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
——沪滇两地政协落实农业协作新机制
“短短一年的时间,沪滇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助力对口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创造了千余个就业岗位。”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殷欧在12月25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十六次主席会议上,介绍了两地政协农业协作交流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殷欧表示,按照上海市政协、云南省政协主要领导关于建立沪滇政协合作机制的工作要求和《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友好协作框架协议》精神,沪滇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在专委会层面建立了合作机制,并与经济和金融委、界别和地区工委,以及闵行、松江、青浦等涉农区政协开展工作联动,根据沪滇对口帮扶工作需要开展协作交流,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积极为“云品入沪”“沪企入滇”等合作项目牵线搭桥,进而在促进就业、引领消费、安商稳商、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助推沪滇对口帮扶更好落地见效。
签署框架协议,架起合作桥梁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带队来云南省调研当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沪滇协作农业对口帮扶情况,沪滇双方农业和农村委经友好协商形成了《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友好协作框架协议(草案)》。2023年12月6日至12月8日,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率考察团赴沪,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正式签署了《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友好协作框架协议》。以此为契机,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根据协议的各项条款来谋划、推动和改进专委会工作,双方建立了常态化沟通交流、联合调研等机制,通过议题共商、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为推动“云品入沪”“沪企入滇”和两地政协委员、涉农企业家、农业科研机构、涉农职业院校的互访考察、联情联谊、投资兴业等工作落地落实奠定了基础。
框架协议签订后,如何深化沪滇两地好的经验做法,在一年的时间里双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联合调研,为“云品入沪”建言资政工作打好了基础。
2023年12月6日至12月8日,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在沪开展联合调研,前往东方国际集团“虹桥品汇”、上海瀛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农科院奉浦院区等委员所在单位,了解“云品入沪”工作推进情况、松江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情况、松江浦南花卉基地建设情况,并听取关于沪滇协作对口帮扶情况的汇报。2024年11月30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云南省政协主席刘晓凯赴位于闵行区的东方国际集团“虹桥品汇”详细了解“云咖入沪”工作最新进展,并与青浦区政协副主席顾啸流共同考察上海虹桥花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听取关于“云花入沪”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
2024年9月19日至9月24日,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来滇开展联合调研,殷欧率“上海花卉产业发展情况”课题组赴云南省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就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情况和上海花企在滇运营情况等,与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开展了联合调研,并在调研期间与当地政府和政协相关领导、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花卉企业负责人等就进一步推动当地花卉产业和上海在滇花企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面对面恳谈,联合调研形成的《关于推进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得到多位上海市领导批示肯定。
助力“云品入沪”,拓宽市场渠道
为摸清云南特色农产品在上海市场上的供需情况,沪滇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地调研。2024年3月5日至3月8日,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副主任蔡登科带队赴沪对接“云品入沪”“沪企入滇”相关工作,实地调研了上海市云南商会、上海市消费帮扶联盟、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上海国际农展中心、盒马生鲜上海总部等地,收集了大量关于“云品入沪”的一手数据和典型案例,为双方推进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
通过组织两地涉农企业委员共同参与考察调研,为两地涉农企业委员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促进了沪滇协作相关项目落地落实。例如,沪滇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就云南花卉产业和上海在滇花企发展情况开展联合调研后,不仅促成了上海松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市晋宁区国资运营有限公司、沪滇两地农科院、叶榭镇政府五方签署沪滇产业科创中心战略合作协议,还促成了姚安国际花卉农特产品展示交易有限公司与上海福伦斯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虹桥花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上海虹桥花谷国际花卉交易集散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为“云花入沪”提供了重要平台载体。
目前,上海虹桥花谷国际花卉交易集散中心项目已组建了15人运营团队,引进了云南高品级玫瑰等30个品种鲜切花,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花卉年销量可达5亿支。
沪企入滇,携手安商稳商
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副主任顾慧华通过在滇投资兴业、助农扶农等方式,助力沪滇对口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顾慧华通过其所在的上海瀛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农垦集团合资成立的新公司,与当地种植基地和农产品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引入现代化农业理念与标准化生产模式,帮助当地农业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带动农户脱贫133户,解决就业230人,2023年实现消费帮扶金额1300多万元。顾慧华还通过其控股的红河县金木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红河县、元阳县建设300亩金木棉种植示范基地,设立木棉纤维收购点和纺织纤维初制车间,帮助当地农民和合作社年度创收100多万元,直接带动5200余人就业。
沪滇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认真当好在滇沪企“娘家人”,为在滇沪企宣讲和梳理沪滇对口帮扶政策,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事一议”沟通协商,帮助在滇沪企突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堵点”。在云南省政协机关与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联合召开座谈会,帮助在滇沪企疏通土地、资金、用工、消防、环评、物流等方面的“堵点”。积极推动沪滇两地农科院为“沪企入滇”单位上海种业集团等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了在滇沪企扎根云南发展壮大的信心。
科教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上海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常务副主任、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应邀在云南省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上围绕“云品入沪,科技赋能东西部协作”为云南部分政协委员、16个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负责同志及云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全体同志作专题辅导,进一步推动沪滇两地农科院围绕种业、花卉、食用菌、果蔬、设施农业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围绕花卉企业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研发新型百合种球繁育体系和适合云南气候特点的设施及数字农业装备并规模应用;共同组织专家团队赴昭通市大关县、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调研,帮助当地争取特色产业项目;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共建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普洱永平现代农业产业园云岭农科小院等沪滇科技协作项目;帮助姚安云秀花卉有限公司利用沪滇协作资金建设月季无土栽培基地,建成后设施归村集体所有,带动当地150人就业,目前企业年产鲜切花2500万枝、产值3700多万元。
着眼于将上海的科技创新优势与云南的自然资源优势相结合,推动沪滇两地农科院共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两地农科院共同研发的“无土栽培+温光精准控制”新型百合种球繁育体系投入应用后,小籽球到开花商品球只需18个月,缩短繁育时间1年以上,种球优质率从60%提高到80%以上。两地农科院还聚焦香菇错季栽培和灵芝产业开展品种及栽培技术集成联合攻关,引入上海菌种开展栽培试验示范,显著提升错季栽培香菇产量和质量,有效填补大宗品种市场空档期。目前双方共同服务云南食用菌企业10家,创造1000余个就业岗位。
通过沪滇两地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的牵线搭桥,两地涉农职业技术院校进一步完善了合作交流机制,丰富了沪滇协作的工作内容。例如,促成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省农职院的合作,并就学校专业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培养就业、社会培训、学校治理等方面进行协作交流;助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东部职业院校与云南省农职院共建“东西部协作共建特色科技平台”,沪滇两地涉农职业院校签订了《共建农作物种子检测中心协议》,明确了共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协同开展食品科技创新、共同实施成果转化和涉农社会服务、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等合作事项。
编辑:和士勇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