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唐墓室壁画概述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20世纪以来汉唐墓室壁画大量出土,为了解汉唐绘画成就,认识汉唐文明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讲就20世纪以来汉唐墓室壁画的考古发现及学术史进行简述,使大家对汉唐墓室壁画有一个概括性认识,为后续相关专题学习做一铺垫。
贺西林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美术考古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有《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中国美术史简编》(合著,第三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2
谁在天上——汉代墓葬艺术的天顶图像系统
汉代墓葬艺术中,天顶画都是最重要的内容,承载着汉代民众对生命、宇宙、神祇系统、人神关系的充分想象。谁在天上?天帝何形?太一何形?阴阳如何表现?天神与天象有何分别?两汉数百年间有何发展变化?人死后到底去哪个世界?本讲座聚焦于考古发掘调查,在卜千秋墓、武氏祠等传统的材料以及陕北靖边新出土壁画材料,对天的图像作一新的解读。
李松
李凇,本名李松,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道教美术史》(已出版第一卷),其日文版已于2022年在东京出版。其它著作有《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陕西佛教美术》等,论文集有《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神圣图像》、《图说新语》,主编有《道教美术新论》。
3
魏晋墓壁画中河西人的日常生活与信仰世界
魏晋时期中原战乱动荡,河西地区相对和平安宁,中原的大族往往选择河西发展,河西地区成为他们的“遗种”之地,“保据河西”,中原发达的汉晋文化也因此而移植河西,并得到有效保存与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河西地区特有的“五凉文化”,盛极一时。河西地区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文化多元。河西魏晋时期的历史形象地反映河西地区数量丰富的魏晋墓葬中,其中有精美的壁画墓,还有画像砖墓,也有非常简陋的土洞墓。这些属于魏晋时期墓葬的壁画和画像砖图像,题材丰富,内容庞杂,客观而形象地记载了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颇具西部历史风情。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对汉代以来墓葬升天成仙思想的继承,并加入河西地区特有的信仰元素。我们同时还看到,河西魏晋墓葬绘画与敦煌石窟早期壁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均值得关注并思考。
沙武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与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炎黄研究会理事,《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主编。出版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冷门绝学项目及教育部、人社部等各类课题项目20余项。主要从事敦煌学、佛教石窟考古、丝绸之路艺术考古的教学与研究。
4
北朝墓葬壁画的世界
真正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中国古代绘画,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方潮湿的自然环境,导致仅有南朝墓葬中的竹林七贤拼嵌砖画可以遥想当年,而北朝墓葬壁画保存之多之好,令人叹为观止。
从北魏平城时代到北齐北周,北朝墓葬壁画构成完整的发展历程。在绘画技法和水平方面,实现了从“技”到“艺”的飞跃;在内容方面,实现了从包罗万象到升仙为核心的转变;在文化因素方面,从华夏特色到融通中外的过程得到充分展示。
韦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汉魏南北朝考古,兼及美术考古、佛教考古,出版《魏晋南北朝考古》、《将毋同——魏晋南北朝图像与历史》等专著,发表《大同北魏吕续墓石椁壁画的意义——在汉晋北朝墓葬壁画变迁的视野下》等论文。
5
千古谜团——山西太原唐墓壁画中的“树下人物”身份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太原地区陆陆续续出土过20余座唐代壁画墓,全部绘有“树下人物”。这些“树下人物”是谁?他们的举止有何意涵?这些图像因何频繁地出现在太原地区?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太原地区三座带有明确纪年的唐代壁画墓的“树下人物”展开,解析其人物表现及宗教意涵。
赵伟
中国宗教美术研究方向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道教美术和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两部、校注一部,参与编写教材两部,主持或参与教育部、北京市及高校各类科研课题8项,发表论文30余篇。
6
隋至初唐长安墓室壁畫圖像配置及文化意涵
本讲座首先梳理陕西关中地区(长安及其周边)隋至初唐壁画墓的考古形制和壁画配置,阐述在初唐所形成的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模式即“初唐京畿模式”的时代特征。
根据图像性质的不同,讨论不同图像系统的划分,阐释两个不同图像系统即府邸内外场景图像系统和宇宙神瑞图像系统的文化意涵和功能,揭示唐代墓葬图像中的儒家等级礼仪思想、社会风尚、道教数术文化因素,并试论贵族丧葬思想和灵魂观念。
以壁画墓中的女性艺术形象为例,讨论“初唐风格”和“武周风格”的艺术特征。
李星明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兼任副院长。研究方向和教学兴趣为中国中古艺术史及艺术考古。著述主要有《唐代墓室壁画研究》《南朝墓葬中的莲花化生图像与弥陀净土信仰》《唐代山水画的形状——基于山水画诗和墓葬出土山水图像的新观察》等,曾获2007年中国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09年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2013第获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7年获第三十三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7
霓裳丽影——唐墓壁画女性时尚
纪年唐墓壁画女性图像资料从贞观五年(631)到天祐元年(904)时间序列基本完整,以69座纪年唐墓壁画存女性图像为主体,21座纪年唐墓石椁与墓门线刻画存女性图像为补充,已具备系统研究唐代女性时尚的条件。以纪年唐墓壁画女性图像材料为中心,本研究注重唐代女性时尚研究的时间坐标,唐墓壁画女性时尚十年一小变,二三十年一大变,年代性很强,可基本划分唐代女性某一类时尚的流行时代,系统研究以女性体型长相、服饰妆容为中心的纪年唐墓壁画女性时尚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以胖为美” 、“女穿男装”等广受关注的几个唐代女性时尚问题。
于静芳
艺术学博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美术史与艺术考古,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出版专著《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体系》。
