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最小打扰、关键突破”,心萌伙伴项目对行业支持的新探索

文摘   2024-07-01 16:54   四川  
温馨提示:心萌伙伴二期招募的详细信息,请查看本次推送的次条文章






1. 背景缘起


“心萌伙伴--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实践者关键突破陪伴项目”,是在2024年由心和公益基金会发起,童萌社工参与共创及负责主要执行的针对行业实践者提供支持的项目。


项目缘起于心和公益基金会持续对企业家精神的倡导。心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精神、使命感、工匠精神等整合,面对挑战和困难却不断创造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去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使命的达成,且企业家精神与身份、角色不直接相关,而与一个人的创新实践和状态有关。童萌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践者深受该理念的影响,“发掘、支持和陪伴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和组织”,也成为了童萌最核心的工作策略。


正因如此,我们在传统业务条线的支持外,开辟了对个体提供支持的新赛道。






2. 对个体成长的洞察


这不是一条全新的路径,从银杏伙伴,到基于地域/议题/专项技术的人才支持项目,再到出现以支持公益人成长为使命的社创机构,行业已经有诸多尝试。心萌伙伴的项目设计,也正是前人经验和自身洞察的结合。


心萌伙伴项目,聚焦在对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充满热忱,而资源相对匮乏(本领域外部资助机会本来不多,一些成熟的公益产品合作又有一定的条件要求)的早期实践者。伙伴画像除了(小)机构负责人、业务骨干外,项目还特别增加了对一线服务者以及个体创业者的看见。也正如心和所认为的:企业家精神与身份、角色不直接相关,而与一个人的创新实践和状态有关。


这类伙伴除了在技术维度(一线教学、项目运营、组织管理、业务模式等)有学习需求外,同时更会面临在做与不做、做什么之间的纠结、犹豫甚至自我怀疑。个体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需求,知识、技能、情绪、认知都杂糅其中。


深刻认知人成长复杂性,是做好个体支持项目的起点。


除了需求的杂糅外,我们还有2个深刻影响项目设计的洞察:用户解决痛点的急迫性人一旦遇到痛点,将有非常强的行动冲动去回应;以及人成长的“叠加效应”和“延迟效应”:个体的成长发展,是从不同维度,在不同时机,与不同主体,围绕同一个底层逻辑互动、实践的结果,且往往有从行动到质变中间有一个较长的周期,甚至不会有结果。






3. 产品价值主张


正是基于上述洞察,项目提出了关注个体、最小打扰、关键突破三大价值主张。


个体在实践中遇到痛点,不是以自然年为单位固定发生,而是随时发生的,且会多次发生。对应项目的设计,就应该是持续招募(今年第一期产品测试,设计了上下半年各一期,后期会逐步迭代到持续开放招募)、及时评审、轻量化快速实施,并可接受多次申请。


同时,比起短时间内个体获得一个明确的成长结果,项目更关注伙伴在一个较短服务期内经历一个完整的“澄清问题→采取行动→获得反馈以指导后续行动”的实践闭环。


每位实践者每天都在一线处理大量的事务和信息,非常忙碌,如何让项目的服务对参与者的支持效能最高而打扰最少(是的,我们见过和经历过不少低效的支持服务),也一直是项目设计的重要考量。


项目一开始就确定了一人一策的支持策略。同时,除了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痕迹资料这类事务性的事情外,还会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前期电话澄清、实地走访调研、项目评审会,及个人发展计划制定会等多个环节进行关键需求的澄清,并在个人发展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动态优化。


找准关键需求,问题已经解决了70%,如何让剩下的30%也更高效?我们通过对自身过往的成长的复盘,确定了“过来人+协作者”的策略。项目会尽量根据伙伴的关键卡点,配备一个/多个遇到过同样问题的过来人作为“导师”,并同时配备协作者,对两边的“话语体系”进行相互转译,以求高效。


我们也深知,一个产品永远只能解决一类用户在某个时刻的一些需求,小小的项目只是个体漫长成长岁月中的匆匆过客。不开大会、不上大课、甚至不做主动社群,听上去有点反直觉,恰恰是我们对项目核心理念的坚持。我们要做的是:画像更聚焦,痛点更洞察,策略和行动不断迭代。






4. 项目一期复盘暨二期招募


从今年3月份发出招募,项一共收到了来自20个省的76份申请,经过初筛16位伙伴进入考察环节,最终11位伙伴入选,并有10位伙伴在本项目期内完成的实践和反思。


她们中有探寻组织转型的机构负责人、有探寻更多自我可能的业务骨干和一线社工,还有扎根社区的创业者,画像的多元和需求的杂糅在实践中得到了确认,一人一策的支持模式也得到一次完整的实践和反馈。在一期结项的分享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实践者成长的鲜活片段,有成功有失败,有笑也有泪。伙伴们的故事将陆续推出,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在一期的基础上,项目会加大前期走访的力度,并在更多执行细节上有迭代。二期招募现已开启,关注童萌社工微信号获取申报信息,期待与你的相遇。


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儿童早期发展



童萌社工
社区普惠早教创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