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内蒙古自治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

政务   2024-10-17 18:20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解决好草原过牧问题,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和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先试行、再实行”的工作部署,综合考虑不同草地类型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旗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有效路径和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有益模式,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实践总结经验、做好准备,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点旗县(市、区),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不断加大退化沙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积极推进人工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短板,持续增强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从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保障3个层面凝练总结实践经验,为切实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实现草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提供新范例。

      到2024年底,试点旗县(市、区)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到 10%以下,超载牲畜逐步转为舍饲圈养,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得到严格落实,草原过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实践提供一批可借鉴、可推广、能落地、能见效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转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减少天然草原放牧规模。

    1.推进舍饲圈养。把舍饲圈养作为疏解分流草原超载牲畜的主要途径。试点旗县(市、区)逐苏木乡镇、逐查村、逐户核实超载量,制定超载牲畜舍饲圈养方案,按照天然草原核定的适宜载畜量,控制草原放牧数量,实行季节性休牧,在青草期实行放牧饲养,在牧草返青期实行舍饲圈养。采取养殖场户自建、项目补贴等方式开展棚圈建设,配套完善设施设备。加强养殖场自配料推广和技术指导,降低养殖成本。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按照人畜分离、集中建设、智慧养殖的原则,以社会资本投资、嘎查村集体筹资、牧户自筹资金,政府配套建设水、电、路、网等附属设施的方式,建设养殖园区。(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林草局)

     2.推动放牧牲畜集约养殖。试点旗县(市、区)依据天然草原类型和人均草场面积,因地制宜培育人均草场面积3000亩以上的牧户,发展现代化家庭牧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实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引导人均草场面积1000亩以上、3000亩以下的牧户整合草场资源、生产资料,开展联户牧场建设,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人均草场面积不足1000亩的牧户以嘎查为单位,按照牧户自愿的原则,通过草场、牲畜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规模经营。支持家庭牧场向智慧牧场转型,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系统集成联动。(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

     3.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新模式。养殖方面,选择全年禁牧舍饲半舍饲、放牧+补饲等模式;生产经营方面,选择家庭牧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智慧牧场、托养利益联结、冷季异地代养等模式;产业拓展方面,选择产业向园区集聚、牧文旅融合等模式。(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大型养殖、兽药、饲草料生产经营企业和兽医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企业+合作社+农牧户”“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将服务领域由养殖、防疫等环节向饲草料加工、畜产品采集、仓储冷链等环节拓展延伸,构建功能全、机制新、覆盖广的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

     (二)着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减轻对天然草原饲草依赖。

      1.加强人工饲草生产。充分挖掘一般耕地、滩地、退耕还草地、农闲田、盐碱地和沙地等各类土地资源潜力,扩大人工饲草料种植面积,提高青贮玉米生产能力,增加优质苜蓿、饲用燕麦种植,打造一批高标准草田和草业园区,为解决牧区饲草短缺问题提供支撑。发展柠条等灌木饲料加工业,通过柠条改良草场和营造灌木林等措施,增加灌木饲料来源。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工厂化饲草种植模式试验示范。(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林草局)

     2.强化秸秆高效利用。充分发掘农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秸秆收储中心,依托苏木乡镇、嘎查村建设秸秆收购站点,形成“一点对多源、多点对多源”的秸秆加工收储机制。大力推广生物发酵技术和秸秆青贮、黄贮、包裹贮存、高密度草捆技术,持续提升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

     3.稳定天然草原产出。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聚焦严重退化打草场和重度沙化放牧场,采取封育休养、切根改良、免耕补播和施肥等措施,巩固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逐步恢复打草场、放牧场的牧草质量和产量。通过切根补播施肥等综合改良措施,实施退化羊草天然草地改良提升工程。(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牧厅)

     4.完善饲草储运销体系。推行“企业储备、政府补贴、牧户受益”模式,逐步建立以户储为主、苏木乡镇或村中小型饲草储备库为辅、旗县(市、区)大型饲草应急储备库和农区向牧区调剂调运草产品为补充的牧区饲草储运销体系。引导饲草料企业向牧区布局,建设饲草贮运配送中心和区域性贮草站点,开展草产品、全混合日料生产配送,缩短运输半径。探索草业交易平台建设。(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林草局)

    (三)着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补齐草原畜牧业发展短板。

      1.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实施牛羊遗传改良计划,支持种公畜站和核心育种场建设,健全良种推广体系,加快优良品种推广,促进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持续推动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提升华西牛等优良品种性能水平。培育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肉牛肉羊种业领军企业。试点旗县(市、区)嘎查村人工授精站点普及率达到80%以上,肉牛冷配和特一级种公羊覆盖率分别达到 60%和 100%。(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

