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技术和艺术的交融。父母要做到“三不惯”、“三不说”、“三不帮”。这篇文章,与父母一起探讨。
“三不惯”
三不说
孩子与我们相比,心智还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有些过重的话不应该对他们说。
1、夫妻之间不说互相埋怨的话
恩爱的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和睦有加。他们不会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靠谱,还会养成暴戾乖张的性格。
2、不说打击孩子的话
打击孩子,以挫伤孩子信心——来培养孩子性格的方法。
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经常性的否定,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究竟自己做错什么了?
长此以来,就会有厌世和充满自卑的性格,做什么都会唯唯诺诺。
吃一顿肯德基——这顿饭得花我多少工资; 吃一次樱桃——妈妈可一口都没舍得吃啊,全给你留着呢,就这么一点,就要多少多少钱。 ……
钱不够花,和打雷下雨一样是自然现象,不必要把穷挂在嘴边。
当孩子想要你买个玩具的时候,不要说:“这个东西很贵,我们买不起。”或者“爸妈挣钱不容易,你别乱花钱。”
你可以试着用“这个月超预算了”或者“这个东西你已经有了”这样的方式回答。
不要告诉孩子,家里穷,你要好好读书,念大学,家里就靠你了。
而是要告诉孩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能为你做什么。
三不帮
1、学习的忙,不帮
很多孩子在学习中依赖的心理比较强烈,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总喜欢向父母求助。作为家长我们绝对是一个好的辅助,但要有一个限度。
然而我却认识一位妈妈,孩子写作业时,她就在一旁时刻待命。一会帮忙批改作业,一会讲解题思路。
长期下来,儿子不但成绩没提高,反而形成了一个坏习惯:
妈妈不在身边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
在心理学上有个“100%理论”。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有20%不做,那么孩子就会做20%。如果我们有80%不做,那么孩子自己就会做80%。
学习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家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反而会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只有退后一步,让他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他才会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2、孩子能承受的困难,不帮
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非大人想象得那么脆弱,对孩子适当放手才能激发出孩子更大的潜能。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两个小女孩起了争执,一个气势汹汹,一个哭着据理力争,看着着实让人心疼又好笑。
然而,两个孩子的父亲不仅没有帮忙调和,反而做起了吃瓜群众。
两孩子吵架,心里肯定都会感到委屈。
但两人仍在用自己的方式,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这时,吵架则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辩论”,既锻炼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也展现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力。
这样做虽然看似方便,但实际上会剥夺孩子自主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
哈佛学霸何江是“哈佛毕业典礼演讲首位中国大陆学生”,在采访中,他表示,无论是择校、选专业,还是决定出国,“没有多少人可以给我指路,没有多少人会告诉我如何学习,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他说,“爸爸妈妈的放权,在无形中锻炼了我的独立自主能力,而这是出了学校后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
家长们要学会“放手”,坚持“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原则!
适当给孩子选择权,孩子会感受到他们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带给他们自信和成就感。
爱可以无条件,但一定要有原则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与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新豆课程发布,敬请关注“新豆·成长营地”小程序
点击小程序👇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