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直销无非就是卖两样东西:70%的公司卖机会,30%的公司卖产品。
请您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禹路来了”关注我,感谢您的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
前言
2024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又匆匆告别了2023年。2023年整个直销市场的规模我们尚未可知,但前段时间,世界直销协会联盟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直销市场业绩数据,同样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2022年美国仍为全球直销最大市场,韩国和德国分居二三位,中国市场位居全球第四,2022年销售额为158.18亿美元。根据2022年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7261元人民币,折合成人民币的话,2022年中国直销市场业绩大概是1064亿元左右。
相比2017年的两千多亿规模,如今国内直销市场业绩直接砍半,甚至还没能达到十年前的业绩规模。虽有部分企业没有上报业绩的原因,但如此大的悬殊,实在让一些人禁不住疑惑:直销是不是不行了?也有些人觉得,直销可能真的不行了。
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传统直销为啥不行了?
内因:卖产品、卖机会、卖服务
都说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那我们先从内因来分析:
一是卖产品。
传统直销卖产品,过去三十多年都是赚差价的模式。但这个模式的商业逻辑现在行不通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电商的出现。从淘宝、天猫、唯品会到抖音、小红书,无论是以前的传统电商,还是现在的直播电商,电商在冲击实体经济的同时,对直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电商消除了信息不对称,让商品价格越来越透明,消费资讯也越来越透明。当信息差不存在的时候,直销就不能再利用差价获利,这个时候,它大量的人流量就被截取了。
2023年9月,李佳琦在直播时的一句“哪里贵了”,让大家把注意力聚焦到头部主播带货的坑位费和佣金上。之后,大杨哥怒斥李佳琦挟持商家,京东采销人员质疑李佳琦要求品牌二选一等事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与此同时,直播间某些商品所谓的“全网最低价”也遭到了大众的质疑。哪些商品在哪些渠道卖多少钱,现在的人们可以非常迅速地搜索得知。价格信息都如此透明的情况下,加上消费降级,靠赚差价赚钱的传统直销不存在任何优势。
我们“喊”了那么多年的直销年轻化,为什么还是没能广泛打入年轻人内部?关键就在于年轻人是跟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各种社交网络工具使用娴熟的他们,能轻松获取各种各样有关直销的信息,无论商品价格,还是企业舆情。因此,直销行业在年轻群体中的形象始终提升不起来,仍然有不少年轻人觉得直销不是一份体面的事业。
所以,做直销卖产品赚差价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是卖机会。
直销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使富人消费商品,穷人可以获得收入改变贫穷现状;同时,能够有效帮助滞销商品找到销路,去库存,使萧条的市场重新焕发活力。
直销过去的生命力就是卖机会,即“在我熟悉的人脉和社群里面,推广我的这款产品,我能拿到平台的多少佣金”。
这同样也是直销的吸引力所在。
虽然直销赋予了普通民众更多的可能性,但也正是由于它收入的不确定性,跟稳定的工作相比,直销本质上更适合作为一种副业而存在。就是除了主业,你可以通过周末搞些家庭聚会、小沙龙,向亲戚朋友介绍推荐你的产品,从而为家庭增加一份额外的补贴收入,达到自用省钱、推广赚钱的目的。
但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直销在中国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大多数人的主业和专业。很多人都是脱离了其他行业,专门干直销的。更有甚者,全家的收入就指望直销这一个渠道,对其寄托了太多的赚钱期望。
当一个家庭只靠一个做直销的来赚钱,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就十分巨大。
所以当各种宣称“零风险”“高回报”的资金盘返利盘出现,宣传动不动就能赚个几百上千万的情况下,大量的直销人自然也就被“劫”走了。
虽然这些所谓的“高回报”,很明显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把1万个人中的1个人当成“人人都可以”的概率,毫无疑问是欺诈。但当局者迷,尤其当一个人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全都指望着他赚钱的时候,他就更不能抵挡住这些诱惑。
所以现在直销卖机会也卖不动了,因为从业人群都被这些短线操作、各种套路的资金盘返利盘吸引过去了。
三是卖服务。
现在直销卖产品、卖机会,都已经行不通、比不过别人了,那么我们还能卖什么?
卖服务。
因为直销本身就是一种有温度的、用户粘性强的营销方式,这是它的核心精髓所在。要是能做好卖服务,未来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可今天偏偏我们又把自己给困住了。为什么?
第一是成本。
提供服务要不要成本?要。但目前的情况大多是,企业给市场推广队伍的拨比太高,导致了没有钱来做服务。
现在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商学院,商学院本身就是提供服务的,而服务板块本身要支出各项成本。如聘请培训老师们讲课,基本每位年薪差不多要几十万,如果师资越雄厚,那么对应要给到的成本就会更高。这些钱哪里来?就只有把公司的利润给挤掉。那这时,股东们又不乐意了,你把他们的钱拿走了,他们就更没动力给企业服务了。是不是这样?