     2.加强草原牧区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引导支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草原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等区内外技术单位,针对草原过牧问题中的草畜良种、放牧管理、家庭牧场优化管理、修复良策、种植良法和装备机械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推动实现高质量的草畜平衡。针对牛羊养殖环节装备短板,向养殖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大户)推广全混合日粮(TMR)设备、智能设施、清粪机具配套设备,畜牧养殖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科技厅)

     3.强化牧民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依托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链链主企业,组建专家服务队;发挥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地方职业技术院校实践优势,组织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走基层、入牧户通过有组织的培训,让草原牧民转变经营理念、科学利用草原提升产出效益。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计划,重点培训饲草种植科学饲养、经营管理、数智化应用等方面内容,不断提高牧民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建立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开展现场培训,提高草地家畜的生产效率,增强收益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林草局)

    (四)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1.发展草原畜产品加工业。鼓励牧户或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产业园区,依靠自有奶源、牛源、羊源开展畜产品加工,推动牛羊养殖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和流通领域拓展。试点旗县(市、区)打造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等业态,开发皮毛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苏木乡镇打造肉奶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嘎查村建设传统牛羊肉和奶食品加工作坊。推动牛羊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引导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完善规模屠宰、预冷排酸、低温分割、保鲜包装、冷链储运链条,鼓励草原牧区加工流通企业在物流集散地完善前置仓,切实提高草原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

      2.打好草原畜牧产品品牌。鼓励引导肉牛肉羊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等认证,加强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保护,打造“蒙”字标特色品牌。创新草原肉牛肉羊品牌营销推介,通过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支持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在一线城市入驻大型商超,开展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草原好产品卖上好价格。以牧区产业为基础,在养畜的同时发展牧区旅游,促进牧文旅融合,带动生产、加工、服务等3个环节联动增收。(责任单位:自治区农牧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

    (五)强化执法监督能力,着力提高草原监管水平。

     1.建立完善草原过牧评价指标体系。在草畜平衡区,结合草原畜牧业生产实际,聚焦暖季天然草原放牧牲畜头数,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监测精度,科学制定草原过牧评价办法,逐级开展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指导地方科学开展草原放牧经营。(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

      2.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深入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按照核定公示的适宜载畜量放牧,严禁在禁牧区和休牧期放牧,建立补助奖励资金兑现奖惩制度。落实草畜平衡区休牧补助政策,具体标准由试点旗县(市、区)制定。草原生态治理区严格落实治理后3年禁牧的工程管护要求确保治理成效。(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牧厅)

      3.加强草原过牧监测预警巡查。完善草原网格化监督机制强化草原生态数字化监管,将草原过牧、生物灾害预警和破坏草原违法行为纳入网格一体化监督管理。开展草原过牧预警监测,定期下发草原过牧预警图斑,提升过牧巡查和案件查处效率。各级林长每年组织相关执法力量,采取不打招呼式开展休牧期和放牧期巡查,并及时将巡查结果向所辖区域进行、现场取证等形通报,交办休牧期、禁牧区违法放牧案件线索,在压实各级责任的同时,推动草原过牧监管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警转变、从行政处罚向指导科学放牧利用转变。(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

      4.加强基层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牧区基层管理建设,进一步压实草原所有权单位(嘎查村集体)草原保护责任,发挥基层民主的制度优势,采取使用权单位和嘎查村集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方式开展草原治理。对于超载过牧等破坏草原,损害集体利益的违法行为,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情节严重者按照规定停发扣发国家草原补奖资金,并探索征信受损等惩戒措施。(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

       三、工作步骤

    (一)试点旗县(市、区)确定。各盟市(乌海市除外,下同)选择 1—2个典型旗县(市、区),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试点旗县(市、区)要选择草原过牧问题突出、享受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承担“三北”等重大生态保护治理工程的地区并与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以及区局共建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统筹推进。各盟市要于2023年12月30日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确定试点旗县(市、区),报自治区农牧、林草部门备案。自治区重点把关试点旗县(市、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牧厅)

    (二)试点方案制定。各盟市要组织试点旗县(市、区)编制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在认真分析草原过牧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切实把草原上的超载放牧牲畜减下来,确保生态治理区的牲畜禁得住。特别是承担“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任务的试点旗县(市、区),针对禁牧户的生计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和配套政策,在推动草原休养生息、巩固生态治理成效的同时,保障农牧民收入不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2024年1月15日前,试点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完成试点方案编制工作,由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并报自治区农牧、林草部门备案。自治区重点做好技术培训工作,确保各地试点方案编制水平和试点成果不走样。(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牧厅)

     (三)组织实施。试点工作于 2024年1月全面启动。试点旗县(市、区)要建立工作台账,盟市要建立月报制度,自治区每季度听取工作进展汇报。2024年11月15日前,试点旗县(市、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总结经验,向自治区提交工作成果。试点期间,自治区重点做好调研督导工作,边推进、边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牧厅)

