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何以称“中医药之乡”?

文摘   2024-11-26 17:34   山西  

新闻热线:0355-2113499       广告热线:17836304567








高端人才引进

优势资源下沉

中医队伍壮大

老百姓在家门口

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中药产业蓬勃发展

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

中医药养生理念浸润人心

“信中医、爱中医、看中医”

在长治市上下蔚然成风

“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旅游”“中医药+文创”

以“中医药+”为核心IP的新业态

正在蓬勃兴起

……

翻开一年来全力推进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

项目建设的日志

写满了承古启今焕新生的动人乐章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形成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在现代社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意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为维护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长治是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之乡”,资源丰富、积淀厚重,基础扎实、前景光明。2023年,长治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一年多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以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扎实推进18个子项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看中医药独特优势在长治开花结果。随着中医药传承创新系列工程的实施,中医讲究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未病、自然疗法、个性化治疗、康复养生、慢性病管理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批中药现代化、信息化标志性项目,让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


  看中医药传承创新在长治系统推进。我们通过加强中医药典籍研究、传统知识保护,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使之为今所用,七大中医流派呈现旺盛生命力。坚持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我们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活力。


  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在长治走出新路径。我们通过优化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中医药服务的普及和便捷;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和现代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科研创新,让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通过文化传播行动,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有力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和热爱。


  民族瑰宝,承古启今焕新生。





传承中医国粹
谱写发展新篇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今年以来,长治市以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着力构建中医药发展大格局,立足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优势,着力开拓独具长治特色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治中医药走出太行山、走向全国。


制度创新  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制度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长治市中医药资源独特而丰富,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够。如何对症下药,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一年来,长治市各级党委、政府勠力同心,健全完善组织架构,出台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全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将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内点及重点督查事项。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项目实施方案、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分配情况,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出台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工作调度会推进会、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调动全市12个县区全力推进,形成市县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施策,高规格、深层次、多维度推进工作模式。


  注重部门协同,共同推进落实。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全程推动长治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院士团队进行合作签约,并为28名中医医疗专家颁发聘书、发放“太行英才”卡;医保部门出台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中医日间病房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医保支持政策,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试点范围;卫健、发改、财政、行政审批、园林、市政、河道管理中心等部门群策群力,共同推动长治市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针对项目资金支出流程多、进度缓慢的问题,财政、发改等部门特事特办、专事专办,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简化资金支出流程、调整经济科目等方式,有力推动项目资金执行进度。


  实行专班运行,提高工作实效。市政府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建立周报告、周统计、月调度工作制度。每周收集项目资金执行进度,每半月收集各个项目任务进展情况,每月收集项目落实情况。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市财政局和市卫健委联合对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进行事中绩效跟踪,实现了全流程、全周期的项目资金监管。


多管齐下  打造中医药发展新高地


  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和事业,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润物细无声。一年来,长治市在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服务模式、中医药管理体系创新、中医药文化宣传等各方面综合发力,让顶层设计在润物无声中悄然绽放。



  中医药技术传承手段不断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收集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偏方等工作。发展壮大上党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扬师怀堂、刘绍武等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建立两个市级、11个县级师承教育基地,建立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89个、县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5个,构建多层次中医药活态传承体系。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与王琦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中医药治未病示范中心,柔性引进中医博士17名,建立国医大师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2个。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300人、中医阁人才培训240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59人、非中医类别人员西学中培训387人,今年,长治医学院首次成功申报了中医学专业,招生40人。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378人,每千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06。


  中医药服务模式逐步完善。建设8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专科中心和8个中医优势专科集群,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基层中医馆内涵建设达98.5%,加强45个星级中医馆建设、435个中医阁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面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确定26个科室开展中西医协同示范科室建设,落实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中医药管理体系创新有序推进。市委编办发文成立中医药管理局;建立复合的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30个主要采取中医药治疗的病种纳入长治市中医优势病种付费范围,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开展中医日间病房按床日付费试点工作;完善了长治市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试点工作,扩大试点医疗机构范围,同步放宽责任医师条件。


  中医药文化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建成长治市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紫坊巷“中医药文化街”,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基地,建设11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知识角60个,加大媒体宣传,营造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传承创新  擦亮中医药发展新品牌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长治的优势如何释放?


