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古学系列文章

百科   2025-01-23 13:00   北京  

青藏高原腹地发现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

靳英帅, 张晓凌, 王社江, 葛俊逸, 何伟, 达娃, 谭韵瑶, 杨紫衣, Christopher MORGAN, 高星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5): 1588-1601 (2024)

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考古发现证明, 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人群来自中国华北, 经高原东北缘, 在距今11000~10000年就进入了青藏高原腹地, 高适应性、高流动性的细石叶技术支持了他们在高原的大规模扩散和长期繁衍。细石叶技术人群是现代西藏人基因池的重要来源。

渔业滋养史前沿海社群: 井头山海洋动物遗存研究

吴恩东, 孙国平, 张颖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5): 1602-1618 (2024)

文章采用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分析浙江井头山贝丘遗址出土的贝类和鱼类遗存, 讨论距今8300~7800年间遗址环境变迁、渔业经济形态及其对社群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 沿海海洋资源是渔业经济的主体, 距今8000年前后海平面上涨可能促进了遗址的衰落。

中国北方兴隆遗址早期农业人群对木材的利用和管理

沈慧, 邱振威, 赵克良, 周新郢, 李小强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6): 1937-1949 (2024)

通过对兴隆遗址木炭遗存的鉴定分析, 文章揭示了早期黍粟农业人群对局地生态环境的利用与改造, 包括先民对薪材的采集利用策略以及针对山杏果木灌丛的管理和保护。

公元241~1912年中国河西走廊地区年际干湿变化与游牧战争的关系

唐飞, 史志林, 田沁花, 杜小刚, 张永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6): 1950-1959 (2024)

基于树轮和历史战争数据的分析, 发现河西走廊地区年际干湿变化与游牧战争的关系随地区政权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当存在多个地方政权统治时, 战争爆发前多为干旱气候, 而在统一王朝管理时期, 气候湿润时更容易发生战争。

早全新世生境改善促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起源

贾鑫, 张志平, 孙永刚, 江润琪, 弋双文, 陈炜, 孙珏, 李国强, 王树芝, 李恩瑞, 胡晓农, 包青川, 李峯, 鹿化煜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8), 2574-2586 (2024)

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增强、区域降水显著增加, 促进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改善。早全新世区域环境的有益积累、土壤的发育为8.4ka前后中国北方植被的大规模繁殖和旱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基础。

粟和黍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是反映施粪肥行为的可靠指标

杨继帅, 杨晓燕, 游婷, 陈发虎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9), 2963-2976 (2024)

考古遗址出土粟、黍炭化种子的氮同位素值, 常被用于指示古代农田的施肥行为, 但因现代施肥模拟实验的不足而引发各种争议。文章通过系统的现代施肥实验, 解释了考古遗址出土粟、黍遗存氮同位素值与施肥行为的关系。

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轨迹——农业起源研究的新篇章

赵志军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9), 3063-3064 (2024)

多学科研究揭示了水稻在长江下游地区从野生到驯化的轨迹, 早在10万年前野生稻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 约24,000年前人类开始采集野生稻, 约13,000年前人类开始种植野生稻, 约11,000年前驯化水稻比例达到阈值, 标志稻作农业起源开始。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考古学系列文章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考古学系列文章(2)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交流平台,聚焦地球科学,分享新闻资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学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