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增长福报的好办法,所见者皆有大福报!
文化
2025-01-17 06:30
浙江
到底求佛菩萨有没有用?有用!
大家都会去到一些寺院礼佛祈福,但满怀心愿拜了之后,福就到了吗?拜佛是礼敬诸佛菩萨,祈请加持。但更重要的是,懂得经典中所说的积累福报的原理,并且依教奉行。以下这十件事,就是日常生活最实用、最接地气的,增长福报的好办法。经典也反复在说,“上报四重恩”,就包括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对于父母长辈生我育我的恩情,自然是要知恩感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也说, “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孝养父母也不只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供给,关键还是要让父母长辈对自己安心、放心,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一个人最实在的福报,这样的家风还能代代相传。“放下”这个词是佛法中常常提到的,放下的是欲望,放下的是心中的贪嗔痴。作为在家人,担起工作的职责,担起家庭角色的责任,担起在家人的本分。从事商业生产的,不让伪劣或不合格的产品从自己的手中流出;从事法律或管理工作的,在职责范围内不给违反法规和道德的事情放行,不让冤假错案在自己手中发生。从事教育行业的,用心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有做人的榜样;从事保洁工作的,用汗水为大众创造一份干净整洁的美好......为大众做事,不只是谋取一份薪酬,更是为自己积累福报的好机会。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思是比发心建造佛塔的功德还要大。无论是救人性命,还是及时出手相助、救急救难,都一定是大功德。不管我们曾经怎样被伤害过,都不能成为我们冷漠的理由。别人怎么对我,是我过去的因缘,而我怎么对待别人,是我今生的修行。【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生气,不上火,不发脾气,没有怒恨怨恼烦,天天乐乐呵呵的,性子好了,这也是一种积德培福的事。因为性子好了,从内到外散发着祥和喜悦慈悲的能量,不会给人传递负能量。绝不会说沮丧的话,不说抱怨和指责的话,走到哪都能找到人的好处,给人带去阳光,其实也是一种布施。尤其对自己亲近的,似春风化物,远及众生,万事万物皆大欢喜。化性调柔,性情柔和,养成了找好处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对他人给予赞美和鼓励,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人际关系也会更和谐。多找别人的好处包括多说正面的话、鼓励他人的话,给予他人信心、喜乐的话。既能和谐万物,而且,随时都能做功德,真是一举多得。我们常常会听见修行人说“随喜赞叹”,意思和“点赞+1”差不多。就是当别人做了好事,我们由衷地为他赞叹,并发心表示也愿和他一样;又或是别人获得了进步或利益,我们也由衷地为他高兴,就像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同样的利益。通过心口如一的赞叹,即使我们当下无法做到相应的事、取得相应的成绩。我们的心也会向着他人的种种善言、善行、善果靠近。从而逐渐改变我们自己的言行,改善自己的生命品质。这也就是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当有人做了不善行,凑过去围观“吃瓜”,甚至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做法,绝对不是“随喜”。这在佛经中被称为“见作随喜”,这种果报不得不慎。不论是否有信仰,孝亲敬长、尽职敬业、行善助人、化性调柔到随喜他人这五件事,从我们这个民族的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来说,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也应该要做的。从入世的角度而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早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诸恶指的是:不吃喝嫖赌吸,不杀盗淫妄酒,没有贪嗔痴慢疑,及怒恨怨恼烦。众善指的是:身界勤劳功苦作,心界温良恭俭让,性界仁义礼智信。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去亲近佛法,恭敬“佛法僧”三宝,不仅有佛缘,更是有福报的体现。见到佛像恭敬礼拜,遇到法师尊重合十,拿到经书法宝珍重待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主动去了解各位佛菩萨的由来和大愿。若是能以他们的行和愿,作为自己效仿的目标,能有这样的发心,就更是殊胜的福报了。一种是精神上的布施(法布施),比如向别人宣说真理,弘法利生,给予精神上的激励;一种是物质上的给予(财布施),把自己拥有的财物适当地给予他人,进行帮助。还有一种是无畏布施,当他人的生命或安全受到威胁,或是遭遇精神创伤的时候,对他们施予安慰和救护,使他们脱离危险、感到安全,消除恐惧。这三种布施也是好处多多,既是修舍,又是修慈,更是培福。对自身财物、享乐看得太重,人生会逐渐迷失其中。从力所能及处尝试着做起来,能体会到放下对财物贪执的轻松,体会到帮助他人后的喜乐。并且带动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对于我们自己和后代都是巨大的、实实在在的福报。《大智度论》偈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之一。”首先,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都有生存的权利,本质上没有贵贱之分。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六道轮回的存在。大到牛羊小到虫蚁,畜牲道的众生其实在无数劫的轮回中,或许也曾是我们的亲眷朋友。我今幸而为人,他们此生不幸堕入畜牲道,救之唯恐不及,又怎么忍心杀害呢?所以,在为老人庆祝寿辰,或是幼儿满月、周岁,又或是其他喜事时,既然希望共庆祥和。相比一掷千金、消耗福报式的摆排场,若选择素食宴席,甚至能够有心护生放生,才是真正的祥和,才是为家人积累福德的做法。自古以来,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流传发扬离不开经书、善书,所以助印也是修福人常做的事情之一。大部分佛经的最后一段都是“流通分”,这部经的大意陈述完成后,佛陀嘱咐令这部经在世间流传,若有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功德无可计量。但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印刷经书必须符合相关的出版物管理法规,取得相应的批复。同时,要确保经文的正确,排版装帧用心设计,使拿到经书的人能够生起恭敬之心、珍重之心。
回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论做了任何一个善事,或是听经闻法结束时,都可以将所产生的功德,指向某个指向某个特定目标,祈请信仰的加持,成就善愿!而最好的回向,一定是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这就好比把自己这有限的一滴水,汇入了广阔天地和无数众生共成形成的愿海,永远也不会干涸消失。例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十种方法呢,都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点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日行一善,好过心血来潮!最后祝大家都能平安顺遂,福慧双增!南 无 阿 弥 陀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