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居民健康保健知识与技能手册(二)

2020-03-18 11:35  


二、个人健康行为


Personal health behavior
(一)讲究家庭和个人卫生

1.勤洗手。

    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传播疾病,每个人都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用洗手液(或肥皂)和清洁的流动水洗手。

    (1)洗手的时机

    外出归来;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前;餐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钱币、快递等物品);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处理婴儿粪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

    (2)洗手的步骤

    第一步: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第二步: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第三步: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为了方便记忆,揉搓步骤可简单归纳为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内:掌心对掌心,相互揉搓。

    外:掌心对手背,两手交叉揉搓。

    夹:掌心对掌心,十指交叉揉搓。

    弓:十指弯曲紧扣,转动揉搓。

    大:拇指握在掌心,转动揉搓。

    立:指尖在掌心揉搓。

    腕:清洁手腕。

    第四步: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双手。

    第五步:捧起一些水,冲淋水龙头后,再关闭水龙头(如果是感应式水龙头不用做此步骤)。

    第六步: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千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3)外出不方便洗手时的洁手方法

    可选用有效的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使用时用量要足够,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处充分湿润,两手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要等消毒液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但是,对公众而言,不建议以免洗的手部消毒液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手段。

    如果双手不是很脏,可用速干手消毒剂。如果双手比较脏,则使用肥皂 (或洗手液)流动水清洗。

    2.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勤晒衣被。

    能及时清除毛发中、皮肤表面、毛孔中的皮脂、皮屑等新陈代谢产物以及灰尘、细菌,防止皮肤发炎、长癣。

    3.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每天早晚用正确方法刷牙。吃东西、喝饮料后要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提倡使用牙线。牙刷要保持清洁,出现刷毛卷曲应立即更换,一般每3个月更换一次。

    4.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洗头、洗澡和擦手的毛巾(浴巾)应保持干净,并且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和洗漱用具,防止沙眼、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接触性传染病传播以及感染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

    5.勤开窗通风。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让阳光经常照进屋内,可以保持室内干燥,减少细菌、霉菌繁殖的机会。开窗通风,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室内有害气体或病菌得到稀释,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发生。

    (1)雾霾、沙尘天气时,应关闭门窗,减少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遇到持续雾霾天气时,应选择空气污染相对较轻的时段,定时通风换气,否则有可能造成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出现缺氧。

    (2)冬季使用煤炉、煤气炉或液化气炉取暖时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如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通。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立即把中毒者移到室外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顺畅;对于中毒严重者,应立即拨打120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抢救。

    6.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

    (1)居室。要常清扫地面、擦洗家居用具、清理角落,卧具勤拆洗、曝晒,使用的物品要摆放有序,使居室环境干净整洁。

    (2)厨房。每餐后及时擦扫干净,炊具、灶台等勤擦拭,各类物品要勤整理,使之整洁有序。盛生、熟食物的容器不得混用,切生、熟食物的刀板不能混用并分别保管。

    (3)卫生间。要通风、无异味,保持干燥。勤清洁便器,坐便圈建议用消毒湿巾常擦拭。

    (4)庭院。要勤打扫,垃圾要及时清理,搞好美化、绿化。

    (5)垃圾处理。按照垃圾分类原则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不要乱扔。

    (6)除“四害”。做好家庭除四害,预防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发生。

二)家庭日常消毒

    手、皮肤消毒可选用75%的酒精、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液等。居家环境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粉/泡腾片)配制成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的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配制的溶液有时效性,应现用现配。耐热物品(如餐具、杯具、部分儿童玩具等)可采用煮沸15分钟的方法进行消毒。

三)公共场所个人健康行为

    1.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出,接触二手烟雾会造成疾病、功能丧失或死亡。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完全禁烟是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吸烟者应当尊重他人的健康权益,不当着他人的面吸烟,不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

    2.不在公共场所吐痰,咳嗽、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

    肺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随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随地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传播给他人。所以不要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手绢、手肘等遮掩口鼻,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3.保持公共场所环境卫生。

    公共场所,应将个人不洁物品随手丢入垃圾桶中,或放入自备的垃圾袋中,不得随地乱丢果皮纸屑。

(四)正确使用口罩

    咳嗽、说话、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是很多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重要传播载体,口罩能够阻挡飞沫进入口腔和鼻腔,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

    1.口罩的选择

    不同人群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口罩,具体见附表“口罩类型及推荐使用人群”(第92页)。

    2.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

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颌。

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戴口罩前应洗手,或者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面。

    3.口罩的更换

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高风险人员在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入厕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

口罩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

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

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4.口罩的保存、清洗和消毒

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和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清洗参照说明书进行。

棉纱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5.使用口罩的注意事项

不是到所有地方都要佩戴口罩,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个人独处时可以不戴口罩,如自己开车、在空旷地带散步等场合。进入密集或密闭场所时需佩戴口罩。

有心肺系统疾病患者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口罩。

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6.有效处理使用过的口罩

健康人群使用过的口罩,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患者使用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但凡在医疗机构就诊、探视等使用过的口罩,都应直接投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

