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流传千年,险些失传

财富   财经   2024-08-26 12:31   安徽  


你听过傩戏吗?


前段时间,正解局应邀参加安徽自媒体联盟活动,走访了安徽皖南一带。


在池州的傩(nuó)仙镇,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傩戏表演。


演员头戴柳木面具,脚踩高跷,动作粗犷热烈,且富有浓烈的神秘色彩。风格古朴,却颇具原始韵味。


傩戏表演


傩戏被当地人演绎了上千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


但在此之前,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所未闻。它也曾因种种原因,险些失传。



所谓“傩”,就是指驱赶疫鬼的一种仪式。沈从文代表作《边城》里的人物“傩送”,名字就取自于此意。


傩戏,顾名思义,最早指的就是驱赶疫鬼的仪式,起源于商周时期。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鬼”更狰狞的傩神,跳着凶猛的舞蹈来驱邪。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戏吸取戏曲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主要目的也变成了请神敬祖、驱邪纳福。


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 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每年春节期间,池州地区的乡村都要上演傩戏,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彼时整个村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片喜庆。


傩戏传承人进行傩戏高跷马表演


因此,傩戏的内涵远不止于戏剧表演本身。它融合了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社会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风民俗和当地政治经济都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看傩戏的人变少了,会傩戏的人也日益减少。


另外,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专业艺人,表演的内容唱腔完全靠口传心授,傩戏的传承,也变得日益困难。


历史上,傩戏曾遭到几次破坏。尤其在“文革”期间,许多珍贵的面具和手抄本遗失,使得傩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相继离世,傩戏成了濒危剧种。好在,有人在想方设法、力挽狂澜。



在傩戏表演中断了近30年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已50多岁的刘臣瑜四处寻找还在世的老艺人,试图真实还原傩戏剧本。


刘臣瑜是安徽贵池人,自幼受宗族长辈影响,参与宗族傩事活动,登台表演。


“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不想在我们手上失掉”刘臣瑜说。


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只为寻访活着的老艺人。大家凭借着记忆,就这样“你讲一句,他讲一句,拼起来”。


他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们宗族傩戏的本子,里面记录了傩戏的程序、唱腔以及锣鼓点,从此口口相传的傩戏有了可以传承的剧本



安徽傩戏终于得到恢复,傩乡的傩戏也逐渐活跃起来。2006年,池州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池州傩不仅在春节期间活跃于池州山野乡村,还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近年来,池州傩戏先后出访了德国、韩国、新加坡、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让世界了解傩文化、爱上傩文化。



非遗传承,归根结底靠大家。


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为傩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池州市政府对傩戏的保护和传承也高度重视,通过出台《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通过建设傩文化主题公园、展示馆,成立傩艺团、创排剧目,在原有的表现形式上改革创新,让傩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


当然,光让大家了解还不够,还要让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去。池州通过开展非遗“名师带徒”工程,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学习傩戏,同时开展傩戏进校园的活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一传统艺术,为傩戏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安徽是一个非遗大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省级626项。


在非遗传承这一块,安徽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积极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认定一批特色小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徽文化产业园、非遗民俗文化街区等项目,推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


比如今年刚营业的傩仙镇,融汇了中国传统傩文化、古徽派建筑风格,集文化展示、主题旅游、民俗表演、活动市集、休闲度假于一体,在休闲中把非遗文化传递给观众。


位于九华天池旁的傩仙镇


再比如远近闻名的泾县宣纸。宣纸的传统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宣纸之乡,泾县实施“互联网+宣纸”战略,将宣纸和宣纸衍生产品放到电商平台销售,年网销总额超过15亿元。鼓励各宣纸企业参加全国性博览会,让宣纸走出国门。如今,泾县宣纸的出口额逐年增长。


黄山市则构建徽派古建产业链,培育仿古建筑营造、古建修缮保护利用、古建构件配件、文创装饰产品等各类相关企业,既盘活了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这项非遗资源,又带活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每晚7点,傩仙镇举行亮灯仪式,演员们身穿古装上演“快闪”活动


其实不止安徽,放眼全国,近些年来非遗传播的声量正在不断放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非遗、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上来。


可喜的是,年轻人爱上非遗,紧随时代的步伐,在融入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让非遗焕发新生。


一件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历史的脉络和文明的足迹。古老的传统饱经沧桑,跨越岁月山河流传至今,值得后辈铭记和传承。当我们明白来处,也就有了归处。


非遗传承,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THE END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正解局视频号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正解局
解读产业,发现价值。产业/城市/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