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一字之差,区别竟然这么大

教育   2024-11-18 17:32   江西  

精读妈说:亲子关系从来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深厚的缘分。孩子需要时,全心全意付出;孩子一天天长大,就慢慢退出,鼓励孩子去建构自己的人生。

 


作者:许小猫,来源:小十点(ID:sdikid),经授权发布

“你家娃叫你‘妈妈’,还是‘妈’?”

那天,不知怎么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

“我家妹妹3岁,奶声奶气叫我妈妈,10岁的哥哥叫我妈……”

“儿子以前叫妈妈,现在高兴了叫妈、老妈,不高兴了干脆叫臭妈。”

“我问14岁的女儿为什么不叫我妈妈了,她说她长大了,这样叫很肉麻”。

看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经历过由叫“妈妈”到叫“妈”的转变。

而每个妈妈,也因此产生过或欣喜、或失落、或纠结的心情。

心理学指出,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不同的亲子关系,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

快来看看,你家是哪一种? 

“妈妈”,是依赖,也是爱的表达

作为妈妈,想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第一次叫“妈妈”,别提多兴奋了,忍不住在心里开出无数朵小花。

可后来,每天被孩子立体环绕式地叫“妈妈”,那些小花慢慢就蔫儿下去了。

不是我们善变,而是孩子真的太喜欢叫“妈妈”了——

孩子肚子饿了,带着哭腔喊“妈妈”;

吃到喜欢的美食,手足舞蹈喊“妈妈”;

不小心扎破了手,一边流泪一边扯着嗓子喊“妈妈”;

即使爸爸就在眼前,他们说的也是:“爸爸,妈妈去哪了?”

…… 

无论我们在忙什么,那一声的“妈妈”都可以瞬间拉回我们的思绪,让我们围着那个小小的宝贝忙个不停。

给他做饭,陪他聊天,为他包扎伤口,和他一起做幼稚的游戏。

演员孙俪就发文吐槽,儿子等等和女儿小花曾追着她喊800遍以上的“妈妈”。

为了清静一点,她规定了叫“妈妈”的次数,提醒他们关键时刻再使用,次数用完就不能叫“妈妈”了。

结果两个孩子像机关枪一样,每人连续叫了100次都不止,让她哭笑不得。

但当妈的何尝看不出来,孙俪表面吐槽,内心还是难掩甜蜜和欣喜。

毕竟,那一声的“妈妈”,是孩子满心的依恋和爱。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情感的依附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越好,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心理发展更健康。

亲近妈妈,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能得到妈妈更多的回应与呵护的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那么,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妈妈们怎么做比较好呢?

首先,看到孩子的需求。

在孩子3岁以前,尽量给孩子无条件地照顾。敏锐识别孩子的需求,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爱环绕着。

其次,多和孩子积极互动。

陪伴孩子的时候全心投入,认真听孩子说话,和孩子交流。离开时也要和孩子告别,到了约定时间就回来,避免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做好情绪管理。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能让孩子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有安全感。

正因为这样,妈妈身边的家人要记得给妈妈多一些照顾和分担,让她能保持平和稳定的状态。

当孩子确定,妈妈总是陪在自己的身边,回应自己的需求,也会带着勇气和热爱去拥抱世界。

“妈”,是独立,也是成长的萌芽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进入小学后,慢慢就减少叫“妈妈”的次数了,等到进入初高中,就开始习惯性叫“妈”和“老妈”了——

妈,我回来了。

妈,别动我的东西。

老妈,别再说了,我已经长大了。

在我家,“妈妈”和“妈”的分界点,是12岁。

12岁前,孩子每天跟在我屁股后面叫“妈妈”。

12岁后某一天,他从学校回来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像往常那样叫他吃饭,他回了一句:“妈,我有事要忙,你别等我。”

一个“我”,一个“你”,我承认那个瞬间心情有点复杂。

欣慰于孩子长大了,又担心孩子从此和我疏远了。

确实,从“妈妈”到“妈”,一字之差,改变的不仅仅是称呼。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有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希望自己做决定,渴望独立空间。

尤其是孩子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在心理、行为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母亲的关系也会发生矛盾与疏离:

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离家趋势”和“闭锁性”。

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喜欢推开母亲的照顾和帮助,自己独立处理事情;

另一方面,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很高,情绪波动大。

不再奶声奶气地叫“妈妈”,而是干脆果断喊一声“妈”,简明扼要说自己的需求。

如果和母亲的观点不一致,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言听计从,而是挑战和质疑。

也就是很多父母说的:感觉孩子顶嘴了、叛逆了、不听话了。

那么,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改变,主动适应孩子的变化。

告诉自己,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只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立承担很多事情,才能真正走向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其次,要理解孩子的矛盾心理,并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

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其实特别矛盾:

渴望独立但没有足够的力量,有时自信有时自卑,需要父母及时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遇到事情可以主动和孩子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认可他们的建议,鼓励他们做选择。

由此,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母爱,是无悔地付出

也是得体的退出

之前,伊能静的儿子恩利因为一段街头采访视频上了热搜。

不卑不亢的谈吐、逻辑清晰的表达,展现出星二代罕见的独立、成熟和通透。

不由得感慨,伊能静的育儿观实在值得学习:

孩子幼年时给予充分的关心,陪着他一起面对网络上的纷纷扰扰;

孩子长大后体面地放手,鼓励他独自走向自己的人生。

伊能静曾发过一条微博,希望大家不要叫孩子为“伊能静儿子”,而是称呼他的名字,他叫恩利。

说明她早已把儿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给予儿子尊重、理解和支持。

妈妈的爱,就是这样转变着:孩子需要时,全心全意付出;孩子一天天长大,就慢慢退出,鼓励孩子去建构自己的人生。

而每一个有远见的妈妈,都有七次退出:

孩子3岁时退出餐桌,不再手把手喂饭,鼓励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孩子5岁时退出卧室,让孩子学会独立入睡。

孩子6岁时退出浴室,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

孩子8岁时退出孩子的房间,不再掌控孩子的一切,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孩子13岁时退出家务,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18岁时,退出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孩子成家后,退出孩子的家庭,支持孩子独立处理生活大小事,变得更成熟、智慧、有担当。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从来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深厚的缘分。

我们用爱和接纳,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温暖和幸福;又用尊重、信任和支持,陪伴孩子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人生。

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点亮文末【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想看更多优质文章,欢迎翻阅往期佳作

为什么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反而越优秀?原因扎心

轰动全国的“沙白之死”:她有多勇敢,她爸就有多惨...

陕西男孩2岁被拐,32年后和生母相认,他说:我以前见过你

作者简介:许小猫,另有笔名原心,高校教师,二孩妈妈,愿以理性看世界,以温情暖人心,愿用心和笔,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公众号:小十点(ID:sdikid),爸妈精读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商务合作联系山治(备注品牌),头条号@精读妈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今天,我选择曝光“富叔”的真面目

你若喜欢,为精读妈点个

爸妈精读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