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45岁的黎先生因”大便不成形8年”入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息肉(山田Ⅱ型),大小约0.6x0.5cm,经患者同意,予以行内镜下结肠息肉黏膜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管状腺瘤并低级别上皮瘤样变”。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结肠镜。
案例2:52岁的曾先生是一名医院职工,体检发现癌胚抗原升高,行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息肉(山田Ⅲ型),大小约0.5x0.5cm,经患者同意,予以行内镜下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管状腺瘤并低级别上皮瘤样变”。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结肠镜。
案例3:61岁的冯女士因便秘1月到医院检查,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横结肠息肉(山田Ⅳ型),大小约0.6x0.5cm,经患者同意,予以行内镜下结肠息肉黏膜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结肠镜。
大约有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很多人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为什么会得大肠息肉?肠息肉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切呢?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1、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6、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大多数体积较小的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肠镜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候发现;
当息肉长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现:
1、典型症状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
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2、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
3、诊断依据
①便血或黏液脓血便史。②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③钡灌肠见多少不一充盈缺损。④ 病理检查可确诊。
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腺瘤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
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治疗。
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前必须做活检,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否则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电凝器灼除、活检钳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
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
以下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
·腺瘤较大;
·腺瘤呈广基型;
·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1、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尤其久坐人群);
2、年龄大于40岁,且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的人群(包括:大便规律改变,如少于1次/3天或多于3次/天;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状改变,如软便上可见明显沟槽、大便明显变细等);
3、不明原因消瘦、贫血,怀疑消化道肿瘤的人群(消化道肿瘤标志物阳性);
4、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
5、长期服用含蒽醌类导泻剂(如大黄、芦荟及番泻叶等)的人群;
6、直系亲属中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或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
7、结直肠腺瘤或多发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人群;
8、直系亲属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且年龄大于20岁的人群。
1、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
凡已经明确大肠息肉的患者,均应每半年~1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长大后出血或癌变。
2、调整饮食
禁食辛辣、油炸、肥腻、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且有规律,避免因低纤维素导致的便秘习惯,便秘越久,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复发。另外,酒精刺激也会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
3、适当运动
由于右半结肠是以副交感神经分布为主,适度锻炼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肠蠕动加强,粪便在右半结肠内停留时间少,粪便中的一些致新生物的物质对肠黏膜的作用减少,息肉发生率、复发率减少。
4、保持好心情
当人的神经过度紧张,支配内脏器官蠕动的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使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便秘。便秘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所以,正视现实,尽量放松,只要饮食有节,合理安排,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癌变的机会。
金沙林东医院胃肠镜室配备了先进的奥林巴斯胃肠镜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您提供精准、安全的胃肠镜检查服务。同时,我们的医生经验丰富,能够准确诊断和处理各种肠道疾病。为满足广大患者消化类疾病检查、诊断、治疗需求,我们还不定期邀请贵州省人民医院等省内知名消化内科专家到我院坐诊,让患者少跑路就能享受省级专家资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