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of MED
美国斯坦福大学9月16日发布本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9位教授上榜,人数约占我院全职教职人员15%,入选学者总数再创新高!
* 该榜单是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与合作的项目成果,发布在Elsevier旗下的Mendeley Data网站上。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的论文引用数据系统分析,以被引数(区分自引和他引,提供自引数据)、H指数、HM因子等6种综合指标 (composite score,C-score),根据 “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分为22个领域和176个细分子领域。榜单提供了入选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关注整个学术生涯迄今的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聚焦本年度学术成就)。
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教授、执行副院长徐志豪教授、朱宝亭教授(研究生事务副院长)、叶德全教授(生物医学科研与创新副院长)、刘国珍教授(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晨钟教授、Hajime HIRAO教授、客座教授林顺潮教授同时入选 “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医学院助理教授崔小林教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入选教授简介
郑仲煊教授
Prof. Davy CHENG
入选学科领域:麻醉学
Anesthesiology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 (CAHS)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
校长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杰出荣誉教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席教授
加拿大医师领袖协会/医学学会印证高管医师 (CCPE)
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院士 (RCPC)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 (RSM)
德国麻醉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 (DGAI)
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HKCA)
研究领域:循证临床决策、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政策、围手术期外科手术和麻醉护理、心脏外科和重症监护医学。
郑仲煊教授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兼校长讲座教授。1977年,他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79年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他成为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院士(RCPC);2007年,成为首位当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CAHS)的麻醉医师;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RSM)。2013年,郑教授被加拿大医学协会(CMA)和加拿大执业行政领导医师协会(CSPE)认定为加拿大医师领袖协会/医学学会印证高管医师 (CCPE), 并于2014年荣获加拿大执业医师协会杰出医学领袖奖。2014年,郑教授成为德国麻醉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 (DGAI);2022年成为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HKCA)。
郑仲煊教授是心脏外科、麻醉和围手术期循证医学研究方面的世界权威。自2022年起,他两度入选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 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1 single-year impact)。他在快速心脏麻醉和康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已成为世界标准。目前,他的科研工作已获得超过1619万加元科研经费资助,发表SCI论文190多篇,参编论著60余本(被引数24081,H-index为68,I10-index 为148)。他具有丰富的国际化专业经验,服务于众多国际专业委员会、组织和期刊。曾担任麻醉学(CJA)、心胸血管麻醉(JCTVA)和心脏外科(INNOVATIONS)等杂志编委。曾担任WHO认证的全球围手术期手术与麻醉护理联合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与医学主任、加拿大大学麻醉协会(ACUDA)主席、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理事会主席与加拿大心脏麻醉医师协会(ACA)主席、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学会(ISMICS)、欧洲心胸协会(EACTS)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实践准则制定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的联合主席;曾受邀担任180多所大学、心脏中心、国内及国际会议的客座教授、特聘讲师和特邀嘉宾。
徐志豪教授
Prof. Ban TSUI
入选学科领域:麻醉学
Anesthesiology
医学院执行副院长、副院长(临床创新与转化研究)
麻醉学、危重护理和疼痛医学系主任
加拿大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
美国区域麻醉和疼痛学院院士
校长讲座教授
研究领域:1.右美托咪定用于颧上上颌神经(SZMN)区组针对儿科尚未针对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和腺样体切除术(T&A)手术的患者疼痛治疗并降低发病率;2.Core听诊器检测气管插管(ETT)正确位置的适用性;3.神经阻滞带冲洗逆转膈神经阻滞;4.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食管疼痛治疗;5.通过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麻醉技术改善胸骨切开术心脏手术术后恢复;6. 颧上上颌神经阻滞用于儿童中尚未针对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者(SZMN)中的疼痛治疗;7.经鼻湿化快速充气通气交换(THRIVE)在儿科手术中的应用。
徐教授于1991年获得药学硕士学位后,于1995年在达尔豪斯大学完成了医学培训,这些学位是在获得工程学文凭以及数学和药学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的。徐教授于2000年在埃德蒙顿的阿尔伯塔大学医院完成了麻醉住院医师培训,并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儿童医院获得了进一步的儿科麻醉经验。在阿尔伯塔大学医院和斯托勒里儿童医院工作了16年后,徐教授于2016年被招募到斯坦福大学。目前,徐志豪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执行副院长,同时仍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临床教授。
徐教授是区域麻醉许多领域的一位热心且国际公认的研究员。在住院医师实习期间,他对提高硬膜外导管放置的准确性产生了兴趣,并获得了与其研究相关的美国专利。徐教授将他的研究扩展到超声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特别是与周围神经阻滞性能相关。徐教授还负责开发用于周围神经阻滞期间使用的电子导管针套导管套件。他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探索电生理信号监测的基础科学和临床方面并将其与超声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将区域麻醉从一门“艺术”转变为一门可靠且可重复的“科学”。徐教授荣获阿尔伯塔医学研究基金会(AHFMR)临床学者奖,并曾获得加拿大卫生研究所(CIHR)、加拿大麻醉学会、AHFMR以及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奖项和资助。2015年,加拿大麻醉学会向徐教授颁发了CAS研究认可奖,以表彰他在加拿大和全球范围内对区域麻醉、急性疼痛管理和小儿麻醉领域所作出的重要研究贡献。2022年,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ASRA)授予徐教授杰出服务奖,这一备受推崇的年度奖项旨在表彰在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领域取得显著贡献的个人。
朱宝亭教授
Prof. Bao-Ting ZHU
入选学科领域:药学与药理学
Pharmacology & Pharmacy
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事务)
校长讲座教授
研究领域:分子药理学和药物作用的机理、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药物、退化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分子化学机理、记忆和认知的分子机理。
