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倒下了,周围几十个孩子无人敢扶?他们的“冷漠”刺痛无数家长,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吗?这篇文章,与你一起探讨。
来源 | 知子花教育
倒下的孩子没人扶起
从常理来说,孩子倒地应该很快能得到帮助,但周围的同学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
当时孩子后面站了一位戴着帽子和防晒口罩的成年女性,可能是老师或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她离孩子非常近,只有几步的距离,却没有回头看过一眼,全程都在看手机。
视频出来后,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一部分舆论在指责老师缺乏为人师表的责任心,缺乏救助孩子的常识。
另一部分则将矛头从老师转到了在场的孩子身上,批判他们的麻木不仁、缺乏爱心、冷漠...
事实真如此吗?
其实,视频我们再认真看一下,很明显,孩子晕倒后,边上的同学是有反应的,有同学举手并喊了老师,说明他们并不是内心冷漠,也没有丧失基本的共情能力。
但因为老师没过来也不敢动,集体露出的是明显的不安和不知所措。是怕违反规则不敢动?是怕被老师家长说多管闲事?还是被突然的事故吓到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核心,不是周围孩子善不善良、冷漠与否,而是我们的“听话教育”太成功了,孩子们太过于守规矩了。
从启蒙到步入社会,服从安排,听从指令,八个字像是刻进骨子里,融入灵魂里。
不仅是学校教育,我们自己平时教育孩子开口就是“今天在学校听不听话,乖不乖啊?”“你要守规矩”。
时间久了孩子只知道服从,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他们不知道有例外,比如当同学突然晕倒了,他们完全可以离开队伍寻求帮助,而不是此时还在恪守不能离队不能喧哗的规矩。
“听话”是最残忍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且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而“听话”的教育方式恰恰与此背道而驰。
“听话”的孩子们往往表现出高度的顺从和服从性。他们遵守规则,听从指令,不轻易挑战权威。
服从性教育的行为模式,它强调服从而非探索,顺从而非创新。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和创造力,最终沦为没有思想的机器,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过于强调“听话”,可能会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听话”的孩子没主见、随风倒、不能独立思考、不敢承担责任。
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可以有想法的,每次有的时候都不被认可,只有听从他人的想法才是是有价值的。慢慢地,就不需要思考了,毕竟思考本身也很累,他人代劳,何乐不为呢。
顺便说句: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之所以重要、之所以累,是因为既要不停问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还要跳出来站在与多数人不一致的位置上发问,这与人的惰性、群体性相违背。
能一直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只是少数,而这少数人恰恰是推进人类前行、有所成就之人。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常常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束缚。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满足成人对他们的期望。
通俗来讲,听话的孩子“活的很窝囊”。
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更是自我认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味强调顺从和服从,忽视了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无异于揠苗助长。
①.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听话”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反而可能成为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摒弃单一的标准和刻板的要求,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唯有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能肩负起未来的重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②.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