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代文化与士人生活
如今回首宋代文化,往往将其特有意涵称为“宋韵”。所谓“宋韵”,是指一种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浸润性渗透式的精神气质、特殊魅力和神采风貌。
本讲从“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功业印迹,士人生活”“多元文化,生机勃发”三个方面展开,尝试揭示宋代文化与时代氛围的深层互动,共同体悟宋代士人群体的理想境界、生活状态和基本素质,以便加深对宋代文化、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认识与理解。
2
// 宋代绘画的“相貌”
“故宫跑”是媒体在报道《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时万人空巷之奇观所发明的新词。宋代人自我赞许说:“恭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絶百代。” 20世纪中国杰出画家黄宾虹说:“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后,加水愈多。”他说的“宋画”是哪种宋画?宋代绘画有哪些特征与成就?本讲座从山水画的崛起开始,依次讨论色彩观、诗与画、复古收藏、艺术理论、画院制度、如何是“写实”等问题,力图描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与美学变迁。为加深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3
//
《千里江山图》《瑞鹤图》与宋徽宗的人神之路
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的题跋可知,此画是在宋徽宗的亲自指导下,由王希孟绘制而成,并于政和三年(1113)闰四月八日赐给了蔡京。另据《瑞鹤图》卷后徽宗自题可知,此画是对政和二年(1112)上元节次日瑞鹤翔集之祥瑞事件的记录。先后诞生的《瑞鹤图》和《千里江山图》,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象征意义?二画的创作过程,当如何体现政和初年徽宗朝的政治意涵?又如何体现徽宗作为“道教皇帝”的宗教思想和行为?此皆与宋徽宗将自己倾力打造成受天明命、降临世间以为人主的神霄真王相关——本讲座将作全新解读。
4
//
宋画和《清明上河图》里的人文精神
宋代人物画大量出现了城乡平民的艺术形象,与宋初朝廷开始关注平民生活和民间商业密切相关。两宋人物画家在唐代表现宗教题材、宫廷生活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民间风俗画在画坛的比重。如以车夫、流民、牧童、耕织者和杂剧艺人等为题材的绘画,还有借画大量的儿童生活以期盼未来,特别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展现了清明节里开封百姓艰辛而乐观的生活状态,这种普遍的创作热情激发出一批铭心绝品,构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时代性主题——对人性的肯定、对现实生活的希望、对百姓命运的关注,这不就是人文精神吗?不错,正是,而且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5
//
李唐《采薇图》的传播与图像隐喻
李唐的《采薇图》自晚明以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众多的摹本。在图像制版和印刷尚未引入中国之前,对珍贵书画的摹写是书画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原迹的一种保护,但另一方面,这些摹本往往又成为作伪者牟利的重要手段。这些摹本最初的目的或为李唐《采薇图》的传播与保护,抑或为好事者谋取利益之作伪行为,但客观上都为“李唐本”的图式及伯夷、叔齐的故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传播作用。透过五件摹本的考察与比对,大致可见以李唐《采薇图》为中心的绘画名迹的鉴藏、流播与鉴定的过程。李唐的《采薇图》所彰显的政治意涵乃是宋高宗时代理想化臣子的典范,正是基于对《采薇图》的各种图像解读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以李唐《采薇图》为原型的诸多摹本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
6
//
诗画一律说与宋代士大夫画
北宋中后期出现的“诗画一律”观念,背后的潜在含义,即是认为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品评绘画。这种观念最初没有太多理论根据,但此后出现了几种对“诗画一律”的理论解释,如从“兴”、“境界”、“通禅于诗”等方面解释诗画关系的,大体皆倾向于以佛教理论沟通诗画,这对于画禅说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诗画一律”观念尤其在南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也说明士大夫掌握了品画的话语权力。而以人品论画,也有类似的情况。
7
//
两宋经卷佛画与东亚文化交流
唐宋之际,中国多地制作出带插图的经卷,两宋时高度流行,成为宋代绘画的重要部分。宋代画师创制之经卷插图,或绘于绢帛、纸张,或契刻于枣梨、付梓于世,并出现多种风格面貌,面向贵族、宗教精英、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随着插图本经籍在中国盛行,它也成为宋元时期东亚文化交流的新兴品类,或被携带到日本和高丽,或在媒材组合、图像样式等方面被镰仓或高丽画师所借鉴,并出现诸如“形制改造”、“媒介转化”等一系列变化。两宋经卷佛画之跨文化传播,体现出彼时中国佛教艺术的媒材技术、艺术品质在东亚都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8
// 庄禅思想与宋代绘画
中唐至两宋期间,禅宗的兴起以及庄禅思想的结合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式的影响,其中也包括绘画。这种影响不只是以观念的形式被传达于重要的艺术家或评论家的文字文献中,也通过“绘画”自身的面貌显现出来。本课程将通过对文本和图像的分析,从绘画的内容(母题)、绘画的风格(笔墨)以及绘画的状态三个方面的变化解释庄禅思想是如何发挥其在艺术上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启发听众重新思考艺术形态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
9
//
有关苏轼的图像记忆:《后赤壁赋》图像细读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传统里,苏轼是一个无法被遗忘的人。自北宋起,画史中出现了大量表现苏轼及其名篇《后赤壁赋》的作品。图像中的“胜迹”,也将苏轼同永恒的自然联结在一起。这些图像中所包含的记忆,既指向苏轼,也指向艺术家自身,揭示了生命与历史之间隐秘而本真的互动。图像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细读”这一图像系统?看似偶然遗世的作品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怎样进入图像背后与苏轼相关的意义世界?
10
// 宋代佛画诸相
佛教绘画是宋代美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比之于山水画,宋代佛画较少被历代收藏者视为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保存下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宋代佛画材料相当有限,其中最大宗的材料来自于日本寺院和敦煌藏经洞。怎样借助这些有限而零散的材料窥见宋代佛画发展的整体面貌,既是普通观众认知的需要,也是研究者力图解决的课题。本讲试从斋供仪式、禅宗旨趣、礼教人伦、画家艺匠等角度为大家欣赏和把握宋代佛画提供一些基本的视点。
11
// 徽宗朝的符瑞文化与艺术
对符瑞的利用与塑造构成了徽宗朝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然而,北宋中期以来,传统谶纬符应学说已然走向衰落,相关图像文本大量佚失,士大夫们亦批判性地审视符瑞思想中的迷信色彩和神秘论意味。由是,宋徽宗对符瑞体系的扩展如何超越传统?又如何调试当下的矛盾?
本次讲座主要从徽宗朝的礼器制作和瑞应绘画两方面出发,讨论宋徽宗的政治观念变革与艺术创造间的互动,及其借助符瑞文化打造系列形象工程,以实现自我身份的形塑和定位。
12
// 浅说苏轼的艺术观
近年,两岸故宫分别举办了有关苏轼的专题展览,呼应和激发了当前对宋代文坛领袖苏轼的关注热潮。作为文化新规则起草人的苏轼,所倡导的“士人画”用意何在?是否具有某种“反专业”的颠覆立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怎样的艺术观?一个模范文人的历史观与人格核心何在?本讲座从“诗画本一律”开始,依次讨论“画有常理”、“非一人而成”、“形与神”、“不可以留意于物”、“我书意造本无法”、“德为先”等苏轼的论述,寻觅于画作、画史和画论的大海,对苏轼的文化艺术观作初步的探讨。
团购优惠
原价398元
限时3人拼团,优惠价格298元(12讲内容)
线上视频直播,可长期回放
12讲专栏订阅通道
识别二维码订阅内容
行谈更多课程内容
识别二维码听课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