朱宝亭教授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美国德州大学(药理学博士),罗格斯大学(博士后)。此后朱教授曾先后受聘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医学院任教职。回国前,朱教授任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冠名杰出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及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事务)。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础分子药理学及疾病分子机学,已在国际上发表150 余篇高质量科学论文,并获得多个学术荣誉。
叶德全教授
Prof. Richard YE
入选学科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医学院副院长(科研与创新/生物医学)
校长讲座教授
研究领域:药理学、免疫学。
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相关药物靶标的发现。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1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30多篇,被引超过2万次,目前h-index为82。曾获美国心脏学会Established Investigator奖,伊利诺伊大学 Univesity Scholar 奖。于2010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2015年至2018年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兼职包括FASEB Journal副主编,Pharmacological Reviews 副主编,Physi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 Molecular Pharmacology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编委等。
刘国珍教授
Prof. Guozhen LIU
入选学科领域: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研究生院副院长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负责人
校长学者
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传感器、微流控生物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3D打印、体外诊断、智能纳米颗粒及医疗器械。
刘国珍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教授、校长学者,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始人,集成器件与精准诊疗研究团队带头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雅生命再生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主任。刘教授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澳大利亚两院院士Justin Gooding教授。刘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和可转化生物技术的研究,并一直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前沿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体外诊断技术、活体检测技术、智能纳米颗粒、及医疗器械来精准诊疗、管理及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炎症衰老等)。刘教授于2016年获得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授予的未来学者(ARC Future Fellow)荣誉称号。凭借在神经炎症精准诊疗的突出贡献, 刘教授获得2020年度乔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医学女科学家奖,她是第一个荣此奖项的华人女科学家。在中国她先后获得校长学者、校长模范教学奖、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广东省珠江创新人才等荣誉奖励。自2022年以来一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近年来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撰写专著3章,申请或授权世界发明专利22项。刘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多个来自澳大利亚政府和工业界(包括世界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研究基金。回国后刘教授也先后获得了多个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的资助(包括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等)。目前,她担任IEEE Sensors Journal, Sensors&Diagnostics 杂志副主编。
刘教授在工业界也累积了丰富的生物医疗器械研发和管理经验。她曾担任美国医疗器械公司AgaMatrix Inc. 研发部经理(中国)(2011-2015),主要负责血糖试纸条的配方和生产。她是澳大利亚初创公司Bio-Sens Tech Pty Ltd的联合创始人。通过与国内外生物科技公司(如AstraZeneca,BioLegend,AgaMatrix,Regeneus,博雅生命,凯普生物等)合作,累积了丰富的产学研经历,拥有多项国际专利。刘国珍教授团队的智能唾液尿酸检测项目荣获2023年深圳市“创客中国”创客组一等奖。
李晨钟教授
Prof. Chenzhong LI
入选学科领域: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发明家院院士
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院会士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海外)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杜兰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生物医疗器械研发、疾病POCT(即时检测)生物传感器和能量医学。
李晨钟教授于202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医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项目主任,生物传感和生物光电子实验中心主任。他是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美国发明家院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AIMBE 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院会士,国家级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IEEE纳米技术协会杰出演讲人。顶级期刊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的主编,美国国家发明家院院刊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主编,并担任SCIENCE系列期刊RESEARCH的副主编。
李教授留学日本熊本大学,硕士和博士主要从事生物电化学和合成金属蛋白的分析和检测。2000年博士毕业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的训练后,加入加拿大和萨斯喀彻温大学和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作为研究员开展生物芯片的科研工作,2006 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the Worlds Ahead讲席教授,系主任,并成立了纳米生物工程和生物电子中心。2017开始在美国国家基金委担任生物芯片部门主任,从事科研基金管理和审批工作,并协助制定美国国家生物芯片领域的战略发展规划。2021年于美国杜兰大学生物化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双聘教授。李教授的科研方向主要是生物光电子,纳米材料和智能生物传感芯片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智慧医疗、能量医学,环保和食品检测等方向的应用。李教授的团队在细胞生物传感器和器官芯片的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已研究开发出几种生物传感器,如单细胞生物传感器、心肌器官芯片、神经芯片传感器、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纸芯片生物传感器等。截止到2024年7月,共发表近200篇SCI科学论文,并且是20项国际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是三个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和技术总监。
Hajime HIRAO教授
Prof. Hirao Hajime
入选学科领域: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校长学者
教授
研究领域: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
Hajime Hirao教授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在京都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2004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埃默里大学和京都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在诺华公司、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多家机构从事计算化学研究。他的研究小组感兴趣的是,通过计算得出化学反应和自然界和实验室中发生的分子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以及与实验家一起合理设计治疗性分子和其他类型的功能分子。
林顺潮教授
Prof. Lam Dennis S.C.