这就使我们陷入一个怪圈。当没有钱来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越对客户的消费粘性没有信心,因为我们没有为他们提供附加值。而对留住客户越没有信心,我们又越寄托于靠经销商来不断拉新。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做服务,而是做不动,其中成本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第二是观念。
大多数直销人还没有从赚差价的模式观念中转换过来,没有想着做服务,还是紧盯着增员拉新。
以安利、康宝莱、玫琳凯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服务上可以说是走在行业前列的,从线上数字化到线下体验,有场景、有产品、有服务、有体验,其广度和深度都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服务的基因也是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经销商的脑海里。
这些企业能够做大,业绩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保持稳健增长,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他们预留了足够多的服务成本,并且从企业到经销商,他们的服务意识都非常强烈。
但纵观业内,约90%的直销公司都没有预留服务成本的这个意识,或者没有给足,只是意思一下。那就导致了没有成本,就没有服务。这是很赤裸裸的现实。
第三是奖惩制度的设计。
企业在奖惩制度的设计上,大多也都没有纳入服务板块这一项。大伙拼市场拨比、拼分享机制、拼团队业绩,唯独遗忘了最应该奖励经销商的一项,那就是服务。服务是实现留存客户的关键。如果做直销不去做服务,不去推动客户使用产品、爱用产品、持续复购,只是一味地去拉新人,这样的结构是不健康的、有缺陷的。
为什么大家现在都喜欢并且已经习惯了电商购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电商整个购物链条上所配套的补充服务。商家只是负责发货,但物流把货送到你家,售后跟进、好评返现,即使是退换货,也能轻松一键完成。
直销比电商更早出现,但它的服务链短板补齐了吗?整体还是没有。因为成本都拨出去给奖金制度了,没有足够的成本来完善各个环节的问题,客户服务得不到完整的嫁接。所以直销即使比电商出现要早,但它体现不了它在服务用户价值上的优势,它就没有前途。
综上,过去中国的传统直销实质上就是卖两个东西:卖产品、卖机会,70%的公司卖机会,30%的公司卖产品。但现在你卖产品,又赚不了信息差的差价。卖机会,又卖不过资金盘返利盘。未来卖服务是有机会的,但普遍观念又还没跟上,思想又还没转型,战略上也没有投入成本。这样做直销,是根本没法做的。
外因: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地方债务承压
分析完了内因,接下来我们来看外因。外因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整个营商环境。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房地产对经济的驱动力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房地产行业养活了多少人,但是现在依靠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行了。在政策的调控之下,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泡沫尽显。近年来,恒大、佳兆业、宝能等房产巨头纷纷爆雷,碧桂园如今也岌岌可危。
长期以来,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据着国家财政“第一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半壁江山。
但如今随着房地产市场暂未出现明显好转,部分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也在持续承压。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约3.5万亿元,同比下降20.5%。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土地财政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导致地方存在大量债务。
对此,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某些部门的趋利性执法,为谋求利益而单方面跨区域执法等等。
因为《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一日还没修改,那么就不排除会有一些小地方、贫困县的执法部门将它作为利益杠杆,把凡是能“薅”的企业都“薅”一遍。
小 结
尽管整个社会对直销发展有回暖的土壤,但两个条例还没正式完成修改发布,监管政策不改变,直销所处的营商环境就不会太好,因为这是直接针对性的。
外因我们暂时无力改变,但内因我们是可以解决的。俗话说不破不立,如果我们到现在还是紧盯赚差价和卖拨比,不改变做直销的方式,不在服务板块下大力气的话,那这种传统直销就还是不行。未来有机会的、能赚到钱的,必定是重产品、重服务的新直销。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经历或者感悟?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
我是禹路,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作者 丨 禹 路 编辑整理 丨 朱建媚
文中照片引用于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 往期精选 #
# 资源链接 #
# 好书特惠推荐 #
有了互联网后,游戏规则变了,环境也变了...
——《财富第六波:在家微创业》
开拓事业、不忘初心,读懂未来就是读懂商机
——《直销下一个十年》
# 敬请关注 #
▼ 禹路来了 丨 公众号 ▼
▼ 厂拉拉 丨 公众号 ▼
厂拉拉APP致力于成为中国首家赋能电商平台,赋能工厂、代理商、消费者,有效整合过剩产能,助力推动工厂和渠道双循环。
核心定位:帮厂家拉新、为渠道拉客
宗 旨:为低收入人群服务
▼ 直销邦 丨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