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初去上海的妹妹给我打了个视频电话。她诉说在这个她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城市遇到了很多挫折,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一切。我看着她茫然无措又倔强得想要自证的脸,想到了十八年前的自己。
曾几何时,我也是意气风发志在必得的一枚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有吃过社会的苦,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和斗志。仿佛这个世界通过努力就能改变,而自己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奖赏,过上理想中出人头地名利双收的生活。
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展拳脚,就被窦先生“骗”回了他的家乡——山西晋中的一个县级市。这个县城我之前从未涉足,没有任何好友亲朋,是一个完完全全陌生的地方。那个时候有情饮水饱,我把所有的雄心壮志都酿成了酒,一饮而下,颇为悲壮。然后我利用会考试的强项,连续通过了两场考试,完成了一个大学生到体制内的转变。等到热情退却下来,我恢复理智,面对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也无数次地后悔和不甘过,就……一辈子这样了?我还没有奋斗过、挣扎过、投降过,就……一败涂地了?
眼看着大学同班同学有的去了北上广,有的去了一线大厂,有的自己创业当了老板,我连同学聚会都不好意思参加。我生怕别人问起我,我怯怯懦懦地不知该怎么回答——那种在县城里平庸无为的生活,值得我放弃梦想去追求吗?或者说,那点饿不死人的工资对得起大家的期盼,让我在有原生家庭负累的情况下托举起孩子的未来吗?我的恩师恨铁不成钢地跟其他学生讲,“她本可以发展得很好的,奈何为了爱情走天涯,去了一个小城养老去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卑当中。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升职加薪,每天过得精彩纷呈,原本同一宿舍的闺蜜天南地北到处飞,早早开上了宝马住上了豪宅,发着冒着香气的朋友圈,我羡慕得要死。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做出假设,如果我当初选择勇敢地留在大城市,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过上一种精致的、利于后代的、见过各种世面的上层生活?
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受现实,认真过好当下的呢?我不想骗你们,说什么“时间长了就麻木了”、“被生活磨平棱角”之类的话。我是从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开始的。你们知道的,我有一点点写作的才华,通过码字改善了命运的窘境,让我与外界重新相连。我出书、卖版权、做编剧,北京上海的老总们找我合作,苦口婆心劝我去他们公司高就,并许我以高薪,我都拒绝了。说实话,我舍不得放下老公和孩子,放下我稳定的家庭和工作,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以一个打工者的姿态重新开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适应不了快节奏的生活,见不得地铁站乌泱泱的人群,无法接受吃饭还要排队一两个小时,每天不是在通勤就是在加班,一睁开眼睛就要面对房贷和被炒鱿鱼的压力——我承认,我的思维已经被体制化了。我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喜欢有保障而稳定的未来,周末没有特殊的事情不必加班,我可以完全拥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安安静静地写作,或者仅仅是插科打诨,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松弛。
和同学们聊起来,发现有些在大城市的“成功人士”正在遭遇中年危机,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暗伤,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有口难言:加班加点是常态、出差喝酒喝到胃出血、一停下来车房就要断供、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他们会回到家乡吗?也不会。
这就是生活的一体两面:没钱,在哪儿都一样;有能力,在哪儿都可以过得好。凡事有利有弊,无所谓好和不好,只要适合自己,就是最佳的生存方式。
小县城的人受不了大城市的压力,大城市的人鄙弃小县城的没见识。
小县城的人羡慕大城市的喧嚣繁华,大城市的人怀念小县城的街头巷尾。
小县城充满了人情味儿,关系浓稠,办事方便,但同时会遭遇不公平待遇;大城市普遍遵守规则,人人都拥有相对平等的机会,但关系淡漠疏离,很难产生知根知底的信任感。
你注重什么,就选择什么。没有谁比谁更高级。
可能是年纪渐长的缘故,我越来越觉得在县城生活也挺好的。虽然我的父母不在当地,但我有一个疼我爱我的婆婆,她帮我料理了所有家务,帮我照顾孩子,我回家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中午睡上一觉去上班,走路五分钟就能到达单位。周末休息想放松?一个电话打过去,最快十五分钟就能聚齐一大帮子人。有一回,我的车和别人的车在路上发生剐蹭,正当我手足无措的时候,经过的车辆跳下来四五个熟人,问我需不需要帮忙;对方呢,也碰到了熟人,结果两方的熟人认识,互相一介绍,那人竟然是七大姑的八大姨,哈哈哈哈哈。
在小县城生活挺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我现在已经完全喜欢上了这种慢悠悠的节奏,我可以在花开的时候赏花,下雨的时候赏雨,待到果实收获的季节去亲自采摘,闲到有时间去逗弄街边的一个蚂蚁,帮助后面的蜗牛作弊,去到农村或大自然中,感受天高云淡山河永固,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须臾。
最后,愿你无论选择在哪里落脚,都能自得其乐,自融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