入选学科领域:眼科和视光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英国皇家眼科学院院士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眼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
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白内障、青光眼、近视防治、干眼及角膜、黄斑及视网膜疾病、针灸及中药、转化及新药治疗眼疾研发。
2008年至今(11-13届)任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亚太以至世界眼科界主要领军人之一,曾任世界眼科大会(WOC)筹委会兼大会主席、连续六届被评选为“世界眼科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曾任亚太眼科学会(APAO)和亚太视网膜黄斑病学会(APVRS)会长,现任《亚太眼科医学杂志》(APJO)总编辑、亚太眼科科学院(AAPPO)及亚太近视学会(APMS)秘书长、国际眼科科学(AOI)院士、国际近视手术学会(ISRS)和世界青光眼协会(WGA)执委委员。于2012年创办了香港希玛国际眼科医疗集团,分别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其它城市开设20家眼科医院/中心。曾发表逾900篇SCI文章,H-Index为77。除《亚太眼科医学杂志》外,曾任或现任逾10份国际SCI学术刊物编辑委员会成员。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2004-2009)、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主任13年(1998-2011)。多年来,林教授全情投入内地扶贫除盲工作。担任“健康快车”创会委员及顾问,并于2004年创办“亮睛工程”,至今一共在10个省份成立了30个亮睛扶贫眼科中心,培训了逾150名白内障手术医生,完成逾20万例扶贫白内障手术。林教授曾获“世界十大杰出青年”(1995)、世界经济论坛颁发的世界百位“明日世界领袖”(2000)、美国眼科学会颁发的“高级成就奖”(2008)、国际眼科理事会(ICO)颁发的颁发的“Golden Apple Award”(亚太眼科最佳临床教授奖)(2011)、亚太眼科学会领发的“Jose Rizal Medal”(亚太眼科最杰出成就奖)(2014)、“De Ocampo Lecture”(亚太眼科最高学术成就奖)(2003)、“Arthur Lim Award”(亚太眼科最杰出培训及教学领袖奖)(2020)、“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4)、“香港人道年奖”(2007)等。此外,他自2004年起担任“太平绅士”。
崔小林教授
Prof. Xiaolin CUI
入选学科领域:生物医学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校长青年学者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生物制造、干细胞与无细胞治疗、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软骨与骨组织工程、心肌组织工程。
崔教授在2017年从阿德莱德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加入了奥塔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随后于2019年晋升为研究员(助理教授级别)。2021年,他还被任命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的特聘副教授。2022年7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担任生物医学工程的助理教授。
崔教授的专业领域涉及干细胞、生物材料、生物制造和组织工程的交叉领域,尤其关注软骨和骨再生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他在聚合物合成、组织培养、抗癌药物筛选、药物和基因传递系统以及干细胞疗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目前,他正在领导多项组织工程的临床前实验。
崔教授曾获得了国际生物制造学会颁发的2021年WFIRM青年研究者奖。此外,他还先后获得了阿德莱德大学的博士奖学金、奥塔哥大学博士后研究基金、新西兰国家心脏基金会研究员基金、新西兰商业、创新与就业部(MBIE)的Science Whitinga研究员基金。崔教授主持了新西兰卫生研究委员会的探索者资助和心脏基金会的重大项目。
崔教授是新西兰皇家学会(RSNZ)和皇家化学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国际生物制造学会(ISBF)的会员,曾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会(ASBTE)的青年科学家代表(新西兰),并作为新西兰代表参加了2022年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目前,他担任《Frontiers in Biomaterials Science》的副编辑,并在《Exploration》、《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和《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等期刊的青年委员会中任职。他还担任了《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的客座编辑。崔教授还是包括《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在内的20多个SCI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