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性顿歇,歇即菩提”——《楞严经》
《楞严经》此句直击修行核心。在现代社会,人们被欲望驱使,拼命追逐功名利禄,内心狂躁不安。如一些职场人,为晋升不择手段,身心俱疲。此狂性恰似经文所指,蒙蔽本心。当我们能停下这股妄念,如同汹涌波涛归为平静湖面,本心的智慧自会显现。正如禅宗所言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歇下狂心,便是回归清净佛性,开启觉悟之门,让我们在纷扰尘世中寻得内心安宁,明心见性。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这里的 “淫心” 广义指过度贪欲。现实中,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对物质享受贪得无厌,从不断购买奢侈品到无节制追求感官刺激,陷入物欲泥潭无法自拔。此乃轮回之因,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唯有克制贪欲,净化心灵,减少对外在的执着,专注于精神提升,才能摆脱尘世枷锁,逐步走向解脱。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楞严经》
心的妄念与眼对外境的贪著,让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徘徊。如今网络信息繁杂,人们用眼贪看各种诱惑,心随之起念,陷入焦虑、嫉妒等负面情绪。如社交媒体上的攀比之风,使人心不得安宁。修行便要从觉察并控制心念、收敛目光开始,不被外境所转,如《金刚经》所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摆脱心目的羁绊,超脱轮回。
“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楞严经》
在一些所谓 “修行圈”,有人为获名利,吹嘘自己证得高深境界。但真正修行是脚踏实地。《法华经》讲 “佛种从缘起”,修行成果需经长期实修实证。我们应秉持谦逊诚实,依教奉行,莫要虚荣浮夸,扎实走好每一步修行路,以真修实干积累功德智慧,而非靠虚假言语自欺欺人。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楞严经》
日常我们以肉眼见物,执着表象。比如评判他人,常因外貌、行为匆忙下结论,却忽略其背后本质。此句教导超越世俗之见。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需以般若智慧洞察,不被表象迷惑,突破感官局限,领悟事物深层实相,达致内心空灵智慧之境。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楞严经》
心与现象相互关联。生活中,当我们内心充满乐观善良(心),周围人际关系往往和谐美好(法);反之,若心怀怨恨嫉妒,所遇之事也常障碍重重。这要求修行者时刻观照内心,以善念净化内心世界,从而改变外在境遇,正如 “境随心转”,通过修心创造积极人生,践行佛法于生活细微处。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楞严经》
爱情中的执着是轮回束缚之因。如一些情侣在分手时痛苦不堪,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皆因过度贪恋情感。从修行角度看,应学会以智慧对待情感,不被其左右。像菩萨慈悲众生却不执着,我们也应在情感中保持清醒,明白一切皆无常,将小爱升华为对众生的大爱,摆脱情执缠缚,走向解脱自在。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不少人热衷于听经闻法、参加讲座,但未将所学落实。例如学了慈悲理念,却在生活中对他人苦难冷漠旁观。《六祖坛经》讲 “知行合一”,听闻佛法后要去实践,如将忍辱、布施等融入日常,从点滴修正行为言语,在事上磨练心境,才能将佛法智慧转化为自身功德,真正滋养心灵,实现生命升华。
“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楞严经》
语言文字在描述真理时存在局限。比如向他人讲述禅定的体悟,无论如何描述,对方也难完全领会其中三昧。这启示我们,修行不能仅依赖书本知识,要亲身实证。如古代禅师重视 “以心传心”,通过实际修行去体悟佛法真谛,超越语言概念,于内心深处证悟那不可言说之境,开启智慧之门。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楞严经》
佛陀与大菩萨在禅定中洞察万物空性。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所执着的财富、地位、名誉等,从本质看皆无常虚幻。如企业辉煌一时却可能瞬间衰败,名誉也会随风而逝。修行要培养这种空观智慧,明白一切如梦幻泡影,不被得失所困,以平常心对待生活起伏,在无常中安住本心,追求精神永恒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