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姚安县迤西20多公里的李贽桥,又名连厂大桥,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冬春,是中国西南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古桥梁,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据史载为时任姚州知府的李贽捐资并主持兴建,历经数百年,风雨无摧,依然挺立。而今,成为该县西部山区一道靓丽的历史文 物古迹和旅游景观。
在满目金黄的季节里,我慕名徒步来到位于连厂村委会以北横跨于涟水河(今称连厂大河)之上的李赞桥。只见山谷与天地之间,一座石拱桥飞架大河两岸,将被河流隔断的两山相连接,连通了过往行人、车辆的道路,也连通了丝绸博南驿道的古今历史,述说着世居在古道一隅黎民百姓们平平常常的日子。
“古大今小”的姚安县地处滇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交界的“迤西通道”,是古西南丝绸之路出川(今四川)翻越昆仑关,逶迤而下入滇后的驻扎重镇,史称“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而处于古姚州西部“迤西通道”上的官屯,始于明代屯垦,更是古驿道上的咽喉要冲。这里群山绵延,河谷纵横,自古丝绸盐马古道穿境而过,往来客商和当地群众皆须涉过一条径流量较大的弥溪(又号涟水)河上弥兴、大河口出境。然而,这条河常年奔流在千岩万壑之间,每当夏秋之际,洪 水暴涨,河槽满流汤汤,舟楫难摆渡,人畜莫能涉,时有飘没之患,严重影响到当地群众的日常交通和商旅往来,人们期盼在弥溪河上建桥便捷通行,但多年未能夙愿。直到明万历五年(1577)李贽调任姚安知府,李知府闻报深知当地百姓和往来商贾的疾苦,后通过调查了解并经他多番努力倡建,终在其到任后的第三个年头,在涟水河上投资主持修筑了这座以当地地名命名的两孔石砖桥。此桥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姚安人民,后人为了纪念李贽造桥的德行功绩,遂将此桥更名为“李贽桥”。
根据民间传说,当时李贽桥是这样修建起来的。明朝万历年间,51岁的李贽从南京刑部员外郎调任姚安知府。他上任时不乘船、不坐轿穿便衣沿途察访民情来到姚安后,又西行19公里,来到一条河上,看到岸边有几具尸体,妻子哭丈夫,母亲哭儿子,惨不忍睹,他问旁边一位老大伯:“发生了什么事?”老大伯叹了口气,悲伤地说:“前日下暴雨,河流上游山洪爆发,涟水猛涨,渡河的船只被风浪打翻,除了船夫和几个水性好的,八九名乘客都被淹死了,有的至今还找不到尸体。”李贽说:“怎么不造桥呢?”老大伯面露难色:“官府不管,老百姓穷得叮当响,哪有钱造桥?”李贽默默地点点头,走上前安尉了受难的家属一番,然后才过渡而去。李贽一到府衙,城里乡里那些豪绅巨富都携带礼物前来拜访,可是,李贽闭门不见,推说身体不好,直到第二天,才接待来客。十几个穿绸着缎的乡绅点头哈腰恭恭敬敬地上前请安:“不知大人有何贵恙?” 李贽答:“本府患了心病,诸位想想,连水泛滥成灾,百姓遭受灾难,作为父母官,能不心痛?”众豪绅连声应和:“大人爱民如子,乃姚安百姓洪福。但望大人保重身体,我等备下薄礼敬请大人笑纳。”李贽道:“礼物恕不拜领,诸位既然见爱,本府有意在涟水上造桥,以去此心病。”众豪回答:“大人为民造福,必得神佑。”李贽继续道:“只是此举本府之力有所不逮,还期望诸位共囊盛事。本府历年积蓄百两银子,尽数捐建,望诸位慷慨解囊,早日造成大桥。”这伙豪绅听了,才悟出新知府的本意,不由得心中暗暗叫苦。他们原来想向李贽送礼,找个新靠山,日后好横行霸道。如今见新知府为造桥拿出一百两银子,自己只好硬头皮认捐,于是有的报八十两银子,有的报了五十两,李贽叫师爷一一记下,并说定时间交银子,这么一凑就有了两千余两银子。两岸百姓闻说,也纷纷自动捐赠,不足部分则由府库支出。李知府办事果断利落,亲临涟水督造大桥,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大家齐心协力,不到一年时间,一座横跨涟水河的大桥就修造而成。
古往今来,横跨涟水河的李贽桥运载着无数商旅从今四川、会理,过元谋、 永仁、大姚达姚安,又从姚安直抵楚雄、昆明或大理、丽江,再去往西藏、印度、缅甸等地。李贽桥呈南北走向,系砖石双拱建造,长约30米,宽4.5米,拱孔跨径约8.6米。远远望去,仿佛飞虹一般。桥南为古驿道从弥兴小苴出境通达南华或大理方向,北端为古姚州通达大姚、永仁出川入滇,乃远古被誉为“蜀身毒道”的中国西南南丝绸之路姚州府通往大理国、昆明等地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要冲。该桥设计精巧,实用坚固,弥久无毁。桥双拱孔比例均衡对称,桥墩均用专门设计精心焙烧的特制大青砖,采用古代猪血加石灰混浆凝固法支砌而成,中墩呈鹰嘴尖角型,能有效地缓冲滚滚而下的洪流分水阻力。立于桥下涉水仰望,整座拱桥悬于空中,映入蓝天白云间。桥拱底部呈弧形半圆,风干了的石灰浆犹如钟乳石针一根根、一丝丝,悬挂了四百余年。
李贽桥建成后历经多次洪灾侵袭受损严重。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姚西暴雨,洪水猛涨,浊浪滔天,该桥北墩倾圮,同年隆冬邑人李春灿、陈飞熊倡导加固修茸,邑人甘孟贤于清宣统元年(1909)为其撰文《增修连厂桥记》立碑于桥头,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姚安李贽桥被当地政府视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重点保护,虽又遭遇过多次较大的洪涝灾害冲淹,先后经历了2000年“1·15”姚安6.5级、2003年邻县大姚“7·21”6.2级和“10·16”6.1级、2009年“7·09”姚安6.0级三次强烈地震袭击,至今仍安然无恙。1982年,姚安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北端桥头右侧立有一块“姚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贽桥”的碑匾,背面镶嵌了清甘氏碑文。1988年,由县政府拨出专款交通局承建在古桥以西30米处新建钢混大桥一座,供人畜车辆过往,并在老桥上焊接加固护栏禁止车辆上桥。李贽桥——这座闪耀着历史光彩的百年古桥如释重负,受到了应有的珍爱保护。2003年12月,云南省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除偶有乡人步行经过外,已真正成为一件见证李贽就任姚安知府期间造福乡梓的现存珍贵历史文物遗产。
走进官屯连厂的彝家山寨,但见簇新的新桥与古桥的风韵遥相呼应,如同并行的高原铁轨横跨涟水河,在高山河谷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今人对先辈智慧的继承和创新。而走上李贽桥,无不让人油然而生对明朝不远万里赴任姚州知府三载有余的李贽老翁的敬仰和遥念。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3年12月27日第05版)
作者:金朝荣 李正疆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丁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