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研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

百科   2024-11-13 21:02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有人说:「获取学历的速度赶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
但答主@不周 说:
你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那句「不读书就没有出路」的经典原话吗?
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意义,让自己的未来有权利追求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是后者,那学历贬值与否又与你有何关系。

有人说:现在的研究生已经不再是「精细化培养」,而是「作坊式批量生产」
但答主@夏夏回来了 说: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接受和信息整合过程。信息的接受前提是你有信息可以接受,像我导师当年师资力量不足,电子资源不足,设备平台不足这样的情况下下,导师再用心也没有办法教给学生更多的。整个培养过程,并不是导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多唠唠家常,多吃几顿饭,就是精细化培养。
培养是全方位的。
学校提高生源质量,让你的同学人脉更优质;学校制定更规范的规程,让整个博士流程不光能顺利走下来,并以更好的姿态去学习;学校提高设备平台和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接触的新兴和前沿的东西;学校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导师制定严格标准化流程,让整个课题组的学生知道在什么么阶段该干什么事情;导师安排好课题组分工,课题组的老师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老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导师建设好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减少无用的时间消耗,有更大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去;导师写好教程,让学生快速学习共性的东西.....
这不是精细化培养是什么?


他们可以多努力?
答主@幽州大肚肚 说:
鄙人善于熬夜。
在博士阶段,我一个人从无到有地搭建了两个实验台。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如无头苍蝇般乱撞,真是痛不欲生,每天晚上调试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通宵的日子也不知凡几。
有次结束都凌晨四点了,盘算着还是回去睡一会儿。保安大爷不出意外地锁了大门去睡觉了,花了半个小时等他骂骂咧咧的来开门。走出实验室,发现楼下空荡荡的,哪还有什么共享单车。
抬头一看月色很好,把整个大草坪映照得雪白。不妨来个月下漫步?于是就迈着方步,慢悠悠地从机动学院踱回了西区宿舍(校友应该知道这个运动量)。
当走到三餐旁边时,白天车水马龙的梅花桩隧道,此时却阒无一人,一阵风起来,吹得旁边荷塘的叶子簌簌作响。

答主@北大你王哥 说:
三个月,每天工作12小时,凌晨3点回宿舍,早上8点起,三个月时同完成了某军工项目,这个成果目前已经投产,用于国防。
当时心里就一个想法: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无论如何都要提前,保质保量完成!


他们也会摸鱼
答主@离阿米浪子 说:
你以为的参考文献产生方式:
作者读完某文献深受启发,将其中的精妙句子时时记在心中,待到写文时下笔如有神引用其中,并将前者作为自己的参考文献以示尊敬。
实际上的参考文献产生方式:
下午两点到达办公室,困倦。
打开一篇文献:写的啥,看不懂。
打开另一篇文献:看懂了一点,但没完全懂。
再打开一篇:细细读了引言,划了几个关键词,遂放弃阅读。
深呼吸,打开原神,玩。
吃饭,睡个午觉,刷手机。
快下班时。
突然觉得这一天不能这样浪费,遂将几篇文献看得懂的地方并凑在一起,再加上些划出来的新词汇作为创新。
端详,不甚满意。
遂打开人工智能,让其细细切作噪子,填补润色一番,一个崭新的研究大纲略略便成型了。
端详,觉得尚可。
将看过的那几篇文献写作参考文献。
正欲欣赏,突然发觉:
这些文献出处都甚是寒酸呐!
不可。
忙从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中找了些出处高贵的参考文献,细细装点了格式写了上去。
觉得甚好。
决定明日再找一些相关的文献,如法炮制上去。
如此便是做一日科研撞一日钟。

答主@内分泌失调的黄桑 说:
你以为的作者:逐篇精读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篇文献,精挑细选数十条列在文未作为参考文献。
实际上作者有可能:
1. 找到一篇相关的综述/指南/专家共识,把综述整理好的参考文献拿过来给自己参考;
2. 找药企公司要点现成的相关 PPT,从里面抄点参考文献;
3. 公众号里搜点别人写过的相关科普或学术文章,从里面抄点参考文献;
4. 网上随便搜搜看看文献摘要,把摘要甚至标题抄过来加个参考文献;
5. 审稿人夹带私货,要求加上审稿人自己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
6. 自己夹带私货,把自己发过的文章一股脑加进去作为参考文献
7. 钞能力的文章,自己都不知道哪里来的参考文献;
8. 用 AI 辅助写作,Al 帮你找了或编了几篇参考文献.......


