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台海不是一场简单的中美对决,中俄可能联手

文摘   2024-11-20 18:00   江苏  
1949年,一道无形的界限将两岸隔开,自此台海地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大陆的神经。美国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将台湾视作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妄图借此来影响整个亚太地区的局势走向。

为此,美国先是开启了对台军售的行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售武器的种类愈发先进,其意图昭然若揭。美国积极拉拢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英国、德国也被卷入其中。这些外来势力的介入,使得原本就复杂的地区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台海距离中国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与此同时,美军在日本部署了约 5 万驻军,在关岛还部署了战略轰炸机,再加上菲律宾位于南部区域,印度又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呈虎视眈眈之势,这些因素共同给中国带来多方位压力。
在2021年,美军曾在太平洋地区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模拟了多线作战的情形。此次演习动员了超过2万名士兵、30多艘军舰以及200多架军机,足以看出美军对多线作战可能性的高度重视。然而,自2021年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也化对美国的 军事战略产生了不小影响。

首先,从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不可小觑。俄罗斯拥有约6000枚核弹头,其远东军区部署了10多个师的地面部队,并配备了实力强劲的太平洋舰队。这种军事力量的布局,使得美国在面对可能的冲突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其战略选择。
另一方面,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智库蓝德公司在其战略评估报告里,破天荒地首次把 “两线作战” 列为美军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且,五角大楼在 2023 财年的国防预算高达 8130 亿美元,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近 300 亿美元,其中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多线作战情况。这一形势变化不禁让人回想起 1941 年美国面临两线作战时的艰难状况,如今美国虽然在印太地区部署了约 13 万驻军,可要是同时应对欧亚两个方向的挑战,这些兵力能否妥善应对,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大卫·伯格的战略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在2021年底的一场“炉边谈话”中提出了“1600公里理论”,即美军应退至距中国1600公里之外,把战略重心转移至第二岛链。这一观点的背后,是对中俄可能联手的预见,以及对中国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等先进武器的忌惮。实际上,从2022年的相关情况来看,美国已经在推进这一战略调整。
然而,“1600公里理论”并非没有局限性。中国拥有多种射程超过1600公里的先进武器,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和东风-25导弹等。这些武器的存在,使得美军仅仅依靠地理距离来保障安全变得不再可行。此外,伯格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可能也包含了争取更多军事预算的考虑。实际上,从 2022 年相关实际状况来看,美国已经在逐步推进这一战略调整工作,比如加大关岛的军事投入、在帕劳着手建设雷达站、在塞班安排远程打击力量的部署等。

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在其军事力量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拥有 1 艘巡洋舰、4 艘驱逐舰等作为主要舰艇,潜艇数量约为 12 艘,其中核潜艇有 8 艘,另外还配备了 20 余艘各类补给和支援舰船,这些力量共同维持着舰队的正常运转以及作战能力。北方舰队方面,其旗舰 “库兹涅佐夫” 号航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长期处于维修状态,不过北方舰队依然拥有大约 15 艘主力水面舰艇以及约 20 艘核潜艇。在空中力量配备上,约有 40 架苏 - 35 战斗机、10 架图 - 95 战略轰炸机以及 24 架米格 - 31 截击机,整体来看军事力量规模似乎不小。
然而,实际情况却存在诸多难题。这些舰艇的平均服役年限普遍超过了 25 年,每年所需的维护费用十分高昂,高达数十亿美元。更为关键的是,俄罗斯已将大部分的主力部队投入到了俄乌战场之上,留在国内的部队大多承担着日常警戒以及海岸线保护等任务,能够灵活调配用于其他地区的军事力量相对有限。

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上的投入规模极大,从陆军角度来看,大约 70% 的常规陆军部队都参与到了战斗当中;从空军层面来说,约 60% 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也投入了作战使用,每月重炮弹药的消耗量在 60 - 70 万发左右,并且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损失了数量较多的坦克和装甲车。在军费支出方面,更是从和平时期的 600 亿美元快速增长至 1250 亿美元。同时,俄罗斯还有大约 30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冻结,这无疑给其军事与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现代战争中,各类武器装备的造价都很高,一枚先进导弹通常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一架五代机的造价更是超过 1 亿美元,一艘现代战舰的日常运营成本也高达数十万美元。所以,即便俄罗斯作为实力雄厚的大国,在军事行动方面也需要权衡利弊,依据自身能力合理安排。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参与台海军演更多是一种基于政治层面的表态行为。毕竟其国内的军事力量需要兼顾诸多方面的任务,很难在台海地区投入大量实质性的军事力量参与相关活动。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 70%,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铁矿石、大豆、天然气等资源。海上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南海航道、太平洋航线对于中国的能源供应以及对外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能源与外贸的 “主动脉”。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俄之间的陆路运输线路发挥着关键的补充作用,像西伯利亚石油管道每年具备 3000 万吨的输送能力,中俄天然气管道每年的供气能力可达 380 亿立方米,跨境铁路的运力每年也能达到 1 亿吨以上,这些陆路运输通道为中国的能源和物资供应提供了有力的补充保障。
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支持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成为中国可靠的 “后方保障”。俄罗斯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在 2023 年,其小麦出口量达到了 4500 万吨,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 23%,葵花籽油年产量超过了 600 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这得益于其广阔且肥沃的黑土地资源。

回顾过往历史,中国曾经经历过粮食短缺阶段,所以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如今,中俄通过绥芬河、满洲里等口岸开展粮食贸易,年贸易额超过了 50 亿美元,俄罗斯的化肥资源对中国农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 2019 年,“西伯利亚力量 - 1” 天然气管道就已投入生产运营,年输气能力达到 380 亿立方米,而到了 2023 年,双方又签署了 “西伯利亚力量 - 2” 项目,其设计的年供气量可达 100 亿立方米。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储量、石油储量、铁矿石储量都颇为可观,通过相关口岸向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输送资源,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下,中俄秉持着务实合作的模式,在 2023 年,两国的贸易额突破了 2000 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并且在航天、科技等非军事领域积极开展合作项目。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俄罗斯在处理地区争端问题时,一贯秉持着谨慎的态度,例如在 1996 年台海危机时就保持中立立场。

现阶段,俄罗斯更为注重的是与中国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共同开展经贸合作项目,比如建设横贯欧亚的运输走廊等,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规避军事同盟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切实保障了双方的利益,非常有利于双方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方所宣扬的 “双线作战” 说法缺乏实际依据,更多的是出于战略焦虑而产生的无端猜测。

沈筱星
一些文字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