  一年来,长治市结合实际,有序推进杏林技术传承、太行英才培养、服务模式创优、数智技术赋能、岐黄文化弘扬、管理体系创新六大工程、十八个子项目建设,努力形成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上党”品牌。



  深入实施杏林技术传承工程。在全市范围内调查收集中医药文献30余部、秘方验方500余张、偏方400余个、病案127个、手稿7本、古书籍20余本和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40余项。围绕“针刺风府哑门技术”总结凝练中医药特色技术,正在起草制定该技术地方标准。建设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实验室,正在开展3项课题研究,《基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党参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申报了省科技厅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建立“三部六病”医学流派长治传承基地,整理完成王佐明等7名省级名中医临床经验集。“栗氏疡瘤”学术流派获批“山西省首批三晋中医学术流派”。产学研制剂项目中完成18个品种的委托研发招标工作,20个中药制剂的论证审核。“扶阳解毒颗粒”“扶正感康颗粒”中药制剂已在省药监局完成备案手续。建立市级名中医工作室89个,县区级名中医工作室35个。建立2个市级11个县级中医师承教育基地,开展师承教学和师带徒活动。


  深入实施太行英才培养工程。柔性引进中医博士17名。建立王琦院士为主任的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治未病示范中心。中医精准实验室成为山西省首批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建立国医大师李佃贵、唐祖宣、吕景山传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阎小萍、冯五金、庞国明传承工作室。长治医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医学专业,今年招生40人,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列为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各县区派出190名业务骨干外出参加培训,完成中医适宜技术培训5000余人,借助京长对口合作契机,柔性引进专家团队,派出300余名中医骨干进修学习。开展高层次西学中骨干人才培训项目,西学中培训397人,实现中医医疗机构西学中全覆盖,综合医院等西学中人才能力提升。


  深入实施服务模式创优工程。积极推进脑卒中等8个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心血管等8个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学科培育、人才培训、技术强化、学术凝练等工作有序推进。两所市级中医医院加强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确定26个科室积极开展中西医协同示范科室建设项目。各县区持续推进中医馆内涵建设、星级中医馆、村级卫生室中医阁建设。


  深入实施岐黄文化弘扬工程。打造中医药文化街,建成市级中医药文化公园,举办“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敬老爱老主题活动,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1600余次,潞州区在太西和延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中医药健康养老示范区,长子县在慈林镇九连环大院景区建设中医药主题馆,各县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


  深入实施管理体系创新工程。制定出台医保支持政策,扩大中医适宜技术试点范围,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扩大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日间病房付费试点,对面瘫病、腰痛、肩痹、中风、头痛、项痹6种病种实行病种床日费用总额控制。对咳嗽等30个主要采取中医药治疗的中医优势病种开展按病种定额付费试点。市级2所中医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3家县区中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数智技术赋能工程。2所市级中医医院智慧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随着“六大工程”十八个子项目的深入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上党”品牌日益闪亮。


勇破难题 积累中医药发展新经验


  做深做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需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一年来,长治市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上党中医学术流派壮大、治未病示范中心扎实推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引育破题、复合式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惠及百姓等亮点工作频现,为接下来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党中医学术流派不断发展壮大。深入研究师怀堂、刘绍武、李定明、赵永强、原培谦、王佐明、栗书元7位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建立了刘绍武“三部六病”医学流派长治传承基地,通过与北京“三部六病”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模式,将其负责人长治籍马文辉教授引入柔性指导,从基础理论开始,将“三部六病”的体系进行系统培训,完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继承与创新-代表性传承人马文辉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的书稿。探索出了师怀堂新九针创新中医康复技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并多次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建设流派工作室,举办医学流派学术讲座、培训会,整理完成了王佐明等名中医临床经验集,整理书稿《中研三老临证经验选》,“栗氏疡瘤”学术流派获批“山西省首批三晋中医学术流派”。


