。
张国焘电中央:
南下红军已打开川西门户奠定了川康苏区胜利的基础,双方都在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优势,都想设法改变对方。
1935年12月5日张国焘干脆以“党团中央”的名义致电中共中央,称你们应将北方局北路军和政权组织状况,报告前来以便批准。
已经想要指挥中央红军了。
此时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从苏联回国,以共产国际的身份劝张国焘,不要把矛盾弄得太过尖锐,并给出了变通的方法,可以直属中央,也可由驻莫斯科中央代表团代管。
张国焘虽然知道共产国际的权威的,他依然致电张浩,表示听从共产国际安排,但依然认为自己才是中央,而“毛、周、张、博”是假冒的中央。
张国焘认为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四川,南下则是张国焘是做了精心的准备的战略。
1935年10月7日,张国焘以“军委主席”的名义下达《绥祟丹懋战役计划》,决定以主力迅速而秘密的沿大金川并进,夺取绥靖、祟化,然后分取丹巴、懋功。
而最开始的战争比较顺利,主要是无论是川军还是蒋介石都没有料到红军会杀一个回马枪,加上之所以川军之前对红军也没有血拼,只要红军不在四川境内扎根,就没有必要与红军拼命。
所以张国焘也是明显低估了川军的实力,刘湘等人最初确实被张国焘突然南下打的措手不及,他们已经做出了红军主力将要北上出川的判断,没有来得及做相应的部署,然后刘湘等人反应过来,张国焘可就要难受了。
最后百丈一仗打了7天7夜,毙伤敌军15,000吨。 自身也付出了近万人的伤亡,被迫退出百丈地带,百丈战役的失利成为南下红军由进攻被迫转入防御的转折点。
而四方面军由南下时到8万人员锐减到4万多人,此时的张国焘进退维谷。
反观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徐海东的红25军汇合,红25军原本也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在与中央红军汇合之后,徐海东爽快地跟随了中央的领导,这与张国焘形成鲜明的对比。
要彻底把张国焘挤出四川的刘湘所部于12月中旬,在对峙中形成了冬眠的状态,红军没有棉衣,粮食也不足。
1936年2月初战局重开,此时形势发生转变,对张国焘更加不利,刘湘还算是比较客气,只是驱赶式的前进,并没有往死里打。
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意识到长期停留在川康地区建立根据地是无法实现了,但依然没下北方的决心。
最后为什么北上呢?
一方面就是战争失利,无法攻克成都平原建立根据地,打了败仗自然底气不足;
再则就是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不断地施压,中央来电也提出三个选择方案,让张国焘选,1、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2、就地发展;3、南下云贵川,发展新的根据地;
南下方针已经证明了不可行了,这一次红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成员朱德、徐向前、刘伯承、陈昌浩一致选择第一个方案。
不得不说,陈昌浩的态度转变对张国焘触动很大,已经让他陷入孤立状态,但还是无法让张国焘彻底放弃与中央对抗。
最关键的是贺龙、萧克领导的二六军团的到来,张国焘也是做足的工作,印刷了很多小册子,批评中央红军北上是机会逃跑主义,也一度迷惑了很多二六军团的官兵。
经过朱德反复地做了二六军领导层的思想工作,才彻底改变了局势。迫使张国焘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开始同意北上。
因此,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张国焘是铁了心要另立中央,对于红四方面军的思想工作也是下了血本,只不过是战争没有根据他的构想,得出他想要的结果,加上中央红军在陕北兵力一天天壮大,不得已才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