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很多孩子追逐兴趣的好时机,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深入。不过最近看到一个新闻,“11岁男孩自写600多行代码造火箭”,我还是倒吸了口气~ 这个世界越来越“癫”了,小孩哥小孩姐们的超能力已经让我们这代人看不懂、也无法想象了。视频里男孩的爸爸说,这已经是他造的第二只火箭了,第一支是在他九岁时完成的,现在主要是在第一支的基础上做出改良。从小男孩的视频里来看,摆拍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他操作模型时动作非常之娴熟流畅,会接线路、会焊接,时不时对着密密麻麻的代码说上一二,计算什么角度下能顺利开伞,一切都是在自己的主见下完成的。不过话说回来,光羡慕是没啥用的。没有横空出世的天才,孩子能懂这些,离不开爸妈的熏陶。
看到这样的孩子,我们肯定是羡慕的,羡慕他们有自己热爱的事、能高度专注和投入、在小小的年纪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最近暑假,我们也都会关注给孩子找一些什么样的优质内容,激发兴趣也涨知识,像CCTV央视网前阵子刚推出的一部科普纪录片就还蛮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片名叫《关于明天的热门话题》。
顾名思义,它就是讲人类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所以片子是自然科学的题材,但同时它又比较偏未来感,就很适合高年段男孩子拉高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比如太空旅行会成为现实,可如果技术上实现了,那人们在太空无补给的情况下吃些什么?太空的领地归属又将如何划分?所以娃不仅可以通过震撼宏观的画面收获到直接的视觉冲击,也会随着问题的抛出代入思考。比如,在未来,人类可能真的会“机械飞升”,赛博朋克、义体加持的时代也许没有那么遥远;值钱的也不再是高科技电子产品,而是干净的自然资源,比如树木、未被污染的水、土壤;科技发展太猛了,需要体力的地方就会很少,所以为了维持学生健康的体魄,体育课就会变得很重要。所以还是蛮推荐暑假和娃一起看看这部关于未来的纪录片。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最需要的能力就是敢于大胆地设想,因为只有设想、才能突破。具体观看大家可以上央视网,也可以上B站,但需要收费,或者是会员身份就可以免费观看。所以想要观看,拉到文末了解如何获取观看链接。
这些年的科幻电影都非常流行星际旅行,不管是带着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进行种族迁移,还是作为旅游消遣,都是顶级的浪漫。
我们国家就有个月宫365计划,这个计划就模拟了在太空没有补给的情况中,怎么靠自循环在密闭空间中度过一年。吃的东西还算丰富,有35种植物,包括5种粮食作物,29种蔬菜和1种水果。但补充蛋白质的方式可能一般人就接受不了了。科学家严选航天荤菜是:炸黄粉虫。
虽然卖相不好,但黄粉虫有非常大的优势,它的蛋白质含量是牛肉的三倍,还不挑食好养活,体积小,不占地。
饼叔在节目中还尝了一口,这狰狞的表情是第一次吃虫子该有的反应了。
既然黄粉虫那么恶心,那为什么不在太空站养一些鸡鸭鱼来解馋?这就是另外一个知识点。“月宫一号”的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来为我们解密了:
原来,这些动物除了体积大,需要的活动面积多,还涉及到一个伦理问题。在太空时,人是非常孤独的,而小动物是一个很好的陪伴对象,聊出感情了可咋办。当听到队友说,“哥们,明天该吃你的小黄了。”这时吃还是不吃?是不是该对队友说:“我看吃你还差不多。”不过不用太担心。等太空移民成规模了,比如发展出了“月球度假村”,那么还是有可能在太空吃到禽类的。
这部纪录片还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虽然是央视出品,但它却时不时发一下“癫”。
比如在讲墨子时,冷不丁的在课堂上出现一句“鲁班大师,智商250”,突然就从科普跳转到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中了。当然,它不是真要打游戏了,而是借此讲历史上“墨子破云梯”的典故。然后,他们还在科普的间隙构建了一个非常魔幻的世界。
众所周知,墨子是非常爱好和平的,并且他很喜欢做手工艺品。现在的墨子博物馆还陈列着墨子的发明。但历史却选择了“独尊儒术”,所以,墨子的门生遭到了排挤和迫害。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世界上存在一个墨门的应许之地?为此导演安排了一个小剧场,展开了对墨子族人生活的想象。商人在沙漠里迷路了,醒来时,发现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那里的人们崇尚工艺,但害怕被人打扰,所以都带着充满机械美学的面具;他们的文明高于古代文明,但却最害怕暴露自己的行踪。一听到商人想给外人讲在这里的见闻,马上拿出“记忆消除棒”,把商人逐出了这片自留地。
虽然是科普纪录片,却像是看了部科幻电影,可知识以这样奇怪的方式进入脑子里,对孩子来说是有效的。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能源换资源,一种能源枯竭,就去寻找另一种替代能源。
如此循环往复,将来所有能源都枯竭也不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到那时,人类社会真的可能成为科幻作品中的“废土世界”。值钱的也将不再是高科技电子产品,而是现在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比如一个木质玩偶或者保存良好的木质火柴。为了不让那一天到来,科学家绞尽脑汁的想再造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能源。也就是科学小说中经常提到的“核聚变反应堆”。这件事情听上去确实有点科幻。但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它70余年。我国在2006年就建好了设施,这个装置叫做:全超托卡马克装置。不过,要控制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科学界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离控制核聚变,永远还差50年。因为实现它,要耐受上亿摄氏度的高温、还要保证等离子体的密度、同时还要保证它们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一定时间的被约束。每一个步骤都异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每一项都是在挑战人类科技的天花板。但虽然困难,但不能就不研究了。毕竟这是真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大事。我们国家也改进设计了核聚变实验反应堆,CFETR。离实现控制又往前走了一步。
一直觉得,看纪录片的目并不是说看完就能掌握很多知识,如果能记住几个知识点固然是好,但记不住也很正常。娃能被一些情绪熏陶,知道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思想就足够了。我国首个科幻博士姜振宇说,接下来科幻要解决的是“望远镜杀死了嫦娥后,我们面对着死寂的环形山,怎么来写诗的问题。”这点在看纪录片时深有感触,我们现在在航天事业、能源上取得的成就,就是几十年前人们想象中的生活。第二点可能更贴近现实。凡是将想象落地的人,无一不是对这行有发自肺腑的热爱。在讲到古代人对于宇宙的探索时,提到一位叫做“万户”的神人。万户小时候就对天空有莫名的向往,用特立独行形容也不夸张。小伙伴们聚在一块做游戏,他就不合群的整天想怎么飞起来,遭到了不少嘲笑。长大后,终于有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了,于是万户造了一个巨大的烟花,把自己送上了天。万户最后完成了梦想,再生命的尽头看到了宇宙,完成了一次对大地的俯视。不是说万户这种行为值得效仿,不过“万户精神”真的挺感染人的。
别看我们已经在想怎么才能在月球建基地了,但在刚开始航天研究时,“中国造的第一批汽车刚刚下线”,见过导弹的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然后愣是靠着在黑板上推导公式,一步步挤到了世界前列。很多航天人也是把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了航天的研发中,这不就是现代版的“万户”吗。虽然航天也好、未来也罢,这些高精尖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有些宏大,但我们的孩子未来会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世界中,所以他们需要学会用想象力去构造有趣的一生,然后靠热爱把想象搬到现实。我想分享这部片子,不只是因为它有前沿的科技知识,更是因为它或许能激发孩子更敢于去想象,更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