  治未病示范中心扎实推进。以组织机构定制化推动工作,市政府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团队,采用订单式帮扶模式,通过专家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技术支持,建立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治未病示范中心,设立长治市传承创新治未病示范中心领导组,由王琦院士担任主任,全面提升长治市治未病综合服务能力。以建设方案标准化推动落实,采用“普查-摸底-研究-干预-管理”的闭环模式高标准建设标准化的治未病中心、睡眠中心、过敏中心,建设中医体质研究院,强化科室内涵建设,将名中医门诊、专病门诊、儿童健康管理、流派工作室均纳入到治未病示范中心建设,强化了治未病中医服务能力,推动全市医疗服务模式转型升级。以组织实施专业化推动落实,为确保全市中医体质流调筛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牵头组建三级流调体系,上下联动组织实施;成立质控小组,全程质控;开展了四区两县9.9万人中医体质流调筛查工作。通过媒体宣传、现场体验等模式将治未病产品以及大健康理念的普及,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医药高端人才引育破题起势。市委、市政府柔性引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院士团队合作共建“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治未病示范中心”;建立国医大师唐祖宣、吕景山传承工作室;与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山教授合作打造中医推拿区域治疗中心。引进6位博士专家团队,建设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协同创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成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山西长治传承基地”,成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古中医科、广东省中医院全国中医经典专科联盟单位。柔性引进中医博士17名,长治市为合作专家颁发了聘书和“太行英才”卡,提供高铁、机场贵宾厅和酒店住宿、人才公寓、旅游景点、节日慰问等专享服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同时借助京长对口合作契机,北京对口合作医院为市县两级医院选派中医药专家定期来院坐诊、查房指导、开展专题讲课、学术讲座、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北京中医医院派驻专家分别任两所市级中医医院的挂职副院长。


  引领辐射带动,加强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做优做强心血管、脾胃病、妇科、治未病、康复、肿瘤、风湿病、疼痛8个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提升区域内整体中医专科诊疗能力,发挥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42个副理事单位,48个成员单位,常态化开展学科培育、人才培育、技术强化等工作;挂牌以来组织专科集群召开学术会议16次,选派专家到成员单位出门诊、查房指导等63次,培训成员单位人员780余名,通过专家坐诊、现场教学、技术指导积极打造创新性贯通型中医药服务模式。


  复合式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惠及百姓。着力在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治疗方面发力,将试点医疗机构范围扩大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宽责任医师条件,对村卫生室可放宽到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医师。在中医优势病种和日间病房方面着力创新,对患相关病种的参保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按照“定额结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结算支付,并提高支付标准。


  上下同欲浪潮涌,东风唤得大地春。长治市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锚定打造具有长治特色的中医药品牌,推动中医药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行稳致远。





七大流派各显“神通”

传承创新活力奔涌




中医流派多样性的重塑是学术繁荣的重要动因。不同中医学术流派的共同点在于都有鲜明独特的学术思想,稳定的学术体系,以及完整的学术群体。中医流派的多样性是中医水系不断流的重要因素,流派之间相互切磋互补是形成理论张力,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存在。一年多来,长治市深入研究师怀堂、刘绍武、李定明、赵永强、原培谦、王佐明、栗书元7位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建设流派工作室,举办医学流派学术讲座,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01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始创于清朝末年,源于晚清秀才栗汉章中医疡科,历经百余年五代传承人的临床实践和发展推广,现已自成体系。学派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疡瘤”,内服外治、表里同调,把“外疡”与“内瘤”的机制结合起来,提出其共同目标为祛邪扶正,调和共生;共同治法为发表清里、解毒扶正、托毒生肌。首次提出“内瘤”的传变规律为“皮、肉、脉、筋、骨”五体发生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局部至全身。五体在外,五脏在内,五脏是五体的基础,五体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五体五脏实为一体,通过经络气血相连。而五体在外,成为保护内在脏腑,抵御外邪的重要结构。在流派学术思想指导下,形成了3个内服协定处方和3个外用协定处方,同时联合10余种传统外治法,形成4个流派优势病种,临床治疗中,在内服中药基础上常联合针刺、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各种并发症及放化疗毒副反应,“内服外用”“针药并用”,以达到内外同调、扶正祛邪,临床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广泛赞誉。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长治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栗书元,躬耕中医肿瘤诊疗领域40余载,秉承“以人为本,扶正抗癌”的理念,始终坚持中西并重、针药并施、内外兼治,在潜心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主张传统疗法,重点阐释“外疡内瘤”的病因病机特点和“皮、肉、脉、筋、骨”五体传变规律,以人为本、以瘤为标,中西融合扶正抑瘤,对中晚期患者扶正培本带瘤生存提供了遵循依据。


