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一辈子,六不问

乐活   2024-12-30 20:00   云南  


各位师兄好,我是小北,南无阿弥陀佛!

人生百年,仿若梦幻泡影,匆匆而逝。

于这纷扰尘世之中,聪明人懂得守心自处,有“六不问”之智,恰似于繁华喧嚣中觅得一方净土,于跌宕起伏间寻得一份安宁。

无论如何,记住这“六不问”,福慧一生,轻松一生!

01

不问出身贵贱

《心经》有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世人常困于俗念,执着于表象,而智者却能超脱其外。

聪明人的一生,不问出身贵贱。

佛说众生平等,无论生于朱门绣户,还是蓬门荜户,皆有佛性。

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出身不过是前世业缘所致,今生修行方为正道。达摩祖师东来,传法于中土,不问求法者出身何门何派,广纳贤才,只为将那无上佛法播撒人间,度化众生。

是以,心向菩提,又何惧出身低微?

当以自身之努力与悟性,挣脱命运之桎梏,证得无上智慧。

02

不问得失多寡

《金刚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得失,恰似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若斤斤计较于一时之成败盈亏,便会陷入无尽烦恼。

慧能大师闻客诵《金刚经》而有所悟,毅然前往黄梅求法,途中风餐露宿,却未将得失放在心上。

他舍弃了世俗的安稳,却收获了禅宗衣钵,成为一代宗师。

可见,放下得失之心,方能专注于内心之修行,在舍与得之间,领悟佛法真谛,成就自在人生。

03

不问恩怨情仇

佛语有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嗔怒仇恨犹如毒火,伤人伤己。

冤冤相报何时了,唯有放下恩怨,以慈悲为怀,方能化解嗔痴。

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其面对地狱恶鬼之恶行,无怨无仇,一心度化,此等胸怀,正是吾辈楷模。

在生活中,遭遇恩怨情仇时,当以宽容之心相待,用爱去化解怨恨,如此方能使内心平静祥和,不被嗔念所扰。

04

不问声名荣辱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外在之名望荣耀,不过是虚幻之相,如镜花水月,不可执着。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未求当世之名,却在禅宗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正的修行者,专注于内心之澄澈,摆脱虚荣之束缚,于默默修行中积累福报,让智慧之光自然闪耀,而非追逐世俗之浮名,方能在精神之境域超凡脱俗。

05

不问世事无常

《法句经》道:“譬如朝露,一滴消于大海;如烛见风,须臾之顷,膏烬火灭;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世间万物皆处于无常变化之中,生死轮回,沧海桑田。

若因世事无常而心生恐惧、焦虑,便是尚未看透。

马祖道一禅师见怀让禅师磨砖作镜,而有所悟,明白修行不可拘泥于形式,应顺应无常之变化,于当下一念中体悟佛法。

聪明人深知此理,坦然面对人生起伏,在无常中坚守本心,随遇而安,将每一次变故皆视作修行之机缘,于风雨飘零中淬炼心智。

06

不问人心善恶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人心复杂多变,善恶交织,然修行之人应秉持善念,不被他人之恶行所染。即使身处恶境,亦能如莲花般绽放纯净之美。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面对诸多妖魔鬼怪之恶行,始终未改普度众生之善念。

以善念为灯,照亮前行之路,不嗔不怒,感化恶缘,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方能在这婆娑世界中,走出一条光明的解脱之路。

聪明人一生秉持这“六不问”,于滚滚红尘中,以佛法为指引,修炼内心,超脱烦恼,证得涅槃寂静之境。

" 关注并回复「佛学」并任意赞赏一篇文章方可您进佛学群"

文案小阿杰
句子虽短,但很走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