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赠 | 坚守承诺50载,用心守护百姓健康   (纪实散文)

文摘   2024-12-05 06:19   安徽  


坚守承诺50载,
用心守护百姓健康
文   /  张 赠
(安徽黄山)

2024.12

因一句承诺,他身披白衣,从风华正茂到古稀之年,他用半生的光阴践行着对乡亲们的承诺,用精湛的医术为村民们祛除病痛,他就是张公永。

张公永,男,1954年11月生,今年70周岁,中共党员,歙县街口镇街口村村医。1972年,18岁的张公永以优异的成绩从巨川中学毕业。在那个年代,中专择业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而当时的街口村,依旧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小渔村,村内没有医生,村民们就医极为困难。面对这样的现状,时任生产大队队长找到了张公永,希望能够说服他学习医学,将来回村担任村医。张公永深知,如果自己不答应,村民们看病的难题将难以解决。他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看病而不得不跋涉数十里的艰辛,心中涌起了强烈的责任感。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请求:“队长,只要村里需要,我来当村医。”这句话,成为了张公永一生的誓言。他放弃了自己原本向往的教师职业,选择了进入歙县五七学校的新医科班进修。

1974年,学成归来的张公永正式成为了前山大队(后撤并为街口村)的“赤脚医生”。从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他就坚定地许下了守护村民健康的承诺。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只要村民有需要,张公永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他成为了村里的“活的120”。50年来,张公永把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村民的健康上。无论山路多么崎岖难行,只要村民需要他,他都义无反顾地前往,背着药箱,爬山、看病、打针、换药,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每日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2小时,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对于出诊次数、救治人数以及解决的家庭问题,张公永早已数不清,但有一件事他始终铭记于心——“接到村民电话,就要立刻前往患者家中,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张公永犹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村里有一位孕妇在家中生产大出血。深夜时分,家属敲开了他的大门。张公永二话没说,带上药箱,打着手电筒,便随家属赶往孕妇家中。原本需要40分钟的山路,张公永一路小跑,仅用了15分钟便赶到了现场。通过他的紧急处理,孕妇转危为安。当张公永回到住处的时候,已经是凌晨5时。而类似的故事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凭借着卓越的医疗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张公永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赖与尊敬,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在这片土地上,我的一生都将属于这片土地。”这是张公永最朴实的话语,也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作为医生,他不仅致力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伟大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张公永医生以实际行动忠实践行着毛主席的教导,一个人、一个村、一件事、一句话、一辈子,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心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                                   2024年12月4日

—— 精彩回读 ——
张赠 | 儿时印象中的冻米糖(诗歌)
张赠 | 读《街口教育史篇》有感(诗歌)
张赠 | 南乡草(自序)
张赠 | 童趣萌真(散文)
张赠 | 师范之歌(诗歌)
张赠 | 李老师很忙(诗歌)
张赠 | 浅谈“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名称的由来(随笔)
张赠 | 街口大桥通车有感(随笔)
张赠 | 童趣萌真(散文)
张赠 |  长陔岭(五律)
张赠 | 县委大院 (散文)
张赠 | 登万岁岭偶感 (诗歌)
张赠  |  “街口三亭”的由来 (乡土风情散文)
张赠 | 参观琛园有寄 (诗歌)
张赠 | 参观胡早娣纪念馆印象 (散文)
张赠 | 新安江上“燕”归来 (散文)
张赠 | 又上蜈蚣岭 (诗歌)
张赠 | 街口颂 (诗歌)
张赠 | 街口村编纂村志感兴 (诗歌)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


金鸽子文艺是面向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携手发展。

    热忱欢迎全国志向于文学、书画创作和摄影爱好的广大微友,不吝赐稿。
     来稿强调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文责自负。同时附上作者简介和本人近照,并发送至364393068@qq.com电子邮箱。稿件投出后半月之内请勿他投。
    本平台为周五刊,属公益性质,赞赏是作品的稿费来源,80%归于作者,20%留为平台运作成本,但每篇点击阅读量必须达到300,在看必须达到30个。单笔5元及后续赞赏不再返还。依据腾讯系统规定,赞赏在作品发表之后七天以红包形式到账。

金鸽子文艺
以文会友,采珠藏山;传递艺术,追梦文坛。这里是文学爱好者秉持初心、笔耕筑梦的园地,这里是专业作家传经示范、展现风采的苑林;这里也是毫翰丹青飘香的墨池艺轴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