8
长安盛唐墓葬壁画的发现与唐代绘画史重写的可能性
唐代长安盛唐时期的墓葬壁画当然是我们研究唐代墓葬制度、礼仪与习俗的重要材料,但也是我们讨论绘画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唐代绘画史的传统书写,所依赖的主要是文献材料和唐代绘画的后世摹本,而墓葬壁画的发现则为重新观察这一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从而使得唐代绘画史的重写成为可能。
郑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曾在山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任职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考古学。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看见美好》《美术史的手铲》等。
9
新出中古墓葬壁画中的下层胡人艺术形象
本文利用近年新出土墓葬壁画上的胡人角色图像,探索中古时期大时代背景后面的下层胡人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当时社会折射,了解胡汉转换互融后的生活空间。这些壁画中的胡人可能有虚构的集合,也有现实的映照,但新出现的画面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也带来了新的美术思考。壁画里的胡人在中古这一时期集中涌现,带给我们不只是惊鸿一瞥,而是让人得以意识到墓葬壁画艺术不仅仅是布局追祭纪念的场景,亦是重新审视隋唐王朝这个国家的胡汉结合形态。
葛承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丝路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敦煌研究院丝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现为陕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西北大学双博士生导师,1993年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8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才”。出版有《大唐之国》《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等20种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社科学术优秀成果奖。
10
世俗的盛宴——中原北方宋金元墓葬艺术
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但却是图像的发端。为了延续死者的“生命”,雕塑、画像等一系列艺术形式才得以出现。图像使无形的灵魂变得有形,使短暂的人生成为永恒,丧葬艺术将死亡转化为充满希望的契机。中国的墓葬美术以其源远流长及丰富的内涵而见长。地下的墓穴从不表现阴暗的死亡世界,它们的主题总是幸福和光明的,正是希望藉由这类艺术形式征服死亡。在宋金元时期,河南、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量带有砖雕或彩绘的“装饰墓”。建墓者采用了独特的方式营建模仿现实建筑的生活空间,同时描绘了墓主家居活动的场景,包括夫妻对坐、侍者备食、伎乐舞蹈、杂剧表演等场面,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本报告将聚焦三个个案研究,展现该出时期地下世界中所构建的世俗的盛宴。通过解读上述墓葬资料,我们不仅可以展开宋金元时期民众家庭生活的图景,也将更好地理解中原北方地区丰富的丧葬传统与社会文化。
邓菲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曾为哈佛燕京学社2017-2018年度的访问学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法国雷恩第二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宋元时期的墓葬美术与物质文化、东亚海域内的视觉艺术交流等。目前已在中英文学术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1部,编著2部,译著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
11
辽代墓室壁画
辽朝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互动,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在辽朝200余年的历史上,始终伴随着草原本位政策与汉化政策的互动,突出地表现在辽代国号的数次更改和南北分治政策的实施。而百年来辽墓壁画的考古发现,内容丰富,内涵多元,从庆东陵的四季山水,到陈国公主墓的一人一骑,从库伦数十米的捺钵随行图到宣化辽墓的点茶启门,涉及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人群和相对广阔的区域,也为深化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图景。
张鹏
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报《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中央美院丝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美协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出版《辽墓壁画研究》《辽金皇家艺术工程研究》《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寺观壁画卷•元明清神祠》《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墓室壁画卷•宋辽金元》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并获奖。
12
唐宋佛塔地宫壁画
与印度不同,中国的佛塔入乡随俗,在地下还修建有特殊的建筑——埋藏舍利的地宫,体现了中国的土葬和慎终追远的思想。已经发现的唐宋佛塔地宫壁画,和墓室壁画相类似,往往装饰在甬道和主室中。其多样化的题材,如力士天王、帝释梵天、弟子乐舞、佛母奔丧、山岳屏风等,又与丝绸之路传来的涅槃图像高度相似。唐宋佛塔地宫图像程序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又是如何反映了与墓葬礼仪的有趣互动?这些壁画跨越了时空,始终与我们对话……
熊雯
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青年理论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专家。美术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周秦汉唐美术史,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主持教育部及省部级等多项课题,曾获网是讲教金,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奖项。
订阅优惠
原价398元
限时3人拼团,优惠价格298元(12讲内容)
专栏订阅通道
识别二维码订阅课程
可长期回看
行谈往期专题推荐内容
识别海报二维码听课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