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冷战思维,是指当年以美国为首的自由民主集团同以苏联为首专制独裁国家间的对抗、敌视关系而形成的思维。所以,冷战的本质就是独裁专制和民主自由的对立。
戈尔巴乔夫解散了苏联,宣告了冷战的结束。戈尔巴乔夫同时从阿富汗撤军,主动缓解和中美的军事对抗,为人类和平做成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翻译人,博士生导师许嘉女教授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改变专制和民主对抗的基本格局,后冷战时代和冷战时代一样可怕,因此冷战思维没有新旧之分,对于国际安全的破坏,也毫无两样。
本文认为今天的俄乌战争证明,三战和核战就在眼前,远比冷战时期还可怕,也证明了的许嘉教授观点的正确。
在民主自由的国家,人民要求政府思维必须和人民思维保持一致,必须反对冷战思维。而在独裁专制国家,政府强迫人民的思维和政府的思维保持一致。所以冷战思维只在专制独裁的国家存在,而在民主自由的国家是反冷战思维。
由于维权政府的强制,冷战思维不单是政府思维,更多的表现是普通百姓思维。而普通百姓的冷战思维,完全来自于政府的影响。本文侧重于个人的冷战思维。只有个别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识别冷战思维,而普通的老百姓会把冷战思维当成日常口头禅。普通老百姓的冷战思维口头禅似乎毫无影响力,但是, 却能招来真实的战争。等战争到你的门口时,你都不知道为什么。
挂在嘴上的“日常生活中的冷战思维”具体表现为以下语句:
一,“我们强烈要求美国放弃冷战思维和零和思维!”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制度落后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抨击冷战思维,本身就是冷战思维。
二,“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吧!我们至少要造1000颗核弹,10艘航母!”。
这是一种军事优先的冷战思维表现,认为保护自己和自己国家的安全依赖于制造更多的核武器和航母。为自己国家的武器先进感到自豪,却不知道这些武器是为了保护特权对付人民,和对付特权对付人民的国际正义力量。发展军事力量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邻国和世界和平,而是为了打败威慑其他国家。冷战思维更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强调军事实力和战略对抗,而忽视外交、经济、文化等其他手段。
三,“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支持;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都要反对!”。
这种观点利益至上,信奉丛林原则和弱肉强食。听见强者就害怕,看见弱国就喊打喊杀,没有任何国际规则思维。
四,“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要把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层面!”,“三年超硬,五年赶美!”,“我们要把内循环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种思维为是打仗做准备的,否定粮食生产的国际分工,认识不到本国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以制造业为主,而不是农业,随意干涉农民的按市场规律耕种,甚至不允许农民卖青苗赚更多的钱。国家的发展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程度,而是为超越别国,欺压别国,为战争做准备的。
五,“美国有核武器,别的国家(如朝鲜、伊朗)为何不能有核武器!?”。
这种冷战思维不懂《联合国宪章》禁止核扩散,更不知道联合国宪章是中国制定的。
六,“蒙古这种不入流、不识大体的内陆国家敢不听话,就不让他过境中国,困不死他!”
这种冷战思维除了以强凌弱,更不懂《内陆国家过境贸易公约》。禁止一个国家货物过境犹如同时封锁两个以上国家,在非战争时期都很难实现,而糟糕的是很多海洋国家必须过境内陆国家。
七,“美国蛮横不讲理,干涉我国内政,处处和我们对着干!”
这种观点强调主权不可干涉,意识不到美国干涉的是特权,干涉的不是主权。
八,“趁着美国没有反应,快速拿下太晚!占了南海岛礁!灭掉菲佣!敲打一下韩国棒子、印度阿三、越南猴子!”
这种观点是对强者的恐惧,对弱智的欺凌,这种用词显示了自己缺乏修养、素质低下、毫无品位,认真想想让人发笑。
九,“乌克兰历史上就是俄罗斯的,支持俄罗斯吞并乌克兰!”
这种冷战思维还处于丛林规则和弱肉强食的世界,殊不知历史上俄罗斯是乌克兰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现在都是独立主权国家。
十,“俄罗斯普京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北约,对抗整个世界的霸权!”
而恰恰是俄罗斯在霸道的入侵乌克兰,北约在拯救乌克兰,维护世界和平。
十一,“美国不灭,世界不会太平!美国是世界动乱的根源!美国是幕后黑手!美国是世界恐怖主义的策源地!北约是邪恶集团!”,“美国和我们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我们要时刻警惕!我们要和俄罗斯、伊朗、朝鲜、古巴结盟,对抗美国霸权,试看世界谁是对手?!”
这种冷战思维下的人们对外部威胁和安全问题持续关注,将其他国家或组织视为潜在的威胁,采取强硬的对抗态度以确保自身安全。人们倾向于将世界划分为对立的阵营,将自己的利益视为绝对至上,强调自身的优越性,而对其他阵营持怀疑、敌对的态度。
十二,“美国非常害怕中国的强大,时刻想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种冷战思维认为世界是一个零和游戏,即一方的得益必然是另一方的损失。因此,在行动和决策中更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合作和共赢的可能性。不知道中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正是受益于美国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大规模从中国采购初级加工品,向中国提供先进生产技术。
十三,“美国侵略伊拉克、阿富汗,轰炸南联盟、利比亚、叙利亚,是一个到处侵略,侵略成性的国家!”
