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三班倒连夜包的柴爿馄饨,一睁眼又卖光了

企业   2024-11-22 12:29   北京  


最近柴爿馄饨的开发小阮很犯愁,每天睁眼手机里弹出的全是问他:“柴爿馄饨到底什么时候有货”的消息,个别同事甚至从线上追“杀”到线下,围在他的工位旁边要求他给个准话,究竟几点钟蹲守上架,才能抢到一包柴爿馄饨。“我家爷爷奶奶都想这个味道想了两个月了,他们说我不是在叮咚上班吗?怎么还抢不到一包?“


小阮也很无辜,柴爿馄饨一经面世,光速成为爆品,原本生产全品类的百人工厂,现在所有人三班倒连夜包馄饨。即便如此,依然跟不上大家购买的热情。


”咚子,要不你把工厂地址给我,我去给你包馄饨吧。“叮咚买菜小红书账号下,类似这样想要辞职包馄饨的声音越来越多。


柴爿馄饨畅销的背后,也许是一代人对记忆深处味道的探寻与追求。


「连名字都读不对的馄饨
你吃过“柴爿馄饨”吗?据说这个问题很好区分上海人和外地人。
上海人听到柴爿馄饨,会和你追溯似水年华。外地人则会问一句:“柴什么馄饨?”
柴爿(pán)是上海话,指的是用斧头劈开的木柴片(片、块、段、边、截)。俗话讲“劈柴爿看丝流,娶媳妇看阿舅”。“劈柴爿”又被引申为某人说话干脆、办事利索,不拖泥带水,换一句的夸奖词是“一豁两响”。老上海人还喜欢管“柴爿”叫做“Za Bei”。
有时候孩子晚上读书肚子饿了,或者父母下班晚了想吃点暖和的东西。就会格外留意窗外柴爿馄饨小贩走街窜巷的叫卖声。
王家卫拍《花样年华》时,安排苏太太每晚换不同的旗袍,造型摩登地去买一份热气腾腾的柴爿馄饨。上海人骨子里的优雅与生活的烟火气,在这个情节安排中被很好地表达。
每个卖柴爿馄饨的小贩,都有一套地道的家伙事儿。
那必然是:一根扁担,两个小柜子各挂一头。一侧的小柜子有许多抽屉,抽屉里放着皮、馅、包好的馄饨、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和油盐酱醋等调料;另一头,则是炉子和锅子。
每当有人想要买馄饨,小贩便放下挑子,抽两根柴火让炉子烧得更旺,然后烧水煮馄饨。
吃柴爿馄饨,追求的是馄饨皮子入口即化,却又不糊的口感。柴爿馄饨的面皮,不是切面店里售卖的现成面皮,其轻薄如蝉翼,煮熟如绉纱。馅料也不一般,通常选用上等的猪肉剁成细蓉,加入适量的葱姜水和调味料,搅拌均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包裹小丁丁馅料,捏得小巧玲珑。
最后,用柴爿烧水,水沸腾后,将馄饨轻轻放入锅中,煮至浮起即可。这样煮出的馄饨,皮薄馅嫩,汤清味美,看着像一尾尾小金鱼,吃起来则充满家的味道。
每当柴爿燃起,汤头沸滚,一声吆喝,一碗馄饨,烟火味就来了!

著名上海作家程乃珊曾在她的散文中写道:“小时候,每到傍晚,弄堂口就会传来‘柴爿馄饨’的叫卖声。那声音悠长而温暖,仿佛能穿透寒冷的冬夜,让人感到一丝暖意。
上海几代人难忘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中写道:“人的肠胃与故乡有一种微妙的连结。
柴爿馄饨,还有个响当当的别名“安徽料理”柴爿馄饨诞生于安徽安庆,出现在上海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又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风靡上海滩。
如果说深圳将海南椰子鸡发扬光大,那上海则是将柴爿馄饨推上了更大的舞台。它是上海人深夜熨帖肠胃的夜宵之神,也是外出务工的上海人每次回家必吃的“乡愁之味”。

美食家陆文夫在他的《吃喝之外》中写道:“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你们飞奔到馄饨摊前,一下买了三碗,一人一碗,还有一碗推来让去,最后是平均分配。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
随着上海繁荣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餐桌上的美食跨越名山大川,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但昔日街头,挑着扁担叫卖柴爿馄饨的吆喝声却渐行渐远。
「要不,我辞职去工厂包馄饨吧
24年年初,叮咚买菜日配冷冻组梳理全年新品计划时,80后上海人小阮提名了“柴爿馄饨”,够市井、够情怀、够少见、够好吃
小阮希望能将记忆中的柴爿馄饨还原成标品,让大家在家中也能轻松复刻记忆中的味道。
还原需要掌握精髓,记忆中的柴爿馄饨皮够薄、肉量少、汤底鲜、性价比超高。
还原“皮够薄、肉量少”时,小阮就遇到了难题。
记忆中的柴爿馄饨有着像仙女裙摆般的大拖尾,原因是里面的肉量只有一丁丁,阿姨一捏就好了。做成标品还配那么点肉末,小阮说:“我怕被用户的投诉埋了。”
如何在增大肉馅的同时,又保留住馄饨皮儿的大拖尾?
起初,师傅们也尝试了阿姨们“一捏”的包法,肉量增多后,捏是捏不住了,用传统馄饨的包法,大拖尾又不再。反复测试后,他们采用了“折纸”包馅法。
一张方方正正的馄饨皮,反复对折两次,中间塞紧肉馅,这样煮出来的馄饨就能完全复原街边小馄饨的造型,煮熟后裙摆飘逸。
汤底鲜,则需要集齐三样灵魂搭配:上海独有的鲜辣粉、榨菜丝以及蛋皮丝。馄饨自带一包猪油,用滚水将调料包冲好,一份热乎乎、喷喷香的柴爿馄饨就出锅了。
上线第一周,这碗还原了上海人记忆深处老味道的小馄饨就“火”了,用户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就是我小时候的味道”。
工厂订单也从最初的2万,加到5万,10万..纯手工包制的小馄饨,让百十号人的工厂开启挑灯夜战三班倒模式,所有人都在包馄饨。
回忆起那段时间,小阮说:“最初工厂还想一鼓作气,后来订单直接飙升到5万、10万...师傅们手都包抽筋了,老板也干脆摆烂,包不完真的包不完。”
柴爿馄饨中途不得不因为产能不足下架。
这期间小红书上对柴爿馄饨的催促声不绝于耳,同事们每次见到小阮会要问上一句:“馄饨上了吗?”简直做梦都在包馄饨。

终于11月17号,千呼万唤的柴爿馄饨再次回归,这次从原本90只一包的包装变成30只一包,包装更小巧方便冷冻层存放,也能减缓后端包馄饨的压力。
发售第一天,甚至没做任何预热,小馄饨在用户们的喜大普奔中,售罄again。
一时,买到柴爿馄饨变成一件很“玄学”的事情。
甚至有用户表示:“可以将华南地区的馄饨转供上海,他们那本来也不吃这种馄饨。”华南的用户则表示:“谁告诉你们上海人我们不吃的!🤯🤯”
随着供应链愈发完善,街头特色餐馆林立,天南海北甚至环球美食仿佛都触手可及,反倒是记忆中的“老咪道”渐行渐远。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变化,但柴爿馄饨依然在许多上海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仿佛是一抹温暖的回忆,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平凡而美好的时光。

<<<  END >>>

文字丨好吃不胖桃健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