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对这句老掉牙的名句,人越老体会越深。转眼又要过年了,有时,我会怀疑:地球是不是转得越来越快了?小时候,我盼过年,再节俭父母过年也舍得给我们买鸡鸭鱼肉、糖果瓜子,还有新衣服鞋子。最重要的是压岁钱,年初一醒来,从枕头下摸出来,太开心了。
现在想想,那时过年大人真是辛苦,搞卫生、掸檐尘、祭祖、洗被子衣服、做点心,准备各种菜肴。那时没有智能家电,全靠两只手,天亮忙到天黑,晚上还要给我们缝衣服鞋子到半夜。外婆做得一手好点心,做好的糯米团子真好吃。一开笼,就叫我用扇子使劲扇,团子马上就有光泽了。再用印章盖上红点、牡丹花等图案,以区别不同馅心,也画龙点睛,团子立刻变得漂亮而喜气洋洋,然后分送邻居,过年的气氛更浓了。那时还要封井、封刀,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记得有一年,我穿了新花棉鞋,有点冷,就把脚伸进煤炉膛下面,一会儿烧了一个大洞。我吓得要哭,妈妈没有责怪我,说年初一不能哭。其实,她肯定很心疼,是熬了几个晚上才做成的呢。到我们也有孩子了,封刀封井那一套都没有了,物质丰富,衣服鞋帽都买现成的。只有压岁钱没有变,有的人用转账,我还是喜欢用红包,觉得有仪式感,喜庆。不知啥时候开始掀起吃春卷的风气,做春卷皮子的摊前排长长的队伍。我到离家最近的地方去排队,摊主是以前给大家倒马桶的,这个大红塑料桶,以前是洗马桶的,想想有点恶心,就没买。后来请人家割了一块铁板,试着自己做,小孩子心灵手巧,女儿倒比我做得好。那时老房子,大门是开着的。一天,我们正在做春卷皮子,一个老年人来问:“现在哪里有卖吃的?”原来他刚到苏州,做门卫,备了点干粮都吃光了,那时欢度春节,大大小小的店全关门五天,糖也买不到一粒。他指指我做的春卷皮说:“这个能吃吗?”我说:“能,不值钱的东西,你吃个饱。”就这样,做一张,他吃一张,连连说“好吃,挺热乎的”。我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带一包回去。想想,外地人来苏州讨生活也真不容易。现在没有这种事了,商机哪肯放弃?大小店铺全年开着,外卖和快递也不断档,说明大家有钱了,需求旺盛了。好多人说,现在年味淡了,但是换个角度看,年味没有淡。年夜饭还是每家的重头戏,不管多远的游子都要赶回家吃顿团圆饭。再看爆满的餐厅和农家乐、堵得人山人海的景点,这就是年味。也有人趁空闲在家,泡一杯清茶,切一盆水果,在阳台上读几本喜爱的书,惬意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