     (四)总结提炼。2024年11月30日前,自治区农牧和林草部门汇总各试点旗县(市、区)的工作经验和成果,总结提炼有效举措,形成适宜不同区域的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新范例,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有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牧厅)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各项试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自治区农牧、林草部门要成立工作专班,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各盟市和试点旗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亲自研究部署,带头推进工作,协调集聚各方力量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明确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和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确保如期保质完成各项任务。(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牧厅)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用好自治区支持草产业和畜牧业政策,保障试点资金投入,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对草原牧区发展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降低生产成本。加大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舍饲圈养能力。推进草原保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饲草种植保险。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以工代赈等形式,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鼓励引导草牧场承包经营者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产业发展全过程。(责任单位:自治区财政厅、农牧厅、林草局)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提高农牧民保护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的自觉性,引导农牧民主动增草减畜,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深入挖掘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新成效,全方位全景式开展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附件:解决草原过牧问题10种推荐模式


解决草原过度放牧10种推介模式


      一、全年禁牧舍饲模式。将原有放牧场全部转为打草场,按照“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科学养殖”的原则,全部舍饲圈养,并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发放与农牧户责任挂钩,对未落实禁牧制度、违规放牧2次以上的,扣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比如,多伦县的诺尔镇养殖园区。

      二、舍饲半舍饲模式。坚持为养而种,发展草畜一体化。充分考虑草原生态承载力,实行季节性休牧,在青草期实行放牧饲养,在牧草返青期和枯草期实行舍饲饲养,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改良,增加人工饲草产量和天然草原可食牧草。比如正蓝旗好牧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8500亩高产饲料基地种植羊草、全株玉米、青莜麦等高产饲料,在休牧期开展舍饲养殖2022年合作社利润达到200万元。

      三、放牧+补饲模式。在草畜平衡条件下,全年四季放牧冬春枯草期适当补饲,提高繁殖母羊成产性能,增加冬羔、早春羔比重,促进羔羊提前出栏的生产模式。通过此种模式,推广牧区可实现牧区冬羔、早春羔比重达 75%以上,羔羊提前出栏2-3个月,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增加养殖头数。目前,该模式是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区、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采取的最主要生产方式。

      四、家庭牧场模式。主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实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畜牧业生产与草原生态建设“双赢”。比如,阿巴嘎旗廷·巴特尔家庭牧场经营草场 5920亩通过以羊换牛、选种选育、草场改良、人工种草、划区轮牧等方式,饲养基础母牛60头,实现年人均收入 20万元。

      五、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模式。主要以嘎查为单位按照牧户自愿的原则,将承包经营的全部草场及牲畜入股组建股份制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入社牧民具有股东和职工双重身份,合作社以现代企业制度划区轮牧、整体经营。比如,新巴尔虎右旗芒来嘎查牧民以“草场+牲畜”作价入股形式,打破碎片化网围栏分割方式,整合划分出四季轮牧草场和打草场,建立肉奶制品加工作坊,打造克鲁伦旅游营地,在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22年,该合作社实现收入435 万元,社员最高分红 23万元。

      六、托养利益联结模式。主要由企业与牧户签订托养合同企业统一代养、牧户分红的经营模式。比如,乌拉特后旗金草原农牧有限公司在巴音宝力格镇、乌盖苏木建设3个“托羊所”通过托管1只基础母羊、每年返还1只 35 斤断奶公羔作为托管收益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七、冷季异地代养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农区玉米、葵花等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资源,通过冬季牲畜到农区过冬度春、春季用农区草料舍饲牧区牲畜、夏季用牧区羊粪施肥农区耕地等措施,加强农牧业区域联动。比如,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沙布格查,每年冬季运送3万余只羊到德岭山镇胜利村“过冬度春”胜利村提供5万亩饲用秸秆牧草,解决牧区冬季饲草短缺、草场压力大的问题。

     八、智慧牧场模式。主要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统计分析软件终端,对饲喂、防疫、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实现养殖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比如,鄂托克旗牧云农牧业合作社,按照“十有、十同步”现代智慧牧场建设要求,开展水培草种植、智能恒温饮水、数字化定位追溯等,合作社成员户均收入较之前分散经营提高 50%。

     九、产业园区模式。主要是牧户或新型经营主体,依靠自有奶源、牛源、羊源开展畜产品加工,推动牛羊养殖向初加工和流通领域拓展,再通过直营或电商渠道进行销售,赚取全链条的利润。比如,镶黄旗建设传统奶制品产业园区,入驻 30户奶制品作坊和2户奶制品 SC认证企业生产奶制品,产业园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年加工鲜奶量 6000吨,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

     十、牧文旅融合模式。主要以牧区产业为基础,在养畜的同时发展牧区旅游,带动生产、加工、服务3个环节联动增收。比如,正蓝旗游客中心、多伦县助农土特产中转仓,还有牧区很多的牧家乐,都是此类典型。

转自:农牧和科技之窗

别力古台为您服务
利用此平台发布更多公益性信息,请大家多多关注
 最新文章