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之星,星耀书院
星河灿烂,静候君来
编者按
✦ ✦✦ ✦✦ ✦✦ ✦
在复旦大学2023-2024学年“书院之星”风采展评活动中,10位候选人荣获“书院之星”称号。
在复旦百年的星空里,他们积极投身书院生活,胸怀远大理想,践行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在责任与担当、学术与探究、人文与艺术、创新与实践、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书院在复旦”推出“追光而遇,星耀书院”专栏,分期展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书院之星”的风采事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来自任重书院的“透骨见史”分子考古实验室本科生团队。
✦ ✦ ✦ ✦ ✦ ✦ ✦ ✦
全文共2526字
阅读约需8分钟
2021年5月,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文少卿老师以书院导师的身份向本科生们发出邀约,为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吸纳本科生成员。依托于4届任重书院的学术训练营项目,分子考古实验室本科生团队形成,目前由2020级至2023级4个年级13名本科生组成。团队成员已参与中英文期刊文章发表12篇,申报复旦大学学术资助项目6个,获得发明专利1项,同时在各级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并获奖。
本科生团队成员们在实验室接受全面的科研训练,开拓视野、锻炼思维,也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为实验室的研究做出了众多贡献,做出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成员们将科研报国作为自己的学术理想和信仰,体现着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
1
后生可畏,实验室里的新生力量
分子考古学是一门文理交融的交叉学科,其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揭示人类起源与迁徙、农业起源、家养动物驯化、民族演化、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古学问题。
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的本科生同学们在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实验室老师、学长开设的暑期基础课程学习以及生物实验技术培训,并参与每两周一次召开的实验室全体组会。本科生们已在组会上进行过20余次汇报。此外,为了保证与文少卿老师的密切交流,同学们坚持每两周提交一份近期学习工作汇报,文老师也会及时予以点评。
组会交流学习
本科生团队成员们接受全面的科研训练,开拓视野、锻炼思维,也在为实验室的研究做出贡献。平日的实验室里,常能看到他们负责实验样本处理、数据整理、辅助报告撰写等等工作。除此以外,在参与各大母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多元地发展,也养成了独立思考、勇于提问的科研思维,基于自己的研究兴趣发展了若干独立子课题,且取得了可观成果。
实验进行
2
身体力行,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成员们在实验室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课题研究,成功申报了6个复旦大学学术资助项目,已参与中英文期刊文章发表12篇。
团队成员成功申报的复旦大学学术资助项目
团队成员参与发表的中英文期刊文章
此外,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本科生蒋紫溪在首届历史人类学研究生论坛暨人类学光华研究生论坛上获得优胜奖。2021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本科生谢可舟在2023年下半年参与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中华早期文明跨学科研究计划,负责团队工作中量化考古数据库的文献来源搜集,与“量化考古”研究小组组长、组员一同成功申请专利:《基于中文考古报告的信息提取管理分析综合数据库系统》。
蒋紫溪在敦煌国际学术会议发言
3
走出书斋,科研报国作为学术信仰
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本科生成员也会亲身参与田野发掘的工作。比如2023年的吕梁南村烈士墓地发掘。
蒋紫溪和洛桑塔杰在吕梁南村烈士墓地考古现场
并且,团队成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与公众的互动和社会的融合。在全国第十个烈士纪念日,课题组在光华楼志和堂举办“巍巍太行,英雄吕梁”分子考古成果展,展示分子考古工作方法、内容与成果,缅怀和致敬先烈。本科生团队成员作为课题的全程参与者,积极参与展览策划工作,不仅负责了内容策划、展陈布置、文创设计等工作,还接待了校领导、各系党支部和30余家知名媒体的参观、采访。
“巍巍太行,英雄吕梁”分子考古成果展团队合影
2024年5月25日,分子考古实验室本科生团队代表历史学系参加了“智汇科创,薪火相传”2024年星空学术文化节,展示分子历史、法医考古、环境考古等学科知识和体质人类学、三维面貌复原等技术手段。
“智汇科创,薪火相传”2024 年星空学术文化节摊位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的这些学习经验和实践经历,使他们深深理解自己所进行的不仅是一项项学术实践,还是一次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和对先人的致敬。作为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学子,应当传承和发扬科研报国的精神,有责任用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供稿丨“透骨见史”实验室本科生团队
编辑丨杜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