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那孩子又为什么会产生自卑心理呢?
大多数家长总会说:“TA就是个小孩儿,能懂啥啊?”
殊不知,不当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造成孩子自卑的根源。
小孩其实什么都懂,只有大人认为他们还小。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了以下这4种行为,千万要重视!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自卑了。
过于敏感、玻璃心
有些孩子表现得极为“玻璃心”。
玻璃心是形容心理素质差的人,心灵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经不起批评或指责。
这种情况具体体现在家中,父母只要大声和孩子说话,孩子立马掉眼泪。吓得全家人只能控制音量,生怕孩子不开心。
还体现在学校里,与同学相处时经常因小问题起争执,认为大家都在针对自己。甚至老师刚开始教育孩子还没说几句话的时候,就委屈大哭。
内心的敏感,使得孩子在面对外界评价,尤其是批评时,表现出极强的抵触情绪。
别人明明没在讨论TA,TA却强行对号入座,继而崩溃大哭。
面对内心敏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应当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构建健康的自我认知体系。
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闪光点,培养内在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逐渐摆脱自卑心理。
过分在乎输赢
在《儿童心理解析》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事例:
妈妈想让儿子报名故事比赛,可儿子表示,他不想参加。
妈妈十分诧异,因为她花了许多时间与精力送孩子去锻炼口才。如今有这么好的展示机会,他为什么却退缩了呢?一点也不懂得妈妈的良苦用心。
于是妈妈用强硬的口吻要求孩子“这次比赛,必须参加!”
儿子却哭着说:“我不去,我怕得不到一等奖。”
妈妈更来气了“还没去就害怕,真是没出息!”
妈妈并不清楚,儿子这么看重名次,是因为上次比赛他只得了二等奖,没有拿到一等奖。
而妈妈当时并没有因为孩子拿到奖而开心,反倒批评他没拿到一等奖。
正是由于这件事情,让孩子认为,只有第一名才是最好的。这次参加比赛如果还是得不到一等奖,那妈妈又会说自己。
家长过度关注名次与输赢,会让孩子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是建立在比赛成绩与名次之上的。
在这种认知下的孩子,只会在乎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因此,一旦孩子没达到家长的期望,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自卑。
不敢和他人对视
这是不是你家孩子?
说话时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声音小、动作幅度小、走路弯腰驼背,就连做事也缺乏自信心。
有一种教育理论被称为“社会地位认知理论”。
该理论的意思是:人们会根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比如财富、职业、教育程度这些方面)来形成对自己的看法。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成绩好、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而成绩差、没有什么职务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自己地位稍低。
人们会基于这种地位认知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地位高的人可能会更自信地表达观点,而觉得地位低的人可能会比较沉默或者服从。
根据“社会地位认知理论”不难看出,这类孩子常常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人,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让他们成为事情的主导者,提升自信心。
喜欢讨好别人
这种行为一般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最近新上线的一部电视剧《不讨好的勇气》中的女主角就是讨好型人格。
电视剧《不讨好的勇气》剧照
主角是公司里公认的“职场老好人”。
公司下发的任务,全部门都没有人愿意干,却一致投票让她接手。
她不懂得拒绝,也不敢拒绝。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但同事却随意指使、道德绑架,让主角过的相当压抑。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不会考虑自己,只为博得他人开心而无原则地讨好。
若发现孩子在生活中过分讨好同学,甚至没有底线和原则,那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谈谈心了。
点击 👇 下方卡片 关注我,加 ★ 星标★
VIPKID英语,学练测评一体化,为您提供一站式英语学习方案
6大亮点匹配您的学习需求:
❖精选北美优质外教,100%来自美国和加拿大;
❖打磨11年教材体系,让孩子听得懂、学得会;
❖翻转课堂模式,课前-课中-课后;
❖效果保障,150万+学员效果保障;
❖退费保障,随时可以申请退费;
❖专业服务,班主任关注孩子学习。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速领免费试听!#VIPKID
#VIPKID家庭语言学习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