这种思维不知道美国入侵行为获得了联合国的授权,不知道美国入侵伊拉克是因为伊拉克吞并了科威特,不知道美国入侵阿富汗是因为塔利班支持本拉登的基地组织、不知道利比亚卡扎菲和叙利亚巴沙尔用毒气消灭人民,不知道轰炸南联盟是因为米洛塞维奇屠杀了13000名科索沃人。联合国通过无数决议均换不了和平,美国才出动武力打击这些国家的领导人。
十四,“我们给世贸组织的承诺一个没有兑现,美国被我们耍了一回!”
洋洋得意自己的错误,不懂得只有遵守国际经济规则,才能长远发展,以至于世贸组织停止运行,全球自由贸易开除去风险化,自己的国家被排斥在自由贸易之外。
十五,“我们坚守不结盟政策”。
这种主张是冷战思维的残余,这是弱小的特权国家自保的方式,保护的对象自己的特权。他们挟持人民,打着不结盟的幌子,拒绝融入民主和自由的团队,防止自己的特权受到冲击。弱小特权国家显然是自由国家的敌对国,糟糕的是,小的特权国都是苏联侵犯的对象,而不是得到苏联的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得倡导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对民主自由的对抗,因此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继续。
十六,“欧洲都是殖民主义国家!美国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
这种冷战思维抓着一些国家历史上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不放,如欧洲对外殖民史,美洲澳洲屠杀土著居民,用历史来牵强附会今天和未来。提到德国和日本发起的二战,冷战思维无视这些国家早已悔过自新,无视这些国家具有侵略性的国家体制已经改变为维护国际和平的优秀制度,无视正是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缔造了当前和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也缺乏犯罪具有追诉期的法律知识。
孔寒冰《冷战思维与脆弱的民族情感》一文中指出:“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国际事件来看,我们自己的冷战思维也常常表现为一种非常浓厚的民间仇外、对抗的情绪。这种情绪除了流露于一些文人、学者的笔墨之下,更反映在互联网有关中美系、中日、中俄、中印、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关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事件)的话题的评论上。从所及内容上说,其一,联想过于丰富,总是用“必然”的逻辑推论某一事件。美国打了南斯拉夫,打了阿富汗,打了伊拉克,下一个打谁呢?一定是中国吧?于是,就按《吕氏春秋》中丢斧子的那个人的逻辑,横看竖看美国都像是要打中国的样子。其二,感觉过于敏感。一本名为《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的书,中俄之间关于石油管道谈判出现的一点波折,新加坡领导人在SARS问题上发表的一些言辞等等,都会被视为在鼓吹“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的活标本。其三,反应过于激烈。对于某种突发的事件,国人常常暴跳如雷,不能自己,在口气上不依不饶。不过,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又会很快将不愉快的事忘掉。正如鲁迅所谓:激动得快和平得也快。......一是将比较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将个别人的言论当作整个国家的意思,将个别现象当成整个国家的行为;二是将比较复杂的事情又简单化了,似乎只要用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新干涉主义就可以完全解释美国的所有言行。无论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还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都是浅肤的情绪外露,而没有深沉的理性思考。而之所以如此,盖源于近代100年里中国人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辱,对外部世界异常敏感。脚被外国人不小心踩了一下,也会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联系在一起,然后便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没完没了,往往耽搁大事。该简单的不简单,该复杂的不复杂,这大概就是我们与成熟者之间的差别所在,所反映了正是我们民族情感的脆弱性。......按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但是,这种忧患意识必须定位准确,对它的防范也必须恰当。真正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对人对己的深层思考,别人强在哪儿?我弱在哪儿?人我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真正的、正确有忧患意识主要不是因别人太强和对我显现出攻击态势而时时感到的不安,而应当是因自己的太弱和没有应对措施而时时涌现的焦虑。问题是一个,但思考的角度不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更多的是针对自己,而不是针对别人。对别人强大的敌视丝毫阻止不了别人的强大,而无视自己的弱小永远不能使自己强大。近代中国屡遭受外国侵略,最主要的不是因为别人太强大,而是由于中国太软弱。那时真正的忧患是国内政治的腐败,是由于缺乏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是那种“鬼子来了汉奸多”的现象。”
总结:冷战思维从来没有走开过,冷战思维的修正非常困难。冷战思维,是自己国家体制的表现。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唯一的办法是国家体制的优化。在没有优秀制度支持的前提下,需要一个人能独立思考,掌握大量的历史、政治、个人素质知识。当冷战思维占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和全民盲动的状态时,可能需要战争才能改变一切。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冷战思维,大家还有补充,欢迎在下面留言。
--世界永久和平研究所 申王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