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of MED
10月9日,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在激烈的竞争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师生喜获15个项目资助,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人才提升型项目9项、前沿探索型项目3项、应用转化型项目3项,总资助经费超1480万元。
具体项目获批情况
在前沿探索型项目中,港中大(深圳)医学院于广军副院长以课题负责人之一参加申请的糖尿病全过程整合研究“重大项目”通过答辩,成功获批。获得前沿探索“一般项目”的负责人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李丛磊教授和Goran Stjepanovic教授。
在应用转化型项目中,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叶德全副院长获批药物设计与研发项目,陈世雄教授获批临床应用转化项目,徐莉敏博士获批生物技术研究项目。据目前所获得的数据,医学院本次该项目类型申报获批资助率(27%)远超去年全市平均水平(10%)。
此外,人才提升型项目是医学院获得项目数量最多及资助率最高(29%)的项目类型,包括青年项目和本科生、博士生培养项目,资助率超去年全市平均水平(17%)。
其中,青年项目获资助申请人为焦海展博士;本科生、博士生培养项目获资助申请人为(排名不分先后):
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的设立是深圳市政府落实“四个面向”、进一步构筑深圳医学研究高地、提升临床研究及诊疗水平、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功能的重要举措。港中大(深圳)医学院此次获批的项目覆盖多个医学研究领域,获批项目数量及金额的突破,彰显了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在科研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强大能力。
入选教授简介
叶德全教授
Prof. Richard YE
医学院副院长(科研与创新/生物医学)
校长讲座教授
研究领域:药理学、免疫学。
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抗炎药物靶标的发现。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2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30篇,被引2万多次。于2010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2019年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建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2020年创建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多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以及入选爱思唯尔2022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等。
于广军教授
Prof. Guangjun YU
医学院副院长(医院事务)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院长
港中大(深圳)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教授(临床)
研究领域: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医院、高危儿管理、多动症医教结合等方向。
于广军教授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疗信息研究所所长、上海儿童精准医学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童感染免疫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早期发展基地负责人。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同年获得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2014年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获得上海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2015年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2018年获得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2021年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交大医学院协同创新团队,同年获得上海市政府儿童工作白玉兰奖。
陈世雄教授
Prof. Shixiong CHEN
校长学者
医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神经电生理信号(脑电EEG和肌电EMG)技术的新型传感、可穿戴系统开发和临床转化;基于数学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的电生理信号处理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陈世雄教授分别于2005年、2007年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年5月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神经生理信号的新型传感、智能处理及其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和产业化,曾经担任神经信息学联合实验室主任、深圳市神经康复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陈教授曾获中国科学院朱里月华优秀导师奖、深圳市级人才、深圳市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了多项国自然、广东省、深圳市和企业横向等科研项目,并在 Advanced Materials、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和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等领域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00余篇。
李从磊教授
Prof. Conglei LI
校长青年学者
医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B细胞抗体生成、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肠道免疫、DNA损伤与修复。
李丛磊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助理教授,国家级人才。李丛磊教授于2007年在安徽医科大学获得本科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并于201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实验医学与病理专业)。博士期间获授多伦多大学Connaught Scholarships 的资助,师从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Heyu Ni教授,探索抗血小板抗体的致病机理。李教授于2011年荣获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之后,李教授在多伦多大学免疫学系Jennifer Gommerman教授和Alberto Martin教授的实验室开展博士后课题研究,探索宿主针对轮状病毒和肠道菌群而产生抗体的机制,并于2018年被聘为多伦多大学免疫学系的副研究员。期间获授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资助,并分别获得加拿大名校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Tier 2 Canada Research Chair)职位、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é scientifique)助理教授职位的邀请(均已婉拒)。
李教授于2021年1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当前研究方向为:1)新型DNA修复因子在抗体生成、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中的作用;2)基质细胞微环境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李教授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2021), Science Immunology (2019),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Cell Reports (2016),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2), Blood (2010) 等发表论文多篇。此外,李教授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的Review Editor。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深圳市科创委等多项基金项目。
Prof. Goran STJEPANOVIC
医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膜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
Goran STJEPANOVIC教授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他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了人类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以及他们在动脉硬化发病机制中的角色。之后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Irmgard Sinning实验室完成了他在结构生物学和膜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习,他的研究关注跨细胞膜的蛋白质易位中的信号识别颗粒通道。博士毕业后,他加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James Hurley实验室,在那里他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质谱分析法和生化调整结合来研究早期自噬体的形成。他的博士后工作重点是了解自噬特异性PI3-激酶和ULK1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和调节机制。2018年,Goran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助理教授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研究员。
徐莉敏博士
Dr. Limin XU
医学院副研究员
徐莉敏博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研究宿主与致病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现任医学院科研经理、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研究员。徐博士具有较强的科研及转化能力,曾就职百事可乐(负责亚太地区产品微生物质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中心负责人/高级研究员(负责酶基因挖掘、基因改造、及酶的产业化)。徐博士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后主要负责转化研究,研究兴趣为天然化合物与神经退行性疾病、AI+类器官药物筛选研究、微生物与酶的改造与应用、中医药现代化及应用等。
焦海展博士
Dr. Haizhan JIAO
医学院副研究员
焦海展博士在吉林大学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利用X射线晶体学对磷脂代谢相关膜蛋白的结构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博士毕业后,焦海展博士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进入胡红丽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技术,深入探讨了免疫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机制。博士后出站后,焦海展博士继续在胡红丽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