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留下一首《大风歌》传诵千古!
然而,清王朝也曾有一首留在金沙江上的“大风歌”,却由于云南的山太高,水太险而尘封了两百多年,犹如沉埋在河沙之中的沙金,少人知晓。
俗话说:清朝有10个铜钱,7个是东川(如今的巧家、会泽、东川)的。回首当年,铜是大清王朝的财政根基和国家命脉。地方文献记载,清朝政府所用的铜86.4%来自云南,而其中74%多来自东川+每年运输京铜和运往湖北、 浙江等八省的采购铜,都在六七百万斤到七八百万斤之间。其中乾隆三年(1738)京运正铜为570.4万斤。而后每年运量几乎与此量差不多。
《东川古代简史》记载,云南运到京师宝源、宝泉两个钱局用的铜,从雍正五年(1727)增加了云南的铜运量,乾隆二年(1737)不再使用洋铜(从日本进口的铜),全靠由汤丹、碌碌、大小沟、茂麓提供。乾隆三年(1738)京运铜为633.144万斤。从乾隆四年(1739)起, 这个运额成为定例。
东川距京城千里之遥,如此巨量的铜,怎样运输呢?就成了大清王朝一项颇费心思的事了。
当时为了尽快把云南的铜运抵京城铸钱,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清政府采取了陆路和水路并举的运输方式。经陆路运输耗资较大,清政府的经办钦差认为经水路也许会便捷些。于是,金沙江水运进入了清政府的视野。
东川铜入京,水路的主要起运点在巧家县的蒙姑小江口(实为小河口),小江口是东川小江和金沙江的汇流处。东川运抵京师的铜即从这里起运。
金沙江航运第一次大规模开辟在乾隆年间,由大学士鄂尔泰首倡,云南总督庆复率先赞成,乾隆支持,降旨交办,由继任总督张允随躬亲督查经办。
乾隆五年(1740)降旨准许动工。乾隆六年(1741)张允随邀功幸进,以昭皇恩浩荡,其属下督工昆明人缪弘更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就在今天的巧家县白鹤滩镇对岸,四川省宁南县跑马乡的色格村地界金沙江岸边的一块巨石上留下七绝一首:
安澜古水
金川千古不通舟,
水急滩高一望愁。
今日天人开一线,
联樯衔尾往来游。
乾隆七年(1742)五月,张允随奏报金沙江上段蒙姑小江口至永善县黄草坪段竣工。奏报刚发出就遭四川总督尹继善上奏参劾张允随“蒙敝圣聪,邀功幸进”。后来张允随因虚报浮夸遭赔 补工程款的处罚。
最终,金沙江航运全面废止于乾隆十三年(1748)六月。至此,这首大清王朝留在金沙江上的“大风歌”,便成为大清王朝开发金沙江失败的挽歌,尘封在金沙江大峡谷中。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3年12月27日第05版)
作者:朱汉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