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的学名是 Artemisia selengensis,属于菊科(Asteraceae)植物。
别名:泥蒿、水蒿、蒿子杆
名称来源:藜蒿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其生长环境和植物特性。藜蒿又名狭叶艾,是一种野生植物,普遍生长在湖泊草滩岸边附近,如江西省鄱阳湖沿岸一带最多。这种植物在古代中草药典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被认为具有清热、利湿、杀虫等功能。因此,“藜蒿”这一名称可能既反映了它的生长环境,也暗示了其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价值。
花期时间:7-10月
生境分布:藜蒿分布于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四川、云南及贵州等省区;蒙古、朝鲜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蒌蒿喜温暖、耐湿耐肥,不耐旱,多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在沼泽化草甸地区常形成小区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与主要伴生种;可葶立水中生长,也见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
生长习性:藜蒿是一种耐寒、耐旱、耐涝、耐贫瘠的蔬菜,原产于我国北方。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藜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藜蒿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对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更好。在种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减少病虫害发生。春季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种植,秋季则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藜蒿可以采用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进行种植。
识别特征1:藜蒿的植株高度可达1.5米,具有直立的茎和稍具棱角的细纵棱。其叶片形态为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最终裂片呈现条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通常带有不规则的锯齿。花序为头状,直径约1.5-2.5毫米,在枝端排列成复总状或圆锥状。藜蒿的花期从7月至10月,果期则从10月至11月。藜蒿的这些特征有助于人们快速识别这种植物,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时。
识别特征2:藜蒿与其它蒿属植物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特性,例如它的耐寒性较强,能够在较低温度下正常生长,这使得其在高海拔地区也能存活。此外,藜蒿对土壤适应性广,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这使得其在较广泛的地理区域均有分布。藜蒿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根部可入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湿疹等症状。了解这些生物和文化特性,有助于进一步区分藜蒿与其他类似植物,尤其是在进行中草药研究和应用时。
光照管理:藜蒿对光照的需求较为特殊,既需要充足的阳光以促进光合作用和生长,又不宜长时间暴露在直射的强烈阳光下,以免造成叶片灼伤。因此,夏季高温时应适当遮阴,使用遮阳网或将植物置于半阴的环境中,保护其免受强光伤害。春秋两季可接受全日照,冬季则应确保足够的光照,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温度管理:藜蒿适应性较强,能够在较广泛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但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至28℃。在寒冷的冬季,应采取措施如移入室内或使用防寒覆盖物,保持土壤温度,避免根部冻害。高温季节则需要通过增加浇水频次和遮阳来降低植株温度,避免热应激。
浇水管理:藜蒿虽耐旱,但生长期间需要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浇水应根据季节和气候调整,保持土壤微湿但不积水。在幼苗阶段和生长旺盛期,需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植株快速生长。花期和结实期可适度减少浇水,以免影响种子的成熟。雨季应及时排水,防止根部腐烂。
繁育方法:藜蒿的繁育主要采用种子繁殖方法。春季是播种的最佳时节,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准备好的苗床上,覆盖一层薄土。保持土壤湿润并放置在温暖避风的地点,约一周后种子开始发芽。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可以进行定植。此外,藜蒿也可以通过分株的方式进行繁殖,选择健康的成年植株,将其根部小心分割,确保每部分都带有生长点,然后分别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