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村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注重多学校合作,多学科融合。其中云南大学就是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常驻高校之一,首批驻扎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云南大学的同学们在科技小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获得优异成绩。其中杨静和肖作敏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油菜姑娘—杨静
杨静,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2022年2月起驻扎科技小院400余天,完成日志300余篇。
成
长
故
事
我与“油菜”共成长
“播种”科技小院
面对去家乡大理还是企业褚橙科技小院的选择,杨静最终决定留在大理,想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于是,随着油菜播种在古生示范田,自己也播下了科技小院的种子。毋庸置疑,她刚开始不太了解科技小院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能在科技小院做什么,很担忧也很困惑。
“越冬期”磨砺
油菜越冬期艰难环境生长,而她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从不知道怎么做小院工作到面对科研和小院工作的困难时主动与老师交流;从融入古生村过程中碰壁崩溃大哭到成为古生村一员;从理论和实践差异中遇到农户不解、不愿意接受到帮农户算经济账、定期开展绿色种植技术培训和田间观摩,请农户验收成果,成功经受住“越冬期”的磨练。
“抽薹期”成长
油菜度过了艰难的越冬期,抽薹生长,她也成长。在这一年里她的各项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变成了不一样的自己。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不爱说话到抓住机会主动表达是她的一大改变,“话变多”、“变了个人”是老师和朋友对她的评价;组织能力得到提升,把成果实际的落地是科技小院的特色。第一场农民培训大家一起出动也才来了寥寥几人,但随着活动准备的丰富和实用,大家都主动要求来学习,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展望“花期”
付出总是会有收获,油菜薹丰收、油菜花开满古生村种植示范田、即将收获菜籽。她的科研和学习有更多的期望,“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要成为一粒好种子”,播下了科技小院的种子,到再次成为一粒更好的种子。
荣誉战绩
☆ 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国家三等奖
☆“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青学二十大〞红色专项赛一等奖
成
长
感
悟
在学校里的我们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但只有真正感受过环境的艰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科技小院除了让我们每个人锻炼自己,在吃苦的过程中成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因为知道了农业的艰辛更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要不断努力,不怕吃苦,在农村一线继续努力,脚踏实地,把实验室搬到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泥人—肖作敏
肖作敏,云南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2022年2月起长期驻扎于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驻扎期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自己课题的同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参与举办田间大讲堂、以及线下农民技术培训来科普和指导农民种植。
成
长
故
事
我与土壤共成长
化身“小泥人”
作为土壤组的一员,在开展试验的过程中,她变成了一个“小泥人”,因为没有经验,开始做矿化试验时,矿化管埋在水稻田里面就“失踪了”,所以就只能徒手在埋管子的地方到处摸索和感受,嬢嬢们都误以为是在“摸鱼”。水稻土从头到脚都留下来印记,甚至连手指甲里都扣不出来,多次问自己,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科研写在土壤上
由于试验工作都要和土壤和水打交道,所以避免不了在下雨的时候出去取样,在要记录径流量的时候,笔记本经常打湿,上面沾满了水和泥土,只能隐隐约约看出来我的试验记录,原来这就是真正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田埂上的饭最香
试验忙的时候,总是赶不上饭点,只能在地里面简单地解决吃饭的问题,以地为桌,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很苦很心酸的事情,但是忙碌了一早上吃上热饭的时候,这比坐在饭桌上吃还香!
荣誉战绩
☆ 2023 年获云南大学硕士一等奖学金
☆2023 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银奖 1 项、校级银奖1 项
成
长
感
悟
在科技小院,科研、宣传、服务等各类工作任务将我的分析、文字综合、沟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最大化,在农业生产一线,实现各方面能力的融合,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帮助我们青年人树立的自信心,提高意志力。
好的收获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人生路上还会有更美丽的风景等待我们去欣赏,曾经的经历和坎坷终将沉淀成珍贵的财富,鞭策我们前行。
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故事还在继续,优秀的人会在每个地方发光发热!
文章来源:古生村科技小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