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来讲一讲怎么去做决策。
为什么?首先做个假定,我假定我公众号的读者大部分都是职场人,少部分是学生群体,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当中给我纠偏。
我自己观察,其实关注我的朋友们可能大多数都已经进入到工作状态了,或者是一个在30岁左右的人,甚至是年龄更大。
那么这么一个人其实他是有一个特征的,这个特征就是他关注的这个事儿跟普通小朋友关注的这个事儿其实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我们的一些用户现在都已经开始成家了,已经有孩子或没有孩子,自己在职场当中拼杀,需要不断去获取自己的竞争力。
那么现在很多人面对重新转换职业,或者在一个高速变化的赛道当中,大家在重新面对职场的选择,那到底该怎么办?
这类的问题其实在后台我经常能遇到,基本每一天都会回答很多同学该如何做选择相应的问题,今天我就来谈一谈该如何做选择。
1⃣️首先,我觉得做决策这件事儿其实得需要一定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不是说谁都能做决策,我们小时候做决策其实都是拼狠的玩狠的,我咬咬牙然后我直接就把一件事干了,小的时候我们好像是这样做决策的。
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你长大了的时候不再这么去做决策,你人生当中需要的更多的是理性,其实理性跟感性其实是相对的,我不能完全说一个人理性好而感性不好,但是在成年人世界的初期,我们确实是需要从一个感性的状态,逐渐的慢慢去拥有更多的理性状态。
理性的状态是什么?理性的状态其实是一种负责任的状态,而这种责任其实是来自于他愿意在事前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做一个决策,并且在事后也更愿意去承担一些不同领域的责任,而我称为这种能力其实是理性的能力。
理性跟感性是相对的,感性大多数是感觉我的偏好,比如说我现在的情绪更想做什么,比如说现在我想吃根冰淇淋,我就去吃根冰淇淋,这就是感性的决策,因为我现在想吃了,所以我去做了。
可是理性的人并不是这样,理性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他思考的问题会更多,比如说:
现在我需不需要摄入冰淇淋的热量?
现在对我来说我今天的热量摄入够不够?
冰淇淋如果有200大卡吃完之后,我会不会发胖?
或者是给我其他部分造成负担?
甜度怎么样?冰淇淋是不是健康?
如果它有点寒凉,会不会对我的体质产生一些影响?
你看这些考虑其实就是更理性的一些判断,所以谈做决策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慢慢的去从感性去上升到理性。
可是一个人如果理性上升过头了,就会变得不近人情。
我经常会发现身边有一些人,他给别人那种老古板刻板的印象,其实就这种不近乎人情,这种不近乎人情其实就是需要理性的过度。
然而理性又得需要和感性去做一个调和,也就是说你慢慢的开始具备理性判断能力的时候,还需要回归一些人情味,你要变得像一个人类一样。
人其实就是生物,生物都会有冲动,有的时候该干他就得干,该做决策还得即刻去做一个决策,这就像一条曲线从感性出发,慢慢到了理性,然后又回归感性的过程,由感性开始到理性,再到感性回归的过程,恰恰就是一个人做决策的阶段。
比如说你决定在哪去买一个房子,这个时候它是一个感性的行为,比如说别人也在哪买了,我也想买,这块打折了,我也想买,这都是基于感性的一些判断。
可是慢慢我就开始再去做一个思考,我现在能这么去做吗?我的财务预算够不够?抑或是我现在去做的话,会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一些压力?比如说我在考虑一些事情的时候,这样去做一个选择,对未来的孩子也好,或者是我的家庭也好,是一个负担吗?还是一个助推力?
当做完决策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现在的房价和我现在入手这个价格买,是不是一个合理性的行为?这就是一个理性的人。
其实你看经济学它之所以有趣,就是把所有的人类都假定为一个特定的理性人类,而不把感性纳入到经济学的参考范畴,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
但是有的时候当思考这么多之后,大多数的结论就是别买了,因为做事总有风险,可是这个时候感性的想法又得出现,它的出现就是现在突然打了一个折,我觉得还是咬牙买了,现在能力不够,我还是咬咬牙觉得可以开始进行月供。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回归感性的过程,抑或是你特别喜欢的一个人也住在这个小区,你希望跟他成为邻居,本来你可能预算不够,或者是现在考虑并不买,但是这么一刺激,你到最后就可能买了。
这恰恰就是一个人的感性的过程,所以你看这个的过程就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感性的一个过程,变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一个决策过程。
2⃣️但是第二件事情更想跟大家介绍的是swot的分析法,分别是4个英文字母,s、w、o、t。学过swot分析法的朋友们都会发现,我们都会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建立一种做决策的模型。
首先s代表的是做决策的优势,你比如说当我决定要去哪块地方的时候,然后我做决策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或什么样的优势。
同样我们还拿比如说换工作来说,我从一个非互联网行业进入到一个互联网行业,这个过程其实恰恰我要思考,进入到互联网行业对我的优势是什么?可能未来几年我能抓得住风口,可能把握住一些方向,这就是s。
第二个w是weakness代表的是弱势,比如说我从一个非互联网行业到互联网行业我的弱势是什么?我弱势一直我做传统,我不擅长互联网这个领域的知识我都不懂,对我来讲真的我是个纯小白干起,可能起步周期要比别人长,这就是弱势w。
接着我转念一想,下面一个字母是o代表的是英文是opportunity,机会进入到互联网行业对我来讲机会是什么?
机会就是我通过这一次的转换有效的进行企业转型,我如果这样转型的话,可能未来我就会面对一些增长,或者是把握一些时代的机遇,可能在财务的收获上包括职场的前景上,可能会更加的广阔。
最后t就是代表的threats,代表的是威胁,可能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威胁,比如说我在传统行业本来的高薪我就要放弃,甚至是一度财务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亏空,或者是一些不理想的状况,这可能都是一些相应的威胁。
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分析方法,你不妨在纸上可以把swot分别写到纸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然后这么一权衡慢慢你就知道,把所有的利弊都考虑清楚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去做决策了。
我会发现我很多的决策都是用这种方式去做的,我觉得这恰恰也是做决策的一种理性的方式。
3⃣️当然更重要的做决策的思路,其实第三点谈的是一个人的认知。
你知道一个人不可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即使赚到了未来也会偿还出去,这就是我朋友水木然说过的一句话。
但是我引起这句话的时候,不妨你可以思考一下你的认知范围够不够大?很多人经常会说越学习越感觉自己无知,这句话说对了。
其实你看学习就是一个认知圈,最早你的圈其实非常小,如果学过周长这个数学定义,就会知道周长自然会非常小,是因为你不知道的东西真的非常少,你知道的少,你不知道的自然也会少,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是什么。
但是随着你的认知半径慢慢扩大,这个时候你慢慢不知道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慢慢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半径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自然你就能发现你不知道东西它的面积范围也会变大,这个时候你的认知半径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其实你的未知区域也变得越来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发现越学习越无知,这是一个好现象,好多人会说这是恐慌、焦虑,其实并不是。
这恰恰证明你过去不知道东西太多了,现在需要补充的东西也太多了,你需要的是迎头赶上,但只要你成为一个学习的长期主义者,你就会发现这其实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迟早你都会把这些没有掌握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去掌握,这就是一个人基本的学习能力,我也希望今天通过这样的分享能帮助你做出决策。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青创Youth Starup」公众号
免费领取价值万元的个人成长&创业秘笈
⬇️⬇️⬇️
每日壁纸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作家张萌
和千万读者一起,做自己人生的CEO
👇
▲点击上方“作家张萌”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