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
《光明日报》关注潼南剪纸
刊发
——走近传统工艺美术的青年传承人
👇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一起来看报道
↓↓↓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传统工艺美术
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而言,时间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因岁月流逝而暗淡,还是在时代洗礼下重焕光彩?“非遗发展走向何方,关键要看人。更确切地说,要看我们年轻人。”走访中,不少热爱传统工艺美术的年轻人这样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有417项传统美术项目,涵盖绘画、雕塑等多个美术门类。传承工艺美术的青年群体中,有些人长期跟随前辈艺术家学习,已经成长为“年轻的老手艺人”;还有的被传统美术的魅力吸引,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或特长为传统美术的发展添砖加瓦。让艺术作品融入日常生活,将传统工艺美术引入课堂,用现代科技为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凭借新颖创意和不懈努力,不断寻找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一笔一刀、一墨一彩,属于传统工艺美术的青春故事正在他们手中勾勒。
“红纸翻飞间,万物皆可现。剪纸,就是用简单材料,创作绚烂艺术。”课堂上,重庆市潼南区育才小学青年教师杨丽琳这样对学生描述剪纸艺术。
育才小学的学生们学习剪纸。
潼南剪纸形成于清末民初,融合南北派剪纸的技艺。它既有南方剪纸的精雕细琢,又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具有工具简单、类型丰富、技法多样的特征。
2018年,杨丽琳成为一名教师,同年跟随潼南剪纸传承人陈友印学习剪纸。杨丽琳把自己比作一个“放大器”——“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东西,再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课堂上,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图案,从模仿剪裁到创新设计,杨丽琳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索剪纸的奥秘。讲台,已成为她传承剪纸艺术的舞台。
杨丽琳的剪纸作品。
“剪纸,可简可繁。一些技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杨丽琳发现,要想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一定要想办法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课堂上,她将复杂的老虎纹样转换成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们跟着剪裁,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老虎剪纸作品。杨丽琳常常与自己的老师探讨剪纸教学中的心得,陈友印鼓励她化繁为简,“从简单的内容开始,慢慢来”。杨丽琳知道,学习剪纸急不得,教学剪纸更急不得。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每一堂剪纸课上“解锁”一个新技能,进而累积成更大的进步。
杨丽琳的目标并不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剪纸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亲切感,让他们知道剪纸可以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杨丽琳把对学生的爱用剪纸表达了出来,她以学生可爱的笑脸为主要元素,创作了一幅套色剪纸作品——《童年如花》。这次创作,让她深刻理解了剪纸是一门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它能发掘每位学习者的独特创造力,表达出创作者内心纯粹的情感。因此,杨丽琳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记录生活中感到幸福的时刻,并将这些瞬间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再想办法剪出来。她相信,“只要对生活的热爱不减,剪纸艺术的生命力就会一直旺盛”。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丁宇鑫
责编:胡 婕
监制:李 静
稿件征集邮箱:21390534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