他们紧跟前沿
答主@Triborg 说:
首先就是 PyTorch+。以前我一直在用 Tensorflow。PyTorch 安装简单但是安不好就用不起来 GPU。我折腾了很久。然后 Tensorflow 以前是在服务器上用,非常方便(感谢系统管理员!)
还有就是迁移学习。我今年涉及到计算一系列初始变量不同的 AI+QMC+。但都是同一个体系,我的学生脑子很活,想到为什么不用第一套自变量下训练好的模型,作为基座模型,然后微调呢?我们尝试了一遍,果然很好用,节约不少机时费。
还有蒙特卡洛。量子蒙卡,我以前只会路径积分蒙卡一招,今年学习了变分蒙卡和扩散蒙卡。
还有 DVMS 波函数分析方法。这个方法我以前总以为又是 fancy 的 population 方法之一,没啥大意思。但由于作者就坐在我对面的办公室,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有大用。可以直接看到化学反应中的化学键断裂与生成,可谓是结合了 VB 和 MO 的非常好用的方法。目前我们已经成功使用了。总算不枉我跟另外一个同事一起写了一篇综述。
学了这么多新东西,阶段性成果就是一篇 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


他们也磕磕绊绊
答主@若水 说:
等到用的时候,我兴冲冲拿出来准备在天平上称 50mg,结果!瓶里居然是粘稠液体!!怪不得没晃出来动静。
我当时一瞬间以为拿错了,仔细核对完名字、货号无误。
第二个反应是药品过期了,但检查生产日期也正常。第三个想法是完了我买错东西了,又上网搜化学式,结果确实也没有问题,我又得出了和之前一样的结论,就是还是没有看得起这个 HCl??
因为属于「等着米下锅」的状态,我定了定神——没关系,不用怕,我上过初中,可以用质量和密度算出体积——然后只要把相应体积的液体吸出来用就好了,简直精的不行!
这一步当时从结果看,确实没有问题,但是生活体验极差:这个液体非常粘稠、不容易吸出来;后面在化学反应里还有一股味道,闻着就很减寿,在通风橱里都防不住的那种……
后来问了附近化学实验室的人,有个同事说应该买另一个货号 03449,简直两眼一黑。


他们感念导师
答主@幽州大肚肚 说:
导师强迫我学会了一个很重要的技能,这个技能不仅贯穿我的科研生涯,甚至在毕业之后还能收益颇多。
你就打开 ppt,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用赤裸裸的干货把你这一周、甚至是一个月的进展给我讲明白。
看似简单,实际难度颇高。
因为首先,这要求你要删去所有多余的点缀和试图用来充数的废话,提炼出你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其次,这显然不能只是材料的堆砌和拼接,它隐含了很重要的一个东西:逻辑。你是怎么发现问题的,你认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提出了什么样的模型,你准备怎么去解决它,你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有多高,你的结果是什么,与你的模型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则还需要你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迭代……

答主@Triborg 说:
没有导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但他们也会调侃
答主@半导付江舟 说:
这么说吧,我如果没有了导师,就像鱼没有了自行车


而当毕业,
当一切艰难困苦和喜怒哀乐都告一段落,
则又是看水又是水,看山仍是山。
答主@子乾 说:
没有感受。
三年半后的今天,关于答辩当天的回忆都快模糊了。
我只记得我没有着正装。
我只在站在那讲了一个小时。
没有感受到丝毫的紧张或者焦虑。
答辩报告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都是自己写的,
每一页 PPT 想讲述的内容自己也了然于胸。
下面坐的评审专家也都是自己熟悉的教授。
这一刻,到底什么是我不熟悉的呢?
又有什么让我害怕或者紧张的呢?
我想不到。
……
于是,我博士毕业了。


答主@卷阿 说:
博士答辩通过时,我还真说不上什么感受,相对还是平静的,更多是一种「就这样结束吧」的感觉。
只希望能顺顺利利地讲下来。
最后也顺利讲下来了。
好玩的是,答辩委员会的几个老师都比较熟悉,后来他们自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把我一个人晾在讲台上。我几次想发表意见,都没插上话。
答辩完时有种「就这么结束了?」的感觉,那「就这样结束吧」。

答主@fighter 说:
我原以为自己会哭,因为真的痛苦过,挣扎过,想象过自己会有多激动,可是正式答辩完只是平静的换下西装,回寝室跟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报告了一下,剩下的感觉只有一身轻松。

答主@张子立 说:
一晃十一年了,真的恍若隔世。


祝愿每个科研人科研顺利,早日毕业。


题图来源:《隐藏人物》

知乎热门文章


为什么不能往开水里尿尿?


有哪些让你目瞪口呆的 Bug ?


有哪些东西换个名字搜,就能跌破底价?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知乎日报
知乎官方订阅号,每日精选知乎热门、有趣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