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
“著境”意味着被外界的环境或事物所束缚,内心随之波动不安,这便是烦恼的根源。《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我们的念头不再执著于外在的事物,心灵便能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本有的清净状态,这就是菩提。每一次念头的转换,都是一个从迷惑走向觉悟的机会。当我们能够以平等、无分别的心看待世间万象,不被表象所迷惑,那么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是开悟的契机。
智慧觉性(菩提)是每个人内在的本质,它如同明镜一般,本然清净,不曾染污。正如《维摩诘经》所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只需如实观照这个原本清净的心,无需添加任何装饰,直接体认这一实相,就能顿悟成佛。这里强调的是修行不必远求,而是要认识和回归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此为根本,自然成就佛道。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六祖坛经》
真正的修行在于自我觉悟,而不是与他人争辩高下。《法华经》有言:“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修行者应当专注于内心的探索与提升,而非在外表上较量。一旦陷入争论谁先谁后的问题,就容易迷失方向,无法专注于自身修行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放下比较的心态,关注自己的成长,以平和之心踏上修行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觉醒。
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六祖坛经》
假如佛性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众生不需要通过修行来改变现状,也就没有了善恶的区别,也没有人会发起追求觉悟的心愿。但是,正是因为佛性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才有机会通过修行转变自身的状态。这里的“无常”,并非指绝对的变化不定,而是指在变化中体现出来的真理,即“真常”。《楞严经》提到:“一切法无非佛法”,表明了一切现象都在展现佛法的真实本质,即变中有不变。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六祖坛经》
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菩提般若,这是与生俱来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人们常常陷入迷惑之中,难以自行领悟这份智慧。就像《六祖坛经》里所说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这时就需要借助那些具有深厚学识和经验的大善知识的帮助,他们可以为我们指引方向,帮助我们认识并开发出自性的宝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最终能够明心见性,体验到佛法带来的真实利益。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凡夫与佛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是否觉悟。《维摩诘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迷惑的时候,我们是凡夫;而在觉悟之后,我们就成为了佛。同样地,当我们执著于外在的事物时,便会陷入烦恼;一旦能够放下执著,心无挂碍,便进入了菩提的境界。这说明了修行不是为了逃离现实世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通向觉悟的道路,从而实现心灵的转化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