处理完口罩后,一定要进行手卫生。

不建议使用开水烫、焚烧和剪碎的方式进行处理。

(五)预防近视

    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应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做到:

近距离用眼时,隔45-50分钟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应远眺,此外,如感觉眼睛不适,应立即休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要走着看书、不要在晃动的车上看书,避免引发视力疲惫。

留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胸离书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学习时要选择有良好采光和照明的学习环境,不要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看书。

儿童连续观看电视不应超过20分钟,尽量不要观看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人连续观看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时间不要过长,一般看40分钟休息10分钟。

    2.注意合理营养。

营养要均衡,多吃水果、蔬菜、豆类,合理地获得天然糖分、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助于预防近视;防止挑食偏食。

    3.自觉做眼保健操,消除眼肌部分疲劳。

    4.增加户外活动。

多一些户外的活动和运动,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眼睛会有更多的远眺时间,还可以帮助放松眼部肌肉或神经,对视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小贴士:每年的6月5日是“全国爱眼日”。

(六)耳朵保健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耳的保健,纠正不良习惯,对预防耳病、保持正常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1.避免各种噪音。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听力老化。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下工作,应该注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可以考虑佩戴防噪音耳塞或者塞上棉球等,一旦发现耳朵有不适,应该及时就医,必要时想办法更换较安静的工作环境。不要经常置身迪厅、K歌房、游艺厅等嘈杂环境。如果去了,也应该间隔20分钟到外面透透气,缓解噪声对耳朵的压力。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最好每次不超过1小时,一天不超过两小时。在地铁站、火车站等环境嘈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用耳机听音乐。

    2.避免乱挖耳朵。

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火柴、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如果自觉耳朵痒,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一下,也可以用干净的棉签在耳内轻轻转一下,起到清洁的作用,但是应注意不要太深入。

    3.避免用力擤鼻。

不正确的擤鼻方式为捏紧双鼻用力猛擤,此种方法易引起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分次运气,压力不宜过大,一侧擤完了,再擤另一侧。

    4.避免异物塞入耳道。

家长应教育儿童勿将诸如豆类、珠子和果核等塞入耳道。遇到蚊虫之类的小虫飞入或爬入耳朵里,不要用器械直接取出,而应用酒或油滴入耳内将小虫迅速淹毙或杀死后再取出。

    5.避免婴幼儿喝奶时头位过低或哭闹时喂奶。

由于婴幼儿咽鼓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短平直的特点,此时分泌物和奶液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感染,引起中耳炎及听力下降。

    6.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婴幼儿更要禁用这些药物。如果必须应用时,一定要在专科的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有药物性聋家族史的患者,在用药前一定告诉医生,禁用耳毒性药物。

    7.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为了保护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耳聋,要注意: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当突然出现噪声时,立即把耳堵住,并张大嘴巴;不能用手掌击人耳部等。

    8.避免鼓膜外伤后耳道冲洗或用滴耳剂。

正确的方法是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防外来细菌侵入,尽早去医院就诊。

    9.少吃高脂肪食物。

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血管硬化使得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10.积极医治感冒。

感冒能影响咽鼓管的通气程度。另外,如用力不当擤鼻涕,会使鼻涕中的病菌不小心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化脓感染,影响听力。

    11.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

连续的熬夜或者长时间的情绪低落、精神过度紧张可引起突发性耳聋,一定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休息,一旦突然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或者出现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12.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小贴士: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

(七)合理睡眠

任何生命活动都有其内在节律性。生活规律对健康十分重要,工作、学习、娱乐、休息、睡眠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

要注意劳逸结合,培养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爱好。顺应四时,起居有常。长期睡眠时间不足有害健康。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成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睡眠,儿童青少年需要更多睡眠。

儿童青少年推荐每日睡眠时间表

年龄

推荐每日睡眠时间

新生儿(<1月)

15-17小时

婴儿(1月-1岁)

12-15小时

幼儿(1-2岁)

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

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

9-11小时

青少年(14-17岁)

8-10小时

(八)拒绝毒品

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任何毒品都具有成瘾性。毒品成瘾是一种具有高复发性的慢性脑疾病,其特点是对毒品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和强迫性、冲动性、不顾后果的用药行为。

吸毒非常容易成瘾,任何人使用毒品都可导致成瘾,不要有侥幸心理,永远不要尝试毒品。毒品严重危害健康,吸毒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一旦成瘾,应进行戒毒治疗。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心理防线薄弱、好奇心强,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对抵制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违法性缺乏认识,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袭。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毒品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进歌舞厅、网吧等治安复杂的场所,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

新型毒品LSD,全称“麦角二乙酰胺”,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可能会幻化成糖果、饮料、巧克力、七彩香烟等,因此一定不要轻易尝试别人分享的“新鲜”物品,尤其是在一些娱乐场所。

小贴士: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源:甘肃健康教育所

礼县崖城卫生院
医疗卫生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