  为深入研究栗氏疡瘤学术思想,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栗氏疡瘤学术流派第五代传承人王贝贝、王晓强、张占军、葛国艳等,在栗书元“以人为本,扶正抗癌”理念上精钻细研、深耕厚植,努力提升肿瘤防治诊疗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可及、均衡、普惠的健康服务,以实际行动做好长治人民的健康“医”靠。


02
脾胃杂和学术流派


  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及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脾胃杂和学术流派,源于名医姜济怀先生的家传医学,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第二代传承人山西省名中医姜佐周先生,师从其叔姜济怀先生,从医70余载,尤其注重脾胃的调理,主张“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气宜畅、血宜通、脾宜健、肝宜疏”的学术思想。第三代传承人、山西省名中医、长治市中医医院名中医赵永强,是姜佐周的关门弟子,在40余年的临证实践中,遵循姜老的学术思想,将其深化,逐渐形成了“杂从脾胃、治以调和”学术思想。无论是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的疾病,还是各种疑难杂症皆可从脾胃入手,以求达到形神俱佳、气血平和之目的。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是需要一代一代中医人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去引领的。为使“杂从脾胃、治以调和”研究成果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赵永强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电脑一字一句地敲出了《杂从脾胃,治以调和》书稿,既是对传统中医辨证方法的创新,又为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明、通俗的宝贵资料。并通过日常诊疗实践、推进流派交流考察、举办学术研讨会议、推广流派特色诊疗等方式,深入推进了脾胃杂和学术流派的传承工作。


  目前,第四代中医师承弟子们发挥“脾胃杂和”思想,临证实践于内、外、妇、儿各科,形成了“调枢、调痰、调肺脾”治疗肺病;“调气疏情志、理血调枢机、祛瘀重养血”治疗妇科疾患;“治心常调中、中和心自安”治疗心病;“脑病从脾胃、祛瘀化浊痰”治疗脑病的理念。对提升长治市中医整体学术水平,满足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3
新九针学术流派


  “新九针疗法”作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阅古籍、参新论,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反复探索、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打破针灸治疗传统的单一制毫针或单一针具施治的局限性,强调发挥不同针具的特异性、整体性治疗作用。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


  2023年,长治市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开展以来,长治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为新九针流派研究室项目建设主体,在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了以 “借助新九针技术研究室平台,深挖新九针技术与长治市的历史渊源,梳理新九针在长治地区的学术传承脉络,调研新九针技术在长治地区的流传情况,收集整理新九针技术的优秀病例,提高新九针技术在长治地区使用率,提高新九针技术从业者的操作水平”的工作思路。


  长治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宗倩倩是新九针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也是“新九针”的第三代传人,根据新九针创立的新九针疗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不同针具,针药并举、中西医并重,将筋膜技术与新九针完美结合,特别是将新九针疗法应用于疼痛性疾病中,疗效显著,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04
气血痰三因同治学术流派


