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老师发朋友圈疾呼:
“宁可让孩子看电视、动画片,也不要让孩子刷短视频!
孩子沉迷短视频平台,比打游戏更可怕!”
我也很有感触。
这次元旦回老家,发现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刷短视频。
手指机械地在手机上滑动,表情呆滞,双目无神。
看得令人揪心。
沉迷短视频,其实就是在“吸毒”,正在一点点毁掉孩子。
危害,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
15秒上瘾,孩子难以摆脱
“我本来只准备看半小时,看着看着几小时就过去了,总控制不住自己。”
短视频的最大危害,就是它的“成瘾性”。
它背后的运行机制,就是为了让用户沉浸其中,榨干时间。
内容直白,配乐洗脑,视觉听觉双重刺激,大脑不断分泌多巴胺。你对什么感兴趣,平台会持续推荐同类型的内容,让你一直刷下去。看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刺激越多,大脑的快乐阈值也会随之提升。这就是“嗑瓜子效应”,只要拿起第一粒瓜子,就会一直吃停不下来。刚开始,看了一定的时间,她还能停下来,后来就失控了。短视频给孩子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的伤害。02
成瘾背后,孩子大脑严重退化
破坏大脑,摧毁注意力,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教书十年来,今年头一次遇到,大规模被手机毁了的差生!上课坐不住,没耐心,没办法安静看书,不能忍受三分钟以上的思考。”几十秒内,就能带来快感,长此以往,大脑习惯了这种短频快的刺激。那么孩子在学习上,看到阅读理解、长一些的题目,就读不懂,看不下去,跳行、跳字,无法消化长期知识性的学习。有家长告诉我,她家的孩子甚至连30分钟一集的动画片都没办法坚持看完。我姐家的小孩,本来成绩很好,开始接触短视频后各科成绩都下降。什么“完了,芭比Q了”、“细狗”、“栓Q”、“你个老六”……不仅平时聊天说,在课堂上也说,还会写进日记、作业,甚至试卷中。孩子缺乏判断力,网络上好的、坏的内容他们都照单全收。传播迅速的“网梗”,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变得匮乏,缺乏想象和创新。短视频的逻辑,是用低级趣味去迎合80%的下沉用户。孩子在视频中学的都是土话、段子,写出来的自然也是垃圾语言。互联网为孩子展示了丰富性,却也把孩子困在信息茧房。3岁的孩子,迷上短视频以后,喜欢的童话书、动画片都不看了。短视频隔绝了孩子与真实世界的碰撞,孩子也对外界提不起兴趣。我同事的女儿,一放假就在家刷视频,不跟同学出去玩。眼看着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人变得迟钝,她却毫无办法。开了青少年模式,孩子自己在网上找人付费解锁,根本防不住。把手机藏起来,孩子也会偷偷找到,半夜躲在被窝刷短视频。短视频大行其道,孩子难逃魔爪,手机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难管。03
短视频的成瘾机制,我们没办法扭转,能做的只有引导。一方面,家长要有自制力。
我朋友的儿子,元旦放假三天,起床就是刷短视频。
不让看,就是不听,还顶嘴“你不也天天看”。
如果父母自己在家刷短视频停不下来,也难以说服孩子。
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父母说什么,而是做什么。
另一方面,去关注孩子经常看什么类型的内容。
以此为话题,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关系建立好了,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看益智类、生活技巧类的内容。
带着孩子在生活中一起实践,比如做一些小手工。
现实中得到了快乐和成就感,网络的吸引力自然会慢慢减弱。
当然,这是一个考验父母耐心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值得尝试。
如果孩子已经过度依赖,这些方法都没用怎么办?
这就需要父母去主动学习,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机。
在短视频不断侵入孩子生活的时代,父母要做孩子与网络之间的那堵墙。
积极引导,让孩子正确上网,正确看待短视频,把注意力更多拉回现实。
点个【在看】,我们一起努力!
-END-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