  王佐明,山西省名中医,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心肾科主任。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气血痰三因同治学术思想。2024年2月,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结合近40年的临床病例收集和整理、分析,最终明确了王佐明气血痰学术思想的内容,为进一步继承及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为深入研究王佐明学术思想,该院还成立了工作组,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推动了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其中,不少珍贵的中医典籍满足了查找文献所需;专门的中医药实验室建设,也为研究王佐明经验方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为研究王佐明学术思想,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在仅有90余张床位、年出院3000余人、门诊20000余人的背景下,配备了50余人组成的医疗团队进行研究。同时与振东制药合作,对六个中药协定处方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传承发展王佐明学术思想,目前在沁源县中医医院、沁县中医医院、屯留区中医医院、平顺县中医医院、黎城县中医医院等均有其继承人,成为王佐明气血痰三因同治流派的核心团队,为更好地研究王佐明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基地。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科研实践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继承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05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不同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近两千年中医学发展规律中的独特现象,推动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


  三部六病学说是由著名中医学专家刘绍武创立的医学理论,以“三部六病”立说,临证善用经方,继承又善创新,总结提出了中医“三部六病”的理论框架,以三部定位、六病定性,衍为三部六病学说,自成一家,自立一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现已经过三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它鲜明的学术特点吸引了更多学者及中医药爱好者,为推广研习经方,丰富中医学流派,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绍武一生广收良徒,弟子众多,各弟子因不同的学习背景对三部六病学说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长治市中医医院省级名中医高洪平作为第二代传承人和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在中医经典理论、临床诊疗案例、学术思想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完整、系统的整理、应用和挖掘,进一步推进了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的传承工作。通过完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创新流派学术成果,应用流派特色技术,建设流派示范门诊,培养流派传承人才,宣传流派特色文化,打造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形式,为长治市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06
开痞通降学术流派


  上党地区,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其中,开痞通降学术流派以其对脾胃病的独特见解和卓越疗效,在当地的中医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50年来,以原培谦为代表的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的三代医务工作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针对消化系统“痞、胀、满、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疾病不断摸索、总结。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其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痞、胀、满、痛”等症状,往往是脾胃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基于此,他们逐步凝练出开痞通降学术思想,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开痞通降学术思想,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方式,积极开展学术流派的传承工作。基于开痞通降学术思想,在临床治疗上不断探索创新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中药方剂治疗外,还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综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开痞通降学术流派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许多患者经过治疗后,消化系统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该学术流派的认可度也不断提升。该学术流派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诊。


07
路氏针灸学术流派


  上党地区有着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医学传承,为路怀忠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地中医师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原晋东南中医医院)以李定明、路怀忠为首的针灸团队就开始了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李定明教授致力于针刺治疗脑病急重症研究,其以风府、哑门为主穴的针刺疗法治疗脑系科疾病造诣颇高,其科研项目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名中医路怀忠主任医师及其团队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实践,传承创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路氏针灸学术流派。路怀忠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拥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他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针灸领域的诊疗、科研、教学工作,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重经而深研《灵枢》《太素》,善于汲取古今医家经验,不断钻研探索,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与经验。其团队,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创新,不断拓展其治疗范围,充实理论基础,形成上党地区特有的针灸学术流派。近50年来,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脑病科经三代医务工作者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郭晋斌主任医师全面总结了路怀忠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和内涵,奠定了路氏学术流派的坚实基础。该流派及其团队在治疗中风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等脑科疾病方面成效显著。第三代路氏针灸继承者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注重与现代医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如探索针刺治疗与神经康复、生理调节机制等方面的关系,为流派理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编辑|贾霄星   审校|牛丽丽

责编|王青平   来源长治日报

原题目承古启今焕新生——长治市全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传承中医国粹 谱写发展新篇——长治市高质量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综述

七大流派各显“神通” 传承创新活力奔涌

长治1集体、2人拟获全国表彰


寒潮+大风来袭→“速冻”长治


通知!长治这些企业被取缔关闭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http://cz.sxgov.cn/)是由山西省委网信办主管,山西省互联网应急指挥和举报中心主办的